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汉士择所从》翻译

作者&投稿:闵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

1.D2.D3.A4.(1)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  (2)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
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念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率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难。袁绍用高等礼仪接待荀彧,但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从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亲,却大多在战乱中被杀了。
袁绍曾经派遣使者招揽汝南地区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独自前往荆州,刘表用高等礼仪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追随袁绍,是因为躲避争夺领地的战争。但刘表作为一个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贸然亲近的,长久地呆在他身边,恐怕就会有人向刘表说我的坏话谗言了。”于是远离刘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刘表身边的人大多被刘表听信谗言给杀害了。
曹操在担任兖州的州牧时,兖州陈留郡的太守张邈与曹操是朋友,十分亲密。 但住在陈留郡里的高柔却认为张邈肯定会乘机叛变,想率领乡亲们躲避这场战乱是非。但大家全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密信赖,对高柔的建议不当回事。于是高柔只好带领自己整个的家族到河北地方去,而之后张邈果然背叛了曹操。
郭嘉一拜见袁绍之后,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有智慧的人要小心谨慎的考察自己的服务对象。袁绍做事头绪纷乱而不能掌握要领,喜欢想很多想法却又没有决断能力。这种人很难和他一起奋斗,我将要舍弃他去寻找新的主公了,你们不跟我一起走吗?”但辛评等人却说:“袁绍是现在实力最强的人了,离开他还能再去哪里呢?”听了这话,郭嘉于是不再说什么了,离开袁绍依附曹操。曹操会见了郭嘉,与他商讨天下大计。郭嘉告辞出来时,说:“曹操真是我的好主公啊!”
杜袭、赵俨、繁钦三个人在荆州躲避战乱,繁钦好几次被刘表注意并欣赏。面对这种情况,杜袭对繁钦说:“我们之所以一起来到荆州,就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时机。你如果一被赏识就不能自制,轻率入仕,就不是我的同路人!”等到汉献帝把许作为国都,赵俨说: “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安定国家,我知道我的归宿了。”于是拜访并投靠曹操。
河间人邢颙正在无终地区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整,而人民现在已经很厌恶战乱了,战乱发展到极致就会容易顺从平定,我恳请最先做一个顺从平定的人吧。”于是收拾行装回到故乡。田畴说:“邢颙可真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孙策平定丹阳郡后,大将吕范肯请暂领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经是一位统领众多士兵的将领了,怎么好为了我委屈你再去当那小小的职务呢?”吕范说:“如今我之所以远离故乡,把性命托付给将军你,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好象与您一起乘船渡海,一旦有一件事情做不好,我们两人就都会失败。所以我这样考虑并非全是为您。”孙策于是答应了吕范。
周瑜刚一跟孙策打交道,便结下生死情谊。等到孙策死,孙权掌权,周瑜又认为可以与孙权共成大业,于是全身心的为孙权效力。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用他。但是一见到刘备,就一心一意地为刘备服务。象这些人这样的有见识,怎么可能会在乱世里受困呢?!

首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熟读文章,将文章逐句地翻译出来,这篇文章的具体翻译如下: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

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恋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率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难。袁绍用高等礼仪接待荀彧,但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从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亲,却大多在战乱中被杀了。

袁绍曾经派遣使者招揽汝南地区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独自前往荆州,刘表用高等礼仪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追随袁绍,是因为躲避争夺领地的战争。但刘表作为一个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贸然亲近的,长久地呆在他身边,恐怕就会有人向刘表说我的坏话谗言了。”于是远离刘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刘表身边的人大多被刘表听信谗言给杀害了

《汉士择所从》原文: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文章选自汉代的《容斋随笔》

创作背景:

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跟据五德终始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张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为记认,另一方面派马元义到洛阳勾结宦官,想要里应外合。

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信徒,诛连千余人。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难,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之乱。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亲自领军战斗,而张曼成就在宛城起兵,波才、彭托则在豫州转战。一个月内,全国八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威震京师。



【参考译文】

汉朝自灵帝中平年间爆发黄巾之乱,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跟随的对象,以此作为保全自己、避免祸害的长远大计,但是如果本人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荀彧年少时,认为颍川是战乱之地,他劝家乡人赶紧避难,家乡人多因怀乡不能离开。荀彧独自率领他的宗族前往冀州,当时占据冀州的袁绍用上等宾客的礼遇待他。但荀彧思量袁绍此人终究不会成就大业,就离开袁绍去跟随曹操。那些留在颍川的家乡人,大多数为强贼乱军所杀。
袁绍派遣使者迎接汝南地区的士大夫。和洽独自去了荆州,刘表用上等宾客之礼待他。和洽对人说:“我之所以不跟从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是因为要避开争战之地。昏世之主(刘表),不能过分亲近,久留不走,邪恶就会兴起。”于是南往武陵,那些留在荆州的,大多数被刘表杀害。
曹操为兖州牧,陈留太守张邈与他亲密友善。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高柔把全家都迁到河北,张邈果然叛变曹操。
郭嘉初次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道:“明智的人将会慎重地衡量他的主人,袁公头绪很多,但不得要领,好为谋略,但不果断,这样的人难于与他共渡大难,我要再次行动,另找新主人,你们怎么不走呢?”辛评等人说:“袁氏在当今天下是最强大的,离开他往哪儿去呢?”郭嘉不再说话,离开袁绍,去依附曹操。曹操召见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郭嘉出门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
杜袭、赵俨、繁钦因躲避战乱到了荆州,繁钦在刘表面前多次显露奇才。杜袭说:“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到汉献帝立都许昌,赵俨说:“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够拯救华夏,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
河间人邢颙在无终(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明,百姓已经厌恶战乱了,乱到极点就会平定,我请求先去投靠他。”于是收拾行装回到家乡。田畴说:“邢颙,是天下士人中的先觉者。”
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让他兼任丹阳的都督。孙策说:“子衡(吕范字子衡)已有了大批人马,哪能再让您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济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啊!”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结友好。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就一心为他服务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刘备服务。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
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念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率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难。袁绍用高等礼仪接待荀彧,但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从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亲,却大多在战乱中被杀了。
袁绍曾经派遣使者招揽汝南地区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独自前往荆州,刘表用高等礼仪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追随袁绍,是因为躲避争夺领地的战争。但刘表作为一个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贸然亲近的,长久地呆在他身边,恐怕就会有人向刘表说我的坏话谗言了。”于是远离刘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刘表身边的人大多被刘表听信谗言给杀害了。
曹操在担任兖州的州牧时,兖州陈留郡的太守张邈与曹操是朋友,十分亲密。 但住在陈留郡里的高柔却认为张邈肯定会乘机叛变,想率领乡亲们躲避这场战乱是非。但大家全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密信赖,对高柔的建议不当回事。于是高柔只好带领自己整个的家族到河北地方去,而之后张邈果然背叛了曹操。
郭嘉一拜见袁绍之后,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有智慧的人要小心谨慎的考察自己的服务对象。袁绍做事头绪纷乱而不能掌握要领,喜欢想很多想法却又没有决断能力。这种人很难和他一起奋斗,我将要舍弃他去寻找新的主公了,你们不跟我一起走吗?”但辛评等人却说:“袁绍是现在实力最强的人了,离开他还能再去哪里呢?”听了这话,郭嘉于是不再说什么了,离开袁绍依附曹操。曹操会见了郭嘉,与他商讨天下大计。郭嘉告辞出来时,说:“曹操真是我的好主公啊!”
杜袭、赵俨、繁钦三个人在荆州躲避战乱,繁钦好几次被刘表注意并欣赏。面对这种情况,杜袭对繁钦说:“我们之所以一起来到荆州,就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时机。你如果一被赏识就不能自制,轻率入仕,就不是我的同路人!”等到汉献帝把许作为国都,赵俨说: “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安定国家,我知道我的归宿了。”于是拜访并投靠曹操。
河间人邢颙正在无终地区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整,而人民现在已经很厌恶战乱了,战乱发展到极致就会容易顺从平定,我恳请最先做一个顺从平定的人吧。”于是收拾行装回到故乡。田畴说:“邢颙可真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孙策平定丹阳郡后,大将吕范肯请暂领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经是一位统领众多士兵的将领了,怎么好为了我委屈你再去当那小小的职务呢?”吕范说:“如今我之所以远离故乡,把性命托付给将军你,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好象与您一起乘船渡海,一旦有一件事情做不好,我们两人就都会失败。所以我这样考虑并非全是为您。”孙策于是答应了吕范。
周瑜刚一跟孙策打交道,便结下生死情谊。等到孙策死,孙权掌权,周瑜又认为可以与孙权共成大业,于是全身心的为孙权效力。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用他。但是一见到刘备,就一心一意地为刘备服务。象这些人这样的有见识,怎么可能会在乱世里受困呢?!

记得选我


文言文《汉士择所从》翻译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恋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

汉士择所从翻译
在汉朝时期,天下动荡,士大夫谨慎选择依附的对象以保全性命。然而,选择正确的对象并非易事,需要长远的见识。荀彧年轻时认为家乡颍川四面战争频繁,劝乡亲们迁离。只有他独自前往冀州避难,受到袁绍高等礼仪接待。然而,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最终离开袁绍追从曹操。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

汉士择所从 翻译
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 因为黄巾起义使得汉朝动乱,众臣纷纷寻找自保之策,以避免被打压出权利中心,所以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

亲友指什么
①《汉书·翟方进传》:" 常 知 方进 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 方进 ,遂相亲友。"②《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 夏侯尚 字 伯仁 , 渊 从子也。 文帝 与之亲友。"③宋 洪迈 《容斋随笔·汉士择所从》:" 曹操 牧 兖州 , 陈留 太守 张邈 与之亲友。"...

科举考试的规则
明经科主要试帖经,即择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仅露一行,用纸帖遮掩其中部分字句,以测试应考者记诵经书的能力。此科主要试记诵,易于应付,三十岁考中的人已经被看作“老明经”了,因此地位不如进士科。隋朝的进士科仅试策,唐太宗时曾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又加试帖经、杂文。杂文最初是指箴、铭、论、表之类,...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什么意思
1、含义:比喻接收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眼界越开阔。换而言之,即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源在《魏源集》一书中说:“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2、解读:人在内室黑屋,假如给他开启一条缝隙见光,可以照亮一张床;假如给他开启一个...

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科举制度?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吸取科举考试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

科举考试是谁发明的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

求,苏轼的生平简介,最好附有他的主要作品。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

城阳区18642039799: 汉士择所从 - 搜狗百科
党姜安洛:[答案] 【参考译文】 汉朝自灵帝中平年间爆发黄巾之乱,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跟随的对象,以此作为保全自己、避免祸害的长远大计,但是如果本人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荀彧年少时,认为颍川是战乱之地,...

城阳区186420397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 -
党姜安洛:[答案] 1.D 2.D 3.A 4.(1)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 (2)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

城阳区186420397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士择所从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 -
党姜安洛:[答案]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明智的人在衡量主人时很仔细(明智的人仔细衡量主人),袁绍思绪太多却抓不住关键,喜... 小题4:略 附:文言文译文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

城阳区18642039799: 英语翻译1."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2."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
党姜安洛:[答案] (1)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2)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只是为将军考虑啊! 是这个文言文吧 附全文加译...

城阳区18642039799: 士大夫莫不择所以,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的译文 -
党姜安洛: 你第一句错了吧,是"士大夫莫不择所从"做官的无不选择自己所跟随的人,作为保全自身远离祸害的方法,但不是出色的人才就无法做到.

城阳区18642039799: 翻译文言文 -
党姜安洛: 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城阳区18642039799: 文言文翻译 -
党姜安洛: 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城阳区18642039799: 初一语文的《论语十则》原文 -
党姜安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

城阳区18642039799: 翻译这个文言文 -
党姜安洛: 【原句】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翻译】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2、到这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