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为什么会对刺赵襄子的豫让大加赞赏?

作者&投稿:钊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的时期,由于铁器的出现和普及,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除了传统的为农耕社会服务的农、工、商业外还发展出了许多新的职业,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生活仍以传统的农耕生活为主体,所以无法充分认识到这些新兴职业为社会带来的改变,并不重视这些职业,于是笼统地将这一群体称为"士族"。


春秋战国时期士族悄然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所以士族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族并从中挖掘有才能的人才,于是很多士族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族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为解决经济困难也投靠了诸侯,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

但是社会发展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甚至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果,虽然士族崛起,但是并不代表这个阶级全是人才,相反鱼目混珠者众多,就比如孟尝君门客三千,在他遭到祸事时只有一个人陪伴在他身边,所以世人大都认为士族阶级对主公不忠诚,见利忘义,不值得信任。

但是却有一位刺客,为士族证明,让世人知道了原来士族也有极尽忠诚之人,让人佩服,这个人就是豫让,他本身能力低微,却为了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不惜毁坏自己的身体也要为主报仇,最后牺牲生命,让他的刺杀对象都深受感动。接下来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走进史实,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三家分晋形势图

忍辱负重图谋刺杀

话说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虽然能集中国力对抗外国,但是却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六卿极大地分化了国君的权力,最后导致国君失去了对晋国的实际控制,而六卿虽然同朝为官,但是利益是有限的,最后自然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下了智、韩、赵、魏四卿,他们基本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其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据《战国策·秦四·秦昭王》中记载:

"中期推琴对曰:"三之料天下过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

可见其势力之大,但也正是由于其势力过大,导致智氏家主智伯骄横自大,最终被其余三家共同击杀,此事也是从春秋跨入战国的导火索。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被豫让忠诚精神感动的襄子

在三家分晋后,赵的实力最为强大,当时的赵氏家主赵襄子和其父亲赵简子共同将赵氏经营的蒸蒸日上,后世称之为简襄之烈。不过回顾当时和智伯的战斗,赵襄子仍然一阵后怕,要不是当年邯郸城防极其坚固,自己恐怕已经身死名消了。所以他将智伯的头骨做成酒杯,以此来报复智伯。

此事激怒了智伯的一个门客豫让,他认为智伯身死是因为战争失败的原因,成王败寇顺应天意;但是赵襄子的做法让他无法忍受,于是决定刺杀襄子为主公报仇。据《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中记载: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不过不知道是哪路神仙几代祖宗显灵,襄子如厕时突然心跳加快,于是发现了乔装打扮的豫让,襄子十分愤怒,于是审问他,在知道他要为智伯报仇后十分震惊,认为他是义士,于是释放了他。


智伯因为骄横自大而死

笔者认为,作为智伯的重要幕僚,豫让完全有机会在赵襄子手下大放异彩,何况当时的风气就是天下为士,再加上从许多史实可以看出士族本身极其缺乏忠诚,但是他却甘愿为主公报仇而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因此被太史公敬重,为他列传供世人传颂。

自残形体只为复仇

襄子释放了豫让后,他认为自己宽宏大量,豫让理应感激自己,不会再次行刺于他,不免放松了警惕,殊不知豫让非但没有原谅他,反而计划了又一次的复仇。豫让为了避免被襄子认出,做出了一件极其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据《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中记载: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对自己下手之狠绝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朋友都大为感动,哭着问他为何不委身襄子手下,博得信任再寻求机会完成刺杀事业呢?


喊出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客豫让

面对朋友一半质疑一半心疼,豫让给出了他心中的答案,在他看来,自己使劲浑身解数刺杀襄子,即使不能成功也只是说明他的能力有限,他并不觉得遗憾,只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不过他却清楚知道自己为智伯报仇,证明了自己没有异心,在侍奉主公的时候忠心可以被天地所鉴鬼神所察,问心无愧,但是如果他侍奉了赵襄子,就说明自己怀有二心,即使可以成功刺杀对方也无法对得起自己的本心,所以他宁可伤害自己的身体也要以智伯的家臣身份行刺襄子。

在自残形体后,豫让潜伏在襄子乘坐马车的并经之路的一座桥下,打算取其性命。结果和上次一样,襄子的祖先和神灵再一次显灵了,他的马受惊不肯前进,襄子察觉到这一怪象,于是肯定的说是豫让打算取自己的性命,卫士不信服于是上前查看,果然抓到了埋伏的豫让。卫士感到很神奇,纷纷嘲笑豫让,说上天都不希望他能成功行刺,听了卫士的话,襄子想到上次自己饶恕了他的性命,他却恩将仇报,不由得很生气。


古代拱桥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豫让基本没有回天之力了,等待他的将是襄子的怒火,不过襄子毕竟也算佩服他的忠诚之心,于是和他做了最后一番交流,这也是豫让的忠诚之名之后传播天下的重要原因。

襄子感慨成就其名

襄子责问豫让,既然你说你忠于你的主公,问心无愧不怀二心,但是你敢说你在侍奉智伯之前没有侍奉过别人吗?据《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中记载:

"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

襄子在掌握了豫让的生杀大权时还要特意发问,正是为了羞辱他。在襄子看来光是处死他也无法磨灭他的意志,只有让他的信仰崩塌,丧失本心,才称得上大获全胜。

豫让回答道,以前范氏和中行氏只是把我当成普通人来看待,我也以普通人的作为回报了他们,而智伯虽然让您很仇恨,但是他却以对待国士的方式对待我,所以我会以国士的所作所为回报他。襄子听闻后,不免打消了对他的恨意,赞赏他是一个极其忠诚的臣子。


豫让桥下刺襄子

豫让趁机请求说,自己已经认识到无法为智伯报仇了,但是希望自己能有面目去面对九泉之下的智伯,襄子愿意满足他这个愿望,于是脱下了外套给他,豫让多次努力跳起来奋勇地刺破衣服,心满意足的对襄子说,这样他就算是为刺杀智伯的对手而努力了,也有面目去九泉之下和智伯汇报了,于是自杀身亡。由于他是赵国人,在他的死讯传到赵地后,赵地的有识之士都十分感动,悲愤痛哭悼念豫让。

笔者认为,豫让屡次行刺,明明已经触动了襄子的逆鳞,却让人始终无法憎恨,甚至得到了别人的爱戴和尊重,只能感慨双方无缘身处同一阵营,而他也因为自始至终坚定信念,问心无愧,所以即使身死也得到了名垂青史的忠义之名,古往今来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加上他又是标准的士族阶级,也同时在个人之上以一己之力让人体会的士族的忠诚,改变了世人对士族的片面看法。


司马迁十分敬重刺客

结语

笔者认为,智氏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所以也没有后人可以被发掘光复过去的荣耀,因此豫让的行为完全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只是单纯地因为想为主公报仇,虽然在襄子眼中智伯是十恶不赦之徒,但是豫让却认为智伯是他的知己,于是发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呐喊并且身体力行。古往今来的刺客并不止他一个,但是对自己如此狠绝之人却十分少见,这份忠诚精神不免让人敬佩。

作为士族阶级的一份子,豫让也使得世人从此对士族阶级有了重新认识,虽然士族阶级中的许多人只是为了生存而寄人篱下,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为主公提供有用的建议,但是却仍然是一种既定的君臣关系,如果说能力无法保证人人都可以拥有,但是忠诚之心并不是和能力捆绑的,如只有有心,无能者也可以成为忠义之臣的代表。

自古文人敬英雄,除了太史公外,后世无数骚人墨客纷纷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或称赞或悼念这位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悲壮刺客。他也成为了刺客的典型代表,那就是不计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死,单纯地以报恩为己任的武者形象,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也算是一种悲壮之美的体现。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呢?
而豫让刺杀赵襄子,两次被抓,最后被迫自杀。荆轲刺杀秦王,没能成功,被碎尸万段。这两人都失败了。 我们可以看到,聂政是成功的三个人中的一个。 曹沫劫持齐桓公 第二看行刺的难度。 刺客最难的一关是什么呢?就是接近目标。很多刺客就是在这个环节上遭到失败。如果能够接近目标,就算是个普通人都可能得志,何况是刺...

有关韩信的历史故事及成语典故
韩信也不与他们计较,这伙少年见韩信老实,就欺负他,其中有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个无赖,对韩信说:“你老背着宝剑,好像很厉害,而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吗?你要是敢,就拿宝剑来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说着,他就在大街上撑开双腿,韩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

四大刺客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于期,荆轲只好私见樊于期,告以实情,樊于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

战国时代的刺客究竟凭什么让太史公载入史册?
刺客豫让在遇到知伯后才得以重用,后来知伯被赵襄子杀害并把其头骨做成饮具,豫让为了帮伯乐知伯复仇混进赵襄子府中,后来被赵襄子识破后认为豫让是位侠士故放他离去。第二次刺杀失败后,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对知伯的情义,把身上衣服给豫让象征性地刺两刀,然后豫让大呼自己回报了知伯的恩情了,随后挥剑...

《刺客列传》太史公的结语里,那句俗语到底如何理解?
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

中国历史上刺杀过皇帝的人有哪些 他们刺杀了谁 刺杀之后怎样了_百度知 ...
3、豫让刺赵简子:说实话,我最佩服的人是豫让!他先后跟随臣氏和中行氏,但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去智伯那里做事,得到了智伯的尊重和信任!(尊宠)后来智伯被赵简子杀死,头骨被漆器当酒器。豫让逃到深山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对,这句话就出自豫让之口!他一共两次刺杀...

韩信攻破齐国称王的文言文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 历史上的韩信当初为何不在齐国称王 韩信自己很清楚,在齐地作战,手下重要将领曹参、灌婴、傅宽等,都是早早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人。 在刘邦...

历史上最历害的杀手是谁,
宰相赵盾屡屡进谏劝灵公改正,灵公全然不听,反有厌恶之意。 前607年,灵公宠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贾献计加害赵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贫,臣常接济之, 其感臣之惠,愿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国!”是夜,灵公和屠岸贾密召鉏鸒,赐酒食,告以“赵盾专权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误事。” 鉏鸒领命后潜伏赵府左右。五更...

太史公文言文答案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资...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赵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拔下发笄自刺而死。3、指挥家:晋阳之战,赵襄子在困守孤城的境地中,始终坚持,而且临危不乱,在破城的前夕,能够做出正确抉择,反败为胜,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宽厚,创立赵国,与韩康子,魏恒子打败智伯,即使豫让为智伯报仇,他也很佩服豫让的忠,豫让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宿豫县18425302100: 豫让行刺杀赵襄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校奔亚立: 豫让,是有名的侠士,侠之大者可以视死如归,那个时代有很多人都把名声看得比死亡大得多. 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豫让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三家分晋时,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便发誓要报仇. 更重要的是一种士的精神,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礼仪他们可以随时牺牲自己. 就像春秋时期的鉏麑. 晋灵公派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赵盾,他进到赵盾家,看到赵盾勤于国事,忠君爱国,自己感到惭愧,就退了出来.但感觉没有完成君主的命令,要不想杀害忠臣,便自己自杀了.

宿豫县18425302100: 刺客列传中豫让形象分析 -
校奔亚立: 首先,豫让是一个忠诚的人.智伯被赵襄子时灭后,他潜逃到山中,决心替智伯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此事败露后,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 其次,豫让是一个执着的人.为了给智伯报仇雪恨,豫让潜藏在桥下.襄子问他:“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刺杀襄子不成,以剑刺赵襄子的衣服后自杀.

宿豫县18425302100: 豫让行刺赵襄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国策 -
校奔亚立: 复仇,豫让是晋智伯荀瑶的家臣.韩、赵、魏三家齐攻智氏时,是赵襄子抓住的智伯,并将智伯杀掉的.智伯与豫让均为姬姓,并且智伯对豫让不错,豫让就决定为智伯报仇,杀掉赵襄子

宿豫县18425302100: 与让行刺赵襄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校奔亚立: 为了给智伯的门客,行刺赵襄子是为了给主公报仇,也就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宿豫县18425302100: 如何评价刺杀赵襄子的豫让 -
校奔亚立: 正面评价:此人知恩图报,真的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有国士风范;反面评价:只知报恩而不问是非是为愚忠,生前不能扶智氏于将倾,死后不能手刃仇人以报主恩,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宿豫县18425302100: 豫让之死不足取的两个理由 -
校奔亚立: 理由:1、身为智伯所倚重的臣子的豫让,应该尽到自己劝谏的职责,帮助智伯弭祸于未然,而豫让并没有做到这点; 2、在智伯因祸亡身后去为他报仇,并不值得称道,于事无补.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

宿豫县18425302100: 豫让中,赵襄子第一次抓到行刺的豫让,竟然放了他.赵襄子为什么这么做? -
校奔亚立: 赵襄子是很有手段的人物,与其父亲光明磊落、侠骨柔肠的性格不一样.赵无恤比较阴险,或者说是阴毒.他把豫让释放了,成全他的忠义,也宣扬了自己的爱贤. 我估计赵无恤是派人秘密的跟踪豫让,盯住他的一举一动.后来豫让再一次行刺,赵襄子立刻就把他逮捕了.这个神经质发作的太是时候,我认为赵无恤有嫌疑. 在赵无恤还没有称为卿时,他就是这样,心机非常的监视他父亲,琢磨赵鞅的想法.对赵简子尚且如此,豫让更不用说了

宿豫县18425302100: 谢谢各位,请问赵襄子与智伯有什么仇?智伯对豫让有什么恩? -
校奔亚立: 智伯之怨 晋出公九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 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襄子答道:“我想...

宿豫县18425302100: 豫让为什么要坚持刺杀赵襄子?
校奔亚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流传几千年的名言,出自春秋后期晋国的刺客豫让之口.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在他身为范氏、中行氏家臣时...

宿豫县18425302100: 豫让刺赵襄子的具体情节 -
校奔亚立: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