苏轼六国论翻译全文

作者&投稿:庄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翻译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文
翻译: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出自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是什么意思
译文: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苏洵认为:六国...

苏洵《六国论》原文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翻译
译文:齐桓公说:“我打算在诸侯国之间建立霸业,时机成熟了吗?”管仲回答说:“不行。邻国还没有亲近我们。你想建立诸侯国之间的霸业,就要首先和邻国亲近。”桓公说:“如何亲近呢?”管仲回答说:“审定我国的疆界,归还从邻国夺来的土地,承认邻国疆界的合法性,不占邻国的便宜;还要多多赠给邻国礼...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文言文翻译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其中“使”是使动用法,“为国”是治国 ,“劫”就是胁迫的意思。这句话出自于苏洵的《六国论》。原文段落如下: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出自苏洵《六国论》,原文节选如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
六国论节选 原文: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作者介绍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1066年5...

六国论文言文朗读
(五)六国论(苏洵)(六)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十二)鸿门宴(司马迁)(十三)秋水(庄子)(十四)非攻(墨子)必修四(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十七)...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指的是哪三人? 四大家指谁...
三词客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父子三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为兄)。四大家是指: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出处:张鹏翮撰苏姓宗祠用联。

六国是谁写的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六国论》创作背景:1、《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

六国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勾园17556942375问: 苏轼《六国论》:然使始皇知畏智、勇、辩、力、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翻译 -
凤泉区艾丰回答:[答案] 翻译: 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有智慧、有勇谋、有辩才、有气力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

勾园17556942375问: 苏轼六国论字词翻译 是苏轼写的,不是苏洵的...是字词,不是全文翻译... -
凤泉区艾丰回答:[答案]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

勾园17556942375问: 苏轼、苏辙的六国论翻译,字词的赏析比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此类活用、特殊句式……越详细越好!)拜托了! -
凤泉区艾丰回答: 苏轼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

勾园17556942375问: 《田单列传》、《淝水之战》、《过秦论》、《六国论》(苏轼、苏辙)的译文 -
凤泉区艾丰回答: 《田单列传》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湣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后来,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齐湣王被迫从都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jǔ举)城.在燕国军队长驱直入征讨齐国之时,...

勾园17556942375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原文及翻译 -
凤泉区艾丰回答:[答案]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原文是《六国论》北宋苏洵(苏轼之父)

勾园17556942375问: 靡衣玉食靡什么意思 -
凤泉区艾丰回答:[答案] 出自《六国论》苏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意思是华丽的衣服和精致奢侈的饮食

勾园17556942375问: 六国论 - 苏轼的第二段详细列举了“三代以上”直到“隋、唐至今”的有关史实,其用意是什么 -
凤泉区艾丰回答: 三苏皆有《六国论》,只是所论的侧重点不同.苏轼的侧重点在与怎样选拔人才和安置人才上,苏轼对有关史实的列举是为了说明但凡能够长久的朝代都是善于安置有才能的人,使有才能的人不至于怀才不遇,能者不为乱,庸者无力为乱,这样的社会才能安稳.反之则会引来动乱甚至灭亡. 第二段的翻译:苏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

勾园17556942375问: 陈情表,赤壁赋,考试常默写的句子? -
凤泉区艾丰回答: 5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57.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5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59.刺客不行...

勾园17556942375问: 以有尺寸之地的以是什么意思(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以是什么意?
凤泉区艾丰回答: 以有尺寸之地的以是才的意思,整句意思是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