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翻译

作者&投稿:鲍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翻译专业主要学习什么?~

主要学翻译理论课程,笔译之类的。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
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翻译分为口译和笔译。
所有与语言相关的事物基本上都可以进行翻译,包括小说、电影、诗歌、演讲等等。但是不同的领域,翻译的困难度也不同。例如,诗歌几乎是不可能准确翻译的,因为诗歌的形式、音韵等,都是组成其含义的一份子。
很多非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包括软件手册和其他商业及专业文本,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以能通顺传意为主要要求。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但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同时企业的经营也越来越以全球观点出发,这也带动了国际化与本地化产业的兴起。

“学习”英文是study。释义:
n.学习,研究,课题,书房,结论
vi.考虑,沉思,默想,努力
vt.想出,详细地检查,背诵(台词等),为…费心思
study用法:

study可以用作动词
study的基本意思是“学习”“研究”“攻读”“仔细察看”,指通过读书和思索倾注精神而获得知识或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或周密地研究。强调注意的连续性和细致性。
study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接名词、代词或带疑问词的动词不定式或从句作宾语,有时还可接“反身代词+形容词”构成的复合宾语。可用于被动结构。

词语辨析:
weigh, consider, study, contemplate, ponder这组词都有“考虑、思考、估量”的意思,其区别是:
weigh 指作出决策前把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权衡利害得失,取有利的方面。
consider 既指一时的对某事的考虑,也指长时间的深入的思考。
study普通用词,指对各方面考虑,在制订出计划或采取具体动作之前作认真检查。
contemplate 通常指长时间思考某事,有时含无确定的实际目的。
ponder 侧重仔细、深入、连续地考虑问题,以作出认真的估计和正确的抉择。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大王您相信吗?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出处: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选段: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译文:

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文本解读

本文记叙孟子说服齐宣王推行仁政的一次谈话。这是一场关于霸道与王道的论辩。一开始,孟子故意声称自己不知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巧妙地将话题引向王道。

他首先指出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并以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即具备“保民而王”的条件;而推恩于民并非齐宣王“不能”,而是“不为”。接着阐明图霸必有大祸,而施行王道则天下归附。见对方产生兴趣后,他才提出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即“治产”与“教民”。

孟子主张仁民爱物,提倡“制民之产”,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意义;但他要求统治者将不忍之心推及于民,显然不切实际。在论说中,孟子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或旁敲侧击,或层层进逼;或危言直陈,或婉言劝谏,张弛有度,跌宕生姿。语言犀利流畅,多用排比句,行文气势充沛;加以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具体实例,说理深入浅出。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出自】: 战国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作者】:孟子,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明足以明察秋毫,而不到整车的柴草,王就答应他吗?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大王您相信吗?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___。
答案: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指什么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 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2、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大王您相信吗?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该句出自于《孟子》。原文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善于比喻巧遇比喻的句子并说明_百度知 ...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善于比喻巧遇比喻的句子:1、“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意思是: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意思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眼力可以看清楚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羽毛,但是却看不见整车的柴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作者简介:孟子,名轲...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是什么?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眼力可以看清楚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羽毛,但是却看不见整车的柴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衍生成语 明察秋毫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翻译是什么?
注释 秋毫之末:秋天鸟尾上的细毛,喻极小的事物。舆薪:一马车柴草。句意 目力能够看得见秋天鸟尾上的细毛,却看不清一车子柴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文本解读 本文记叙孟子说服齐宣王推行仁政的一次谈话。这是一场关于霸道与王道的论辩。一开始,孟子...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出自】: 战国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解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例句:

请问:只见秋毫 未见舆薪。什么意思?原话是这样吗?出处哪里?
>> 文学 >> 小说 解析:词目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发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 释义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桂东县15163427039: 历史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来源,oo想知道 -
冀视胃康:[答案]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故事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故事! -
冀视胃康:[答案]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察秋毫是什么意思 -
冀视胃康:[答案] 明察秋毫 【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察秋毫的寓意是什么 -
冀视胃康:[答案]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比喻可以...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翻译 -
冀视胃康:[答案] 指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 -
冀视胃康: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隐藏的成语 -
冀视胃康:[答案] 明察秋毫 【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英语】 be perceptive of the slightest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 有时指视力很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

桂东县15163427039: 能张目对日, -
冀视胃康:[答案] 明:清楚 【成语】:明察秋毫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zdic.net 汉 典 网】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 ) 秋毫 -
冀视胃康:[答案] 成语 明察秋毫 发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 明:明晰;察:看清,观察;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桂东县15163427039: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重点解释“秋” -
冀视胃康:[答案] 明察秋毫【解释】:明:眼力,视力;察:看清,观察;明察:看清;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后用来比喻最细...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