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课文《我的第一本书》复述提纲 急!急!急!悬赏10分

作者&投稿:帅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的第一本书》初二课文讲解~

3 我的第一本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问题研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掺,幽,盈,蹭,奥,覆,凄惨,崇敬,C,
父亲替我补书,表现了他关心理解尊重孩子,善良,乐于助人
包含对儿子做法的默许和对乔元贞的同情
突出乔元贞家的艰难贫困
表现作者对乔元贞的同情;知识改变命运
父亲为了儿子考上大学而欣喜,又为儿子即将远行而伤感,突出父亲对我的爱
前者指父亲冷峻的外表,后者指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1。父亲卖毛驴让我复读 2。父亲为我打点行李,借学费 3。父亲专程赶回家送我
“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因为这句话包含着对儿子的信任、理解和爱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问题研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本文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求学的回忆,引出父子之间、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表达作者对乡村荒寒、苍凉生活的独特感受。


二年级语文下册《我必须去》教学设计
我必须去---敬老院(演出)不能失信 《我必须去》教学设想 《我必须去》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单元“讲信用”中的一篇课文。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1、学会本课的生字;2、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李丹为什么没有去看马戏...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我能行》课文及教学设计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山示实物:篮球、足球 2、思考: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 3、板书...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能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能行》原文 星期天的下午,爸爸陪着九岁的贝贝在球场上玩儿。贝贝一会儿拍球,一会儿瞄(miáo)准球筐练习投(tóu)篮。爸爸坐在场外的长凳(dèng)上看书,并不时地注(zhù)意着儿子的举动。过了一会儿,几个大一点儿的男孩儿路过球场,站在场边看了起来。突然,球...

二年级下册语文《我多想去看看》教案
1、放录音《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支歌,你们会唱这支歌吗?咱们一起来唱唱这支歌。 2、放录音听《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支歌曲,让我们再朗读这篇课文,把你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读出来。 3、指名读。 五、作业。 1、练习朗读这篇课文。 2、认真观察书上的两幅图,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图的旁边。 第二课时 一、谈...

二年级语文仿写,我是什么,我还能变成什么
小学二年级课文《我是什么》中“水”还可以变成汽、云、雨、雹子、雪。《我是什么》原文: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我在空中...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爱的故乡的杨梅 》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了,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2.小学二年级语文《我爱的...

初二语文下册 第二课字词 《我的母亲》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二年级下册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_百...
1.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 2.学会做不甘弱小的人。

语文A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我在长》教案范文
【 #教案# 导语】《我在长》这是一首前苏联的诗歌,语言通俗质朴。整首诗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让现在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很熟悉。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的生长规律。无论你在哪,无论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人是不会受外界的干扰,自...

初二下册语文课文《我的第一本书》复述提纲 急!急!急!悬赏10分_百度知 ...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

六合区19474386981: 《我的第一本书》 怎么复述 -
勇陆逸舒: 我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所有的书都是父亲的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 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在院子里看着小麦,不停地赶着麻雀,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他说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于是父亲就问第三名...

六合区19474386981: 复述课文《我的第一本书》 -
勇陆逸舒: 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 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这也是这篇文章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通过“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前呼后应,感情真挚.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也让我们受益无穷.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考试名次以及“弄不成”一些事件时,语言风趣、幽默,寓有情趣,让人忍俊不禁.] 括号内的可以省略,望采纳,O(∩_∩)O谢谢!

六合区19474386981: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后练习题答案 -
勇陆逸舒:[答案]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怎么理解? 2.”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3.“我的第一本书”有哪些深层含义? 4.“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含有怎么样的情感?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5.这一册书以后再也不会用了,这一...

六合区19474386981: 求语文八下评价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探究所有题目答案~ -
勇陆逸舒:[答案]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六合区19474386981: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牛汉)1500字左右 -
勇陆逸舒:[答案] 带着春节余留的喜悦,我展开了新的学习之旅.学习了著名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一文,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不仅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而叹惜,也再一次深刻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该文作者怀着敬重、...

六合区19474386981: 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来历? -
勇陆逸舒: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

六合区19474386981: 我的第一本》书父亲补书的情节续写 是初二下册 人教版的 -
勇陆逸舒: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然后他将两个残破的半本书在桌子上小心地拼放整齐.磨好了墨,伏在桌上认真地抄写起来.灯光实在太暗了,他的脸与白纸凑得很近.但他很快又不得不探直身子,去辨认书上的字,书也实在破得不成样子,尤其是那衔接残损的部分.他就这样伏下去,直起来,一次次重复着,当一页抄写完后还要仔细地再查阅一遍.终于他小心翼翼地将那残破的书一页页地翻下去.我几次看到他的头发被油灯烤着,还时不时地将胳膊伸一伸.昏暗的灯光下父亲佝偻着,长长的模糊的身影像一只觅食的虾.也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地睡了.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希望能帮上你!如果觉得字数少或粗略的话,自己再适当扩写些.

六合区19474386981: 语文课本八年级下《我的第一本书》相关问题1、作者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情?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2、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 -
勇陆逸舒:[答案] 1、知道我把半本书给了乔元贞,父亲没有骂我.这表现了父亲尊重小朋友间的友情、温和、善良.父亲修补我的书,看出了父亲乐于助人.之后父亲认为我念书的地方不好,和他一起去的地方念书,表现了父亲关心我学习,对孩子负责...

六合区19474386981: 初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问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
勇陆逸舒:[答案] 不是 也是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六合区19474386981: 求8年级下语文 《我的第一本书》主要内容 -
勇陆逸舒: 2、“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