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做取独

作者&投稿:太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之”的取独用法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2.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之这个字在文言文里作“取独”和作“的”两种用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①宋何罪之有?②何陋之有?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马之千里者.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如: ①子夏之晋.②吾欲之南海,何如?③辍耕之垄上.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

3. 文言中的取独是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独立性”。

《庄周。

逍遥游》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这里的“之”字就是放在主语“鹏”和谓语“徙”之间,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因为词组“鹏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来着。

比方说吧,现代汉语里“他的到来让大家很兴奋。”和“大家都很盼望他的到来。”

两句。“他到来”是一个有主语和谓语的独立句子。

而“的”字在这里的用法,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加上“的”后,“他的到来”在“他的到来让大家很兴奋。”

里作主语,在“大家都很盼望他的到来。”里作宾语。

而在古汉语里“之”字跟这里的“的”字用法一样。我想你可以这么理解吧!@。

4.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分辨比如译为结构助词和译为取独助词该怎样分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 你说的“取独助词”实际也是结构助词,但是它不能翻成“的”,因为它前后的文字关系不是修饰关系,它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文言文之做取独
“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

什么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取独
何谓“取独”? 取独,简而言之,就是在文言文中,将原本独立的完整句子(主谓宾齐全)在主谓之间添加一个连接词,使其成为大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如主语或宾语,从而保持句子间的逻辑清晰度和表达的完整性。取独的必要性 每个句子在古文中都是独立的,犹如乐章中的独立乐句。取独是为了避免句子间...

文言文中“之”的取独用法,急,在线等?
文言文中“之”的“取独用法”应当指“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让其成为句子成分的用法。在这种用法中“之”字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这一主谓结构不能单独成句,而成为句子里的成分。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不传”是主谓结构,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句子,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加上...

文言文中为什么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在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之做的
1.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之这个字在文言文里作“取独”和作“的”两种用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

什么是“之”字的取独?
:“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当“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之的用法即为取消句子...

语文中取独是什么意思?
若非熟悉文言文的,根本不知道。不过我一般都是说全称,所以看到这个称呼也惊异了下。“取独”就是文言文中“之”的一个特殊用法——“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简称。应该是你们老师简称的。

文言文语法问题
取独的条件:1 “之”在主谓之间(此时出入是主语,迂是谓语)2“之”与两侧的主语谓语构成的短语在句子中做某一成分 翻译: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 ,(其实就是苦于出入要绕远路)此短语在句子中作宾语 两条都满足,因此之在此是取独 ...

急!文言文中,怎样看一个字是否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之”也可看成此种用法,可看成主谓短语作“备”的宾语。判断文言文中关于”之”是否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这么几个做法:1 跳读法.指读此句(一般有主语和谓语)时,不读”之”,将”之”跳过去读,如果不影响句意,则为”取独” .2 判别法.结合语意和语法...

文言中,如何区分"之"字取独和提宾(宾语前置)的用法?
一般文言文注释中,把“之”解释为凑足音节主要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在句子中音节不足,为了凑足双音节拍或造成偶对而加“之”字,这样恰好补充了汉语语言在言说方面的完整性;二是认为,“之”前面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无法带宾语,所以所加的“之”字没有实际意义,仅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可...

永州市13259342231: 取独 - 搜狗百科
杨审复方:[答案]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举几个例子...

永州市13259342231: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之这个字在文言文里作“取独”和作“的”两种用法怎么区分 -
杨审复方:[答案]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

永州市13259342231: 文言中的取独是什么意思 -
杨审复方: “取消句子独立性”.. 《庄周.逍遥游》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这里的“之”字就是放在主语“鹏”和谓语“徙”之间,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因为词组“鹏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来着. 比方说吧,现代汉语里“他的到来让大家很兴奋.”和“大家都很盼望他的到来.”两句.“他到来”是一个有主语和谓语的独立句子.而“的”字在这里的用法,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加上“的”后,“他的到来”在“他的到来让大家很兴奋.”里作主语,在“大家都很盼望他的到来.”里作宾语...而在古汉语里“之”字跟这里的“的”字用法一样.我想你可以这么理解吧!@

永州市13259342231: 文言文中的“之”字用法中的取独是什么意思 -
杨审复方: 取消句子独立性,当谓语吧?

永州市13259342231: “之”是取独作用,这是啥意思 -
杨审复方: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永州市13259342231: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分辨比如译为结构助词和译为取独助词该怎样分辨 -
杨审复方:[答案]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 你说的“取独助词”实际也是结构助词,但是它不能翻成“的”,因...

永州市13259342231: 语文文言文 - 取独用法 -
杨审复方: 全称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庄子?逍遥游》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句子里面的“之”就是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例如:“她的到来使我高兴”)取独的用法

永州市13259342231: 什么是“之”字的取独? -
杨审复方:[答案] 取独 取消句子独立性. 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我爱香山.但是,如果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成了"我之爱香山",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必须说出爱香山的理由以后...

永州市13259342231: 怎么判断古文中的取独用法 最好能举例说明 -
杨审复方:[答案] 取独即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古文中,“之”用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前一分句,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成为“臣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