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言译文

作者&投稿:惠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君子之言的翻译和原文~

翻译: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采纳哦

中国伦理美学史上,第一个张扬人格境界美的是孔子。继之,孟子又高扬人格境界美的旗帜。在孔、孟先哲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向往、赞赏与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传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1)。这就是他倾心赞扬的不可动摇的人格威严。他认为,人格修养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从他指出的这条人格修养途径,再结合他擅长、推行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看,他最推崇和渴望的人格境界是尧、舜、禹、周公等圣贤者那样的完善人格。而对于某一方面突出的人格,他也极力肯定和赞许,诸如管仲的才华、功业、颜回的执着、常乐,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勇敢、憨厚,等等,无不表现出某些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所以他也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誉。他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的千古名句,视仁为人格美的最高标准,将人格美推向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所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强调要“与人为善”。他还提出了“德不孤,必有邻”(6)等做人的原则与规范。这些都是孔子讲仁爱、与人为善、温良恭俭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全社会人人若能这样去做,去要求,就会形成协调、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人在与自然、社会、文明的关系中生活,就要懂得爱,学会爱,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第一要义。在21世纪,毁灭人类比建设人类要容易得多!因此,不要让人类世界充满仇恨。人类应该化解所面临的矛盾、冲突,逐渐实现和平大同的理想社会。
齐鲁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把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作为治理国家,使人趋仁向善,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手段。具体包括:自省、自尊、自强、自立、诚信、礼让、孝悌、勤俭、淳朴等等。
(一)、自省自尊,自强自立
齐鲁先贤十分注重自身德行修养,讲究自省、内省。《论语·里仁》载,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谓,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到向他学习,努力做到象贤人一样;见到不贤之人,就应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有类似他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他还对弟子们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7)意谓,我还没见过发现自身的错误而能从内心自责的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8)意谓,自我反省,问心无愧,就能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孔子所说的“内自省”、“内自讼”都是自我反省的修身原则与方法。
曾子发扬孔子“内自省”、“内自讼”的道德修养原则与方法,从“为人谋”、“交友”、“传习”等方面,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说(9),逐渐成为人们品行修养的重要原则。每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贤德的要求,持之以恒,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
孟子在德行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曾子内自省、内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存心”、“自反”、“养气”等修养方法。“存心”,指存有仁义之心而不丢失;“自反”,即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养气”,指修养“至大至刚”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反躬自问、正义在握的阳刚之气、大丈夫之气。
孟子注重从人的情感、心理入手进行道德修养教化,主张通过制“恒产”,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情感、心理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以道德理性化育人的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与“理”交融,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为我们当今的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重视“情感、心理”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在孟子看来,要达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民众有此“恒心”,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浮动,日常行为就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10)。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可归结为如何实现其“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
人的良心源于义,起于德。墨子曰:“万申莫贵于义。”(11)切莫以利害义。一个人的“义”多了,“德”多了,就会行德行善,也就会有了良心。所以一个人要做到有良心,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的尊严,古来就有“士可杀,不可辱”之说。自尊,是人的一种美,是无价的,是人最宝贵、最高尚的东西。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没有自尊是不行的。自尊,是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人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了,就会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就不会向他人卑躬屈膝,就会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自我情感体验,就能独立自主地待人处事。人与人之间,经济有贫有富,地位有高有低,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但不存在人格尊严上高低贵贱的差异。然而,有些人在人的自尊与金钱之间划了等号,将人的自尊用金钱来折算、交易,于是,在这些人身上,自尊没有了,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格和国格了。
《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志向远大,奋发向上。就是不知足、不满足,不满足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人若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生气,积极向上;社会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活力,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国家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生机盎然,兴旺发达。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凡成功者,总是求上、求优、求高,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并且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使自己一步一步奔向目标。
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极强的自信心。勇于进取者的处世态度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能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自信者的思想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所有的,我无不具有”;人没有的,我也要有。所以就会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
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感,是一种为国家、社会、人民、事业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清人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说的“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薄之时,务须咬牙地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这句话,却颇值得国人思考。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百折不挠,具有顽强的毅力。勇于进取者能正视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磨难、失败,不动摇、不泄气,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总之,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败的巨大动力。纵观古今中外,不论哪个国家与民族,凡是能够坚持生存、持续发展者,都具有强烈的自强不息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近代史上的中国被动、挨打,甚至沦为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意识和勇于开拓进取精神,中国越来越落后;今日中国蒸蒸日上,国际地位倍受世人瞩目,其原因之一,就是唤醒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振奋了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恢复了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生产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自强自立、自强不息与开拓进取精神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豁达大度,宽以待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胸怀,就是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宽以待人、以直报怨;就是“宰相肚里能掌船”,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凡成大事业者,总是胸襟旷达、宽怀大度。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狭窄、好偏激,好极端,妒嫉心强,其感情必定是贫乏的;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一叶障目,自尊好强,好斗,好报复,对其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对人吹毛求疵,因此便不会宽容别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利益的纷争上,多想一些他人,少想一点自己,将“多欲”变为“少欲”、“寡欲”或“无欲”,将“有私”,变为“大公无私”。这样,心灵就会变得美丽、纯洁,心胸就自然开阔,就能容忍他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应采取换位思考法,将心比心,自己若处在对方的位置又会如何?此外,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什么事都动肝火,发脾气,要做到小利不争,小岔不发,远离纷争。争强斗狠不算勇,多一个冤家多一道墙,与他人能以和相处,自然就能宽容起来。
知识贫乏,就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博能养气。”一个人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就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了,就能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生活方式采取容忍的态度,从而在心态上、观念上显得大度、有器量,决不轻易批评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从未遇见过的新现象;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就能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避免经常使人犯错误的“一孔之见”,自己的度量就会日渐宏大。
心胸狭窄,则要力戒浅薄,不怀愤怒,不记小冤。“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12)意谓,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对不同意见,要记人之善,记人之功,力避吹毛求疵,忘人之过,不苛求,不求全责备,不以苛刻显示自己的精明,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倘能如此,则可开胸扩量。如果带着恨意与不满,就无法宽恕。
刚愎自用,则要养气,学会一个“忍”字,不争一时之短长。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做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学会容忍、宽恕他人,尤其是在自己失意之时,更需如此。
一个人有了自爱、自尊、自立和自强意识,要见之于行动,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永不屈服于周围的邪恶,并下决心消除它。持之以恒,不断加强个人的修养,就定会成为强者、成功者。
正直的人,待人真诚,就有好的人缘。宋人程颐曰:“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要向别人敞开心扉,把自我向别人敞开,比死死地关闭自我更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并且这种好的情绪会感染对方。真诚、正直的人,老实、坦率,表里一致,待人实在,敢讲真话,不圆滑,不伪善,与人为善,不给他人亏吃,不弄虚作假,所以这类人容易获得他人的友谊、信任和尊重,也就会有好的人缘。
要好学、多闻、博识,知己不足,不耻下问,有了成绩,不自满,不骄傲,虚心待人。正如《孔子家语·疏证》所言:“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尊!”汉·刘向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意谓:君子之言,少而实,可靠可信;小人之言,夸夸其谈,不负责任,说的好听,虚而不实。“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3)君子待人以德,小人不讲道德、不讲原则,只讲一个“利”字。

(三)、尊重他人,讲求礼让
齐鲁自古为礼仪之邦,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礼义”、“礼尚往来”。要求待人恭敬热情,懂得关心人、尊重人,善于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知恩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在礼义之中又特别强调“让”。《左传· 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意谓对他人恭敬、谦让、讲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14)。“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5)意谓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貌似恭敬却无礼就劳扰不安,做事谨慎却不懂礼就畏缩胆怯,刚勇却无礼就会作乱,直率却无礼就会尖酸刻薄。可见礼义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其矛盾冲突以及个人修身养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礼义就必然会出现。礼义、礼让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讲礼义,不会礼让,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不讲礼让、礼节、不懂礼貌者,为了个人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人性都变得赤裸裸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也就因此而扩大、激化;不讲礼让,不讲文明、公德。在公共汽车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老弱病残专座”一旁站着,年轻人却佯装不见,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有的假装睡觉,一副爱莫能助、不屑一顾的样子。
不讲礼让,不讲方式、方法,心中只要有不满、不平和烦恼,就要寻找一切机会将其宣泄出来;不讲礼让,就是不愿做一个正直、高雅、文质彬彬、有修养、遵纪守法的人。总之,人们不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了,而是粗俗、庸俗、媚俗和恶俗,是赤裸裸的人欲、物欲、金钱欲,这是一种人性的沦落。
愚昧无知,不懂规矩、方圆,也就不会有文明修养。私心太重者,整天考虑自己的利益,怎么会对他人礼让?缺乏同情心的人,对什么都很冷漠,待人不可能热情。心胸狭窄、好报复者,吃了点亏就想报复,根本不可能“以德报怨”。骄傲狂妄者,目空一切,又怎么能以礼待人?总之,这些人缺乏文明道德修养,不懂得讲礼让。
讲礼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要不尚空谈,注意个人的文明和修养;在个人利益上,不斤斤计较,要强调谦让;要用社会公德、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礼让的实施;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公众的压力;还要注意从小培养,从小事中逐渐养成。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尊老爱幼,讲求孝悌

尊老爱幼,讲求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管子·入国》记载,管仲在齐国大力推行敬老养老之制,专设尊老养老的机构,委托官吏专门负责。规定:七十岁以上者,一子免除征役,每年国家赠送三个月的肉食;八十岁以上者,二子免征役,国家每天供应酒肉。死者国家置办棺椁。鼓励老人的子女,精作饮食,询问老人要求、嗜好,以尽赡养之责。还规定:国都城邑设问病医官,以君王旨意对病者慰问:九十岁以上者,每天一问;八十岁以上者,两天一问;七十岁以上者,三天一问。重病者,向上报告,君王亲自慰问。
管仲尊老爱幼之制还体现在制定法令、举贤授能之中。在选贤“三选法”中,把“孝慈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列为选贤举能的重要标准;而把“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16),作为惩恶之依据。《管子·幼官》载,“第二次会集诸侯下令曰:‘要赡养孤老,供养常病者,并收养孤儿寡妇。’”《管子·大匡》曰:“诸侯世子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不敬老尊贤,三者无一,可以诛伐。”在诸侯会盟时,将尊老爱幼、孝悌之道,列为诸侯及其世子必须遵守的法令条款。《管子》中有关尊老养老、慈幼、恤孤、赈困、接绝等对人的多方面的关心、爱护、救助,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和人生价值观。
齐国贤相晏婴继承管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罢徭役、薄赋敛、反奢侈、倡节俭,做到“老弱有养,鳏寡有室”(17)。齐国历代君王诸如威王、宣王等,敬老养老,尊贤重士,“哀怜鳏寡,抚养孤独,赈济贫困”(18),蔚然成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子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孝首先是一种自然情感,孝不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使老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与快乐;对父母老人若缺乏由衷地敬爱,仅在物质方面赡养,那就等同于动物了。孔子从人不同于动物本性出发,升华、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0)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住。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强调子女对父母要由衷的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符合血缘伦理道德的原则,才具有美的人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美。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1)孔子认为孝悌的品性对政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风气渗透进政事,就等于参与了政事,为什么一定当官才算从政呢?他的学生有若发挥他的思想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这就把孝悌与政事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先声。孔子的孝悌思想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无不受血缘伦理或政治理念的制约。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出则孝,入则悌”。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首先是从父母兄弟那开始的。敬与爱是人类一种普遍的高尚的情感,将这种情感不断地保持和发扬,就会具有仁的品德与行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观点,就是要人们象尊敬自己的老人那样,去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才是仁。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怀,也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美丑。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由此推而广之,延伸到学校、社会,形成良好的校风、社会风气。

四、勤劳节俭,淳厚质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勤劳节俭,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果实,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虞书》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齐国,管仲、晏婴“禁侈尚俭”之风,传为佳话。墨子倡节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3)、“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24)
据《说苑·反质》载,齐桓公对管仲说:“我们的国家很小,而可供使用的财货也并不多,然而众臣们穿的衣服,乘的车马却奢华得很,我想加以禁止,你看可行吗?”管仲答道:“我听说,君王品尝一下味道,众臣就会大吃大喝起来;君王喜欢穿戴、讲究服饰,众臣便会跟着盛行开来。现在您吃的是桂花羹,穿的是纯紫衣、狐白裘,这就是众臣生活奢华的原由啊。有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既然您想禁止这种奢靡之风,何不从自身做起呢?”桓公说:“好!”于是重新制作了纯布衣、普通帽子,并穿戴着这样的衣帽上朝。一年之后,齐国上下,大兴勤俭节用之风。
春秋末期,各诸侯君王和贵族大臣无不争豪斗富,竞相追求奢侈豪华生活,风靡一时,齐国尤甚。当时的齐景公大兴土木,筑路寝、长庲、柏寝之台,观赏台榭池苑之美,喜欢穿戴华丽的服饰。例如齐景公穿的鞋子,饰以金银、珠玑和美玉,沉重到仅能移足。冬天就穿着这样的鞋子上朝(25)。
上行下效。齐国的权贵们无不沉湎于高台池苑、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之中。晏婴对此深感忧虑,于是鲜明地提出:“廉者,政之本也”(26),并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做起,穿缁衣,吃粗粮,居陋室,驾驽马,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衣裘、车马、封邑、新宅,“以节俭力行重于齐”(27)。晏婴穿的是“缁布之衣,麋鹿之裘”;吃的是“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其家人也是“食不重肉,妾不衣锦”;居住在条件差,潮湿喧嚣的闹市附近;出行时,“栈轸之车,而驾驽马”。
《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均载录,晏子的住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齐景公想在高处为他另建大宅,晏子则以“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而辞绝。后来,齐景公便趁晏子使晋,为他在原址扩建了一所豪华住宅,并把周围的百姓驱赶了。晏子返国以后,面君坚辞,拒不进住。最后只好恢复旧居原貌,把老百姓请了回来,仍与民同邻。晏子“乘敝车,驾驽马”以朝,齐景公要赠送给他“辂车乘马”,又被他辞绝;齐景公屡次要赐之封邑、予之“千金与市租”,也均被晏子再三谢绝,始终不受。晏子说,君王让我统领朝廷百官,我节制自己的服饰饮食之养,是考虑国家与人民;即使这样,我还是忧虑众臣奢靡而不顾及其行为啊。
晏婴正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耻贪抑奢,禁侈尚俭,清廉自守,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为国人垂范,以纠正风靡全国已久的奢侈之风。因此,每当齐景公有所赐予,晏婴总是再三辞绝,以君子之行自律。他认为“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28)。晏婴深知,富贵财富虽为人之所欲,但过度的追求则会走向反面,应以德行节制自律,克勤克俭。正所谓,为政清廉,国泰民安;为政污贪,不战自亡。《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载,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答道:“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载晏婴看来,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它混浊之时,无所不被污染;它清洁之时,无所不被洗涤,故而长流不息。人们若能象清清流水那样洁净,克勤克俭,廉洁正直,其声名便会永驻人间。

参考资料:齐鲁教育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资料
中国伦理美学史上,第一个张扬人格境界美的是孔子。继之,孟子又高扬人格境界美的旗帜。在孔、孟先哲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向往、赞赏与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传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1)。这就是他倾心赞扬的不可动摇的人格威严。他认为,人格修养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从他指出的这条人格修养途径,再结合他擅长、推行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看,他最推崇和渴望的人格境界是尧、舜、禹、周公等圣贤者那样的完善人格。而对于某一方面突出的人格,他也极力肯定和赞许,诸如管仲的才华、功业、颜回的执着、常乐,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勇敢、憨厚,等等,无不表现出某些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所以他也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誉。他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的千古名句,视仁为人格美的最高标准,将人格美推向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所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强调要“与人为善”。他还提出了“德不孤,必有邻”(6)等做人的原则与规范。这些都是孔子讲仁爱、与人为善、温良恭俭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全社会人人若能这样去做,去要求,就会形成协调、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人在与自然、社会、文明的关系中生活,就要懂得爱,学会爱,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第一要义。在21世纪,毁灭人类比建设人类要容易得多!因此,不要让人类世界充满仇恨。人类应该化解所面临的矛盾、冲突,逐渐实现和平大同的理想社会。
齐鲁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把道德教化与自身修养作为治理国家,使人趋仁向善,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手段。具体包括:自省、自尊、自强、自立、诚信、礼让、孝悌、勤俭、淳朴等等。
(一)、自省自尊,自强自立
齐鲁先贤十分注重自身德行修养,讲究自省、内省。《论语·里仁》载,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谓,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到向他学习,努力做到象贤人一样;见到不贤之人,就应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有类似他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他还对弟子们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7)意谓,我还没见过发现自身的错误而能从内心自责的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8)意谓,自我反省,问心无愧,就能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孔子所说的“内自省”、“内自讼”都是自我反省的修身原则与方法。
曾子发扬孔子“内自省”、“内自讼”的道德修养原则与方法,从“为人谋”、“交友”、“传习”等方面,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说(9),逐渐成为人们品行修养的重要原则。每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贤德的要求,持之以恒,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
孟子在德行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曾子内自省、内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存心”、“自反”、“养气”等修养方法。“存心”,指存有仁义之心而不丢失;“自反”,即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养气”,指修养“至大至刚”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反躬自问、正义在握的阳刚之气、大丈夫之气。
孟子注重从人的情感、心理入手进行道德修养教化,主张通过制“恒产”,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情感、心理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以道德理性化育人的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与“理”交融,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为我们当今的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重视“情感、心理”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在孟子看来,要达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民众有此“恒心”,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浮动,日常行为就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10)。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可归结为如何实现其“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
人的良心源于义,起于德。墨子曰:“万申莫贵于义。”(11)切莫以利害义。一个人的“义”多了,“德”多了,就会行德行善,也就会有了良心。所以一个人要做到有良心,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的尊严,古来就有“士可杀,不可辱”之说。自尊,是人的一种美,是无价的,是人最宝贵、最高尚的东西。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没有自尊是不行的。自尊,是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人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了,就会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就不会向他人卑躬屈膝,就会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自我情感体验,就能独立自主地待人处事。人与人之间,经济有贫有富,地位有高有低,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但不存在人格尊严上高低贵贱的差异。然而,有些人在人的自尊与金钱之间划了等号,将人的自尊用金钱来折算、交易,于是,在这些人身上,自尊没有了,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格和国格了。
《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志向远大,奋发向上。就是不知足、不满足,不满足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人若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生气,积极向上;社会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充满活力,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国家有了这种进取心,就会生机盎然,兴旺发达。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凡成功者,总是求上、求优、求高,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并且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使自己一步一步奔向目标。
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极强的自信心。勇于进取者的处世态度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能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自信者的思想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所有的,我无不具有”;人没有的,我也要有。所以就会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
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感,是一种为国家、社会、人民、事业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清人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说的“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薄之时,务须咬牙地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这句话,却颇值得国人思考。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就是要百折不挠,具有顽强的毅力。勇于进取者能正视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磨难、失败,不动摇、不泄气,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总之,自强自立、自强不息、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败的巨大动力。纵观古今中外,不论哪个国家与民族,凡是能够坚持生存、持续发展者,都具有强烈的自强不息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近代史上的中国被动、挨打,甚至沦为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意识和勇于开拓进取精神,中国越来越落后;今日中国蒸蒸日上,国际地位倍受世人瞩目,其原因之一,就是唤醒了自强自立、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振奋了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恢复了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生产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自强自立、自强不息与开拓进取精神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豁达大度,宽以待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胸怀,就是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宽以待人、以直报怨;就是“宰相肚里能掌船”,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凡成大事业者,总是胸襟旷达、宽怀大度。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狭窄、好偏激,好极端,妒嫉心强,其感情必定是贫乏的;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一叶障目,自尊好强,好斗,好报复,对其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对人吹毛求疵,因此便不会宽容别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利益的纷争上,多想一些他人,少想一点自己,将“多欲”变为“少欲”、“寡欲”或“无欲”,将“有私”,变为“大公无私”。这样,心灵就会变得美丽、纯洁,心胸就自然开阔,就能容忍他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应采取换位思考法,将心比心,自己若处在对方的位置又会如何?此外,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什么事都动肝火,发脾气,要做到小利不争,小岔不发,远离纷争。争强斗狠不算勇,多一个冤家多一道墙,与他人能以和相处,自然就能宽容起来。
知识贫乏,就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博能养气。”一个人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就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了,就能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生活方式采取容忍的态度,从而在心态上、观念上显得大度、有器量,决不轻易批评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从未遇见过的新现象;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就能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避免经常使人犯错误的“一孔之见”,自己的度量就会日渐宏大。
心胸狭窄,则要力戒浅薄,不怀愤怒,不记小冤。“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12)意谓,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对不同意见,要记人之善,记人之功,力避吹毛求疵,忘人之过,不苛求,不求全责备,不以苛刻显示自己的精明,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倘能如此,则可开胸扩量。如果带着恨意与不满,就无法宽恕。
刚愎自用,则要养气,学会一个“忍”字,不争一时之短长。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做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学会容忍、宽恕他人,尤其是在自己失意之时,更需如此。
一个人有了自爱、自尊、自立和自强意识,要见之于行动,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永不屈服于周围的邪恶,并下决心消除它。持之以恒,不断加强个人的修养,就定会成为强者、成功者。
正直的人,待人真诚,就有好的人缘。宋人程颐曰:“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要向别人敞开心扉,把自我向别人敞开,比死死地关闭自我更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并且这种好的情绪会感染对方。真诚、正直的人,老实、坦率,表里一致,待人实在,敢讲真话,不圆滑,不伪善,与人为善,不给他人亏吃,不弄虚作假,所以这类人容易获得他人的友谊、信任和尊重,也就会有好的人缘。
要好学、多闻、博识,知己不足,不耻下问,有了成绩,不自满,不骄傲,虚心待人。正如《孔子家语·疏证》所言:“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尊!”汉·刘向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意谓:君子之言,少而实,可靠可信;小人之言,夸夸其谈,不负责任,说的好听,虚而不实。“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3)君子待人以德,小人不讲道德、不讲原则,只讲一个“利”字。

(三)、尊重他人,讲求礼让
齐鲁自古为礼仪之邦,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礼义”、“礼尚往来”。要求待人恭敬热情,懂得关心人、尊重人,善于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知恩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在礼义之中又特别强调“让”。《左传· 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意谓对他人恭敬、谦让、讲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14)。“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5)意谓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貌似恭敬却无礼就劳扰不安,做事谨慎却不懂礼就畏缩胆怯,刚勇却无礼就会作乱,直率却无礼就会尖酸刻薄。可见礼义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其矛盾冲突以及个人修身养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礼义就必然会出现。礼义、礼让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讲礼义,不会礼让,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不讲礼让、礼节、不懂礼貌者,为了个人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人性都变得赤裸裸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也就因此而扩大、激化;不讲礼让,不讲文明、公德。在公共汽车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老弱病残专座”一旁站着,年轻人却佯装不见,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有的假装睡觉,一副爱莫能助、不屑一顾的样子。
不讲礼让,不讲方式、方法,心中只要有不满、不平和烦恼,就要寻找一切机会将其宣泄出来;不讲礼让,就是不愿做一个正直、高雅、文质彬彬、有修养、遵纪守法的人。总之,人们不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了,而是粗俗、庸俗、媚俗和恶俗,是赤裸裸的人欲、物欲、金钱欲,这是一种人性的沦落。
愚昧无知,不懂规矩、方圆,也就不会有文明修养。私心太重者,整天考虑自己的利益,怎么会对他人礼让?缺乏同情心的人,对什么都很冷漠,待人不可能热情。心胸狭窄、好报复者,吃了点亏就想报复,根本不可能“以德报怨”。骄傲狂妄者,目空一切,又怎么能以礼待人?总之,这些人缺乏文明道德修养,不懂得讲礼让。
讲礼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要不尚空谈,注意个人的文明和修养;在个人利益上,不斤斤计较,要强调谦让;要用社会公德、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礼让的实施;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公众的压力;还要注意从小培养,从小事中逐渐养成。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尊老爱幼,讲求孝悌

尊老爱幼,讲求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管子·入国》记载,管仲在齐国大力推行敬老养老之制,专设尊老养老的机构,委托官吏专门负责。规定:七十岁以上者,一子免除征役,每年国家赠送三个月的肉食;八十岁以上者,二子免征役,国家每天供应酒肉。死者国家置办棺椁。鼓励老人的子女,精作饮食,询问老人要求、嗜好,以尽赡养之责。还规定:国都城邑设问病医官,以君王旨意对病者慰问:九十岁以上者,每天一问;八十岁以上者,两天一问;七十岁以上者,三天一问。重病者,向上报告,君王亲自慰问。
管仲尊老爱幼之制还体现在制定法令、举贤授能之中。在选贤“三选法”中,把“孝慈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列为选贤举能的重要标准;而把“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16),作为惩恶之依据。《管子·幼官》载,“第二次会集诸侯下令曰:‘要赡养孤老,供养常病者,并收养孤儿寡妇。’”《管子·大匡》曰:“诸侯世子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不敬老尊贤,三者无一,可以诛伐。”在诸侯会盟时,将尊老爱幼、孝悌之道,列为诸侯及其世子必须遵守的法令条款。《管子》中有关尊老养老、慈幼、恤孤、赈困、接绝等对人的多方面的关心、爱护、救助,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和人生价值观。
齐国贤相晏婴继承管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罢徭役、薄赋敛、反奢侈、倡节俭,做到“老弱有养,鳏寡有室”(17)。齐国历代君王诸如威王、宣王等,敬老养老,尊贤重士,“哀怜鳏寡,抚养孤独,赈济贫困”(18),蔚然成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子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孝首先是一种自然情感,孝不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使老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与快乐;对父母老人若缺乏由衷地敬爱,仅在物质方面赡养,那就等同于动物了。孔子从人不同于动物本性出发,升华、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0)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住。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强调子女对父母要由衷的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符合血缘伦理道德的原则,才具有美的人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美。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1)孔子认为孝悌的品性对政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风气渗透进政事,就等于参与了政事,为什么一定当官才算从政呢?他的学生有若发挥他的思想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这就把孝悌与政事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先声。孔子的孝悌思想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无不受血缘伦理或政治理念的制约。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出则孝,入则悌”。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首先是从父母兄弟那开始的。敬与爱是人类一种普遍的高尚的情感,将这种情感不断地保持和发扬,就会具有仁的品德与行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观点,就是要人们象尊敬自己的老人那样,去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才是仁。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怀,也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美丑。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由此推而广之,延伸到学校、社会,形成良好的校风、社会风气。

四、勤劳节俭,淳厚质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勤劳节俭,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果实,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虞书》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齐国,管仲、晏婴“禁侈尚俭”之风,传为佳话。墨子倡节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3)、“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24)
据《说苑·反质》载,齐桓公对管仲说:“我们的国家很小,而可供使用的财货也并不多,然而众臣们穿的衣服,乘的车马却奢华得很,我想加以禁止,你看可行吗?”管仲答道:“我听说,君王品尝一下味道,众臣就会大吃大喝起来;君王喜欢穿戴、讲究服饰,众臣便会跟着盛行开来。现在您吃的是桂花羹,穿的是纯紫衣、狐白裘,这就是众臣生活奢华的原由啊。有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既然您想禁止这种奢靡之风,何不从自身做起呢?”桓公说:“好!”于是重新制作了纯布衣、普通帽子,并穿戴着这样的衣帽上朝。一年之后,齐国上下,大兴勤俭节用之风。
春秋末期,各诸侯君王和贵族大臣无不争豪斗富,竞相追求奢侈豪华生活,风靡一时,齐国尤甚。当时的齐景公大兴土木,筑路寝、长庲、柏寝之台,观赏台榭池苑之美,喜欢穿戴华丽的服饰。例如齐景公穿的鞋子,饰以金银、珠玑和美玉,沉重到仅能移足。冬天就穿着这样的鞋子上朝(25)。
上行下效。齐国的权贵们无不沉湎于高台池苑、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之中。晏婴对此深感忧虑,于是鲜明地提出:“廉者,政之本也”(26),并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做起,穿缁衣,吃粗粮,居陋室,驾驽马,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衣裘、车马、封邑、新宅,“以节俭力行重于齐”(27)。晏婴穿的是“缁布之衣,麋鹿之裘”;吃的是“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其家人也是“食不重肉,妾不衣锦”;居住在条件差,潮湿喧嚣的闹市附近;出行时,“栈轸之车,而驾驽马”。
《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均载录,晏子的住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齐景公想在高处为他另建大宅,晏子则以“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而辞绝。后来,齐景公便趁晏子使晋,为他在原址扩建了一所豪华住宅,并把周围的百姓驱赶了。晏子返国以后,面君坚辞,拒不进住。最后只好恢复旧居原貌,把老百姓请了回来,仍与民同邻。晏子“乘敝车,驾驽马”以朝,齐景公要赠送给他“辂车乘马”,又被他辞绝;齐景公屡次要赐之封邑、予之“千金与市租”,也均被晏子再三谢绝,始终不受。晏子说,君王让我统领朝廷百官,我节制自己的服饰饮食之养,是考虑国家与人民;即使这样,我还是忧虑众臣奢靡而不顾及其行为啊。
晏婴正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耻贪抑奢,禁侈尚俭,清廉自守,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为国人垂范,以纠正风靡全国已久的奢侈之风。因此,每当齐景公有所赐予,晏婴总是再三辞绝,以君子之行自律。他认为“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28)。晏婴深知,富贵财富虽为人之所欲,但过度的追求则会走向反面,应以德行节制自律,克勤克俭。正所谓,为政清廉,国泰民安;为政污贪,不战自亡。《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载,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答道:“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载晏婴看来,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它混浊之时,无所不被污染;它清洁之时,无所不被洗涤,故而长流不息。人们若能象清清流水那样洁净,克勤克俭,廉洁正直,其声名便会永驻人间。

英语译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A man of honor rarely talks,but when he does,he means it. A flunky man dashes along all the time but he never means what he said.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
When a man of honor learns, he listen to it with his ear,he remembers it by his heart,and he does it in his daily life.

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A man of honor manages his things by starting from minor little things and finishing by reaching a goal that no one can reach.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
A man of honor rarely regarding himself as a man with many merits,but he thinks a lot about his demerits.

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A man of honor rarely ask for anything,when he does he thinks if the other one can give it to him without any influence to the man himself .But ,when he is giving out things he is always generous ,no matter to whom he's giving them out.

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A man of honor is always so humble that he never regards his cordiality as enough and his talents to him is nothing .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很少但却很真实,小人的话很多但却很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办理的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何后之有翻译是什么?
一、原文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子墨子言文言文翻译
这是一段古文: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译文:墨子先生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公孙龙子(迹府第一) 的译文
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理了。’齐王无话可说。”“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所以我认为您的言语恰似齐王。您想要驳斥白马不是马的观点,却不知道怎么驳斥,这样,就像有好士之名,而不知道察士之法一样啊。”

《孔门弟子"各言尔志"》 文言文翻译
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二、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劝说》荀子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③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②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弦,指琴瑟。③子游:言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506年。孔子弟子。译文 孔子...

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
“是故恶夫佞者”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先进篇》。原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译文: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是祸害子弟的做法。”子路说:“有百姓,有土地五谷,何必读书...

论语译注之子张篇
论语译注之子张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论语子张篇的译注,欢迎阅读。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有所...

...整理出:题目,选自,原文(文言文),译文,推荐此文的原因。
译文: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 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 和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

满城县18443739517: 君子之言译文 -
雕到清心: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满城县18443739517: 君子之言的翻译和原文 -
雕到清心: 翻译: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采纳哦

满城县18443739517: 君子之言译文第八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上的 -
雕到清心:[答案] 原文: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参考译文:君子的话少而真...

满城县18443739517: 文言文《君子之言》《刘备纳贤》翻译....
雕到清心: 1文言文《君子之言》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2《刘备纳贤》翻译 早期,涿州郡的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人.少年时惭弱家境贫苦,与其母亲卖鞋为生,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古代帝王之相),有大的志向,孤言寡语,高兴与愤怒不从表情上显露出来.备'与公孙瓒同门并同时为卢植效力,——这么简单,阁下出于何意?

满城县18443739517: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文言文翻译 快快翻译谢谢了 -
雕到清心: 君子说出的话,诚信确凿而有证据

满城县18443739517: 求翻译: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
雕到清心: 原文出自于《杨子·法言·问神卷第五》 其大意为:君子的言论:深邃必有验证在显明的道理中;悠远必有验证在浅近的道理中;微妙必有验证在昭著的道理中;不能验证而言说的言论叫做虚妄. 有:动词,表存现,并构成存现句.乎:介词,表所在,可译为:在,在.....中.

满城县18443739517: 翻译“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
雕到清心:[答案] 翻译:“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虽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却蕴含在其中” [注释]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满城县18443739517: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的意思 -
雕到清心:[答案] 君子说出的话,诚信确凿而有证据,因此怨恨不满都会远离他的身边.

满城县18443739517: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始于不可及也,君子虑弗福,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的翻译,有急用,谢谢!! -
雕到清心: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满城县18443739517: 孟子曰“言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 -
雕到清心:[答案] 出自《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 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