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尘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怎么翻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可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如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意在讽谏宋王朝以六国破灭为鉴戒,不要屈服于外侮,而要奋起抗敌。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势:优势。
而:却。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劫持。
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
于:比。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句话出自苏洵的《六国论》作品。

扩展资料: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作品原文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其中“使”是使动用法,“为国”是治国 ,“劫”就是胁迫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于苏洵的《六国论》。原文段落如下: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扩展资料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

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使 是使动用法。 为国是治国 劫就是胁迫的意思

治理国家的领导人不要被那些讹诈、恫吓、威慑的势力所胁迫(而软弱、迁就)啊!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是什么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句文言文可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这句文言文是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是什么?
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原文节选: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出处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可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2、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优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削减,一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的积威所胁制啊。【词语释义】势:优势。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于:比。这几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翻译
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出处:宋·苏洵《六国论》选段: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如...

“为国着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载”翻译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原文中的这句话是:“然而,为了使有志于革命的人不致为积威所劫,这件事是值得努力的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志于革命的人,不要被强大的压力所胁迫,而是要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出自《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苏洵撰写了《六国论》,其子苏轼、...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
在苏洵的政论文《六国论》中,他强调治理国家者应避免落入“为积威之所劫”的境地。文章深刻剖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揭示出“弊在赂秦”的关键。通过对比贿赂秦国的后果,苏洵指出,即使不敌秦的强大,只要不妥协,仍有战胜的可能。他痛斥了诸侯国的软弱,如齐国与秦交好而不援助他国,导致最终的衰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意思是什么哪个高手能给我说说谢谢了啊_百...
作为一国之主的人,不能使(自己)因为(对方)积累下来的威慑而胆怯。(直译)意思是国王不能因为敌人过去的强大而害怕。

长清区15587828104: 翻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可选金水:[答案]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使 是使动用法.为国是治国 劫就是胁迫的意思

长清区15587828104: “为国着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载”翻译 -
可选金水:[答案]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作为一国之主的人,不能使(自己)因为(对方)积累下来的威慑而胆怯.(直译)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能因为敌人过去的强大而害怕或被胁迫.

长清区1558782810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翻译 -
可选金水:[答案]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使 是使动用法.为国是治国 劫就是胁迫的意思

长清区15587828104: 翻译下面的两句话.(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_____... -
可选金水:[答案] (1)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2)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长清区15587828104: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翻译 -
可选金水:[答案]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长清区1558782810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可选金水:[答案]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使 是使动用法.为国是治国 劫就是胁迫的意思】

长清区1558782810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
可选金水:[答案] 被动句 “为”是表被动 翻译: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长清区1558782810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咋翻译 -
可选金水: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秦国的威势所威胁

长清区1558782810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可选金水:[答案] 作为一国之主的人,不能使(自己)因为(对方)积累下来的威慑而胆怯.(直译) 意思是国王不能因为敌人过去的强大而害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