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之弥远所失弥少割之又割

作者&投稿:贡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吕氏春秋·季春纪》论人赏析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②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③者,失之弥远。【注释】①论人:论说反省自身和要求于人的关系。本篇阐述的是道家伊尹学派的说法。②索:求。③强:远。【译文】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论人》原文鉴赏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豪杰之土就会随时到来,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附,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拘守。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重新返朴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

如何理解《老子》第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如弥少”
意思是人要体得真道,首先要修其身,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文: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季春纪·第三·论人
      ( 原文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

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意思是人要体得真道,首先要修其身,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从此意义上说,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反思自身,其次才是向别人求索。没有修身的基础而向别人索取知识,所获越多,疏漏越多。所以真正有学识的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你是怎么理解老子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
其出弥远其知越少是迷世间万物道理却不悟世间万物道理的根在大道! 道生一二三及万物!其中一二三及万物的理就是世间法,是世间人迷于其中发现规律又根据规律创造新产品的行为及活动!你发现的规律再多,出的再远,创造的价值发明的再多,仍是个能生能灭的一二三及万物,反而离万物之源越来越远!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
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解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就是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知天道,反而是行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感知自己不足就越多。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 译文: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以明白自然规律。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理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释义: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春秋·老子 在认识上纯任感觉经验是靠...

谯钢18078422353问: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是出自谁之口 -
长汀县盐酸回答:[答案]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

谯钢18078422353问: 割之弥细,所失..........!这句话的完整翻译 -
长汀县盐酸回答: 刘徽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刘徽注)这就是说,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它的周长的极限是圆周长,它的面积的极限是圆面积.

谯钢18078422353问: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这句话是古代数学家____________说的. -
长汀县盐酸回答:[答案] 思路解析: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答案:刘徽

谯钢18078422353问: 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也就是在圆内割正多边形,求的近似值,刘徽容他的“割圆术”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 -
长汀县盐酸回答:[选项] A. 6 B. 12 C. 24 D. 48

谯钢18078422353问: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 -
长汀县盐酸回答: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

谯钢18078422353问: 割之弥细,所失越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不可割矣蕴含怎样的数学思想 -
长汀县盐酸回答: 比如说一段弧线你想求他的长度 如果你把它分成无数小份然后累加起来 这样就无限接近于弧线真实长度 望采纳

谯钢18078422353问: 刘徽割圆术简介300字左右 -
长汀县盐酸回答: 在刘徽看来,既然用“周三径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周长相差很多;那么我们可以在圆内接正六边形把圆周等分为六条弧的基础上,再继续等分,把每段弧再分割为二,做出一个圆内接正十二边形,这个正十二边形的周长不就要比正六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周了吗?如果把圆周再继续分割,做成一个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那么这个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必然又比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周..这就表明,越是把圆周分割得细,误差就越少,其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是接近圆周.如此不断地分割下去,一直到圆周无法再分割为止,也就是到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的时候,它的周长就与圆周“合体”而完全一致了.

谯钢18078422353问: 圆周率怎样推算出来的不要太多 -
长汀县盐酸回答:[答案] 用的是割圆术, 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刘徽... 刘徽断言“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其思想与古希腊穷竭法不谋而合.割...

谯钢18078422353问: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数学家 -
长汀县盐酸回答:[答案]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 刘徽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国人,... 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

谯钢18078422353问: 请详细列举中国数学史上三位数学家的功绩? -
长汀县盐酸回答:[答案] 刘徽(魏晋,公元3世纪)(中国,2002),淄乡(今山东邹平县)人,布衣数学家,于263年撰《九章算术注》,不仅对...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通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