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一策》的翻译

作者&投稿:禹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翻译文学~

与文学翻译含义类似吧,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包括对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广泛翻译。
除了说明要传达出“思维内容”外,还着重强调了“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没有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正如人缺少了他的个性一样。而作品有了风格,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上,机趣横生。
同时,还强调了“忠实、准确”——这是基难点所在。翻译毕竟不是创作,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而不得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特点不同,规律不同,一成不变地进行翻译是产生不了应有效果的。因此就需要进行调整,在保持“神韵”的准则下语言上作些变通——这便是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

你好!
最好能提供多些关于你的水平的资料。
大学、研究生、还是中学?
如果要推荐高端些的,必推 经济学人 !!!!
绝对的翻译必备。文笔一流、而且不止于经济类、各种时事、观点清晰新锐。
绝对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希望你能有收获。
谢谢!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餝,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幢,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国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书事,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使用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苏秦起初以连横政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边有巴、蜀、汉中,可以取得农业之利;北边有胡、貉民族和代郡、马邑、可以供给战备之用;南边有巫山、黔中这样险阻的重地;东边有肴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农田肥沃而优良,人民众多而富裕,战车万辆,勇士百万,沃野千里,存粮丰富,地形险要优越,进攻有利战,防守坚不可破。这真是上天赐给您的天然府库,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了。凭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车、马队训练得法,士卒作战教育有方,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侵吞天下,统一四海,称帝而治。希望大王稍加注意。请允许我用实际情况说明其效果。

  惠王说:“寡人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雀鸟,不能冲天高飞;制度不完备的国家,不能出兵征战;对人民少恩少惠,不能发动战争;政教不顺人心,不能拿战争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当面指教,希望日后再聆听您的教导。”

  苏秦说:“我已料到大王不可能听取我的意见,过去神农氏讨伐补,遂三国,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酋长,尧帝征骓兜,舜帝征伐三苗,禹帝征伐共工,商汤征有夏,文王征伐崇侯,武王征伐殷纣,齐桓公凭战争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运用战争的道理呢?古时候,出使的车辆络绎不绝,外交使节互结同盟,这是天下都一致的。即使这样,或言合纵,或言连横,但也从未停止过使用武力;当外交,军事同时并用,则诸侯混乱;各种问题同时发生,则来不及处理;法令条款齐备,人民反而奸诈;政令繁多杂乱,百姓就无所适从;上下互相埋怨,人民就无所依赖;空洞的道理虽在不厌其烦地讲述,而使用武力之事却在愈来愈频繁地发生;搞巧言善辩,奇装异服,战争却没有一日停息;书策繁乱,言辞驳杂,天下却不能治理。说的人说得舌烂,听的人听得耳聋,却不见什么成效;推行仁义,订立盟约,然而天下并不因此而亲善。于是,才废弃文治,使用武力,多养敢死之士,修缮铠甲,磨砺兵器,以取胜于战场。如果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不进行战争,就想获利,扩充土地,即使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总想坐待成功,却势难奏效。因此还得用战争继续解决问题,如果两军相距遥远,就互相进攻;相距迫近,就白刃交锋,然后才可以建立大功。所以,军队得胜于外,正义治强于内;威权建立于上,人民服从于下。现在,想要吞并天下,控制大国,击败敌人,统治海内,扶爱百姓,臣服诸侯,非战争不可。但是,现在的君王,偏偏忽视了这一极其重要的道理,他们都被那些众说纷纭的所谓治国的说教弄昏了头脑,迷惑于他们那些巧舌善辩的言辞,沉醉于他们那夸夸其谈的空论之中。由此说来,大王必然不会采用我的主张。

  游说秦王的报告,一共上呈了十次,但苏秦的意见都没被采纳。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完了,生活费用也光了,便只好离开秦国,返回洛阳。他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袋,挑着行李,神情憔悴,脸色黄黑,显得非常惭愧。到家后,妻子织布自如,不来迎接;嫂嫂冷眼相看,不给做饭;父母若无其事,不予理睬。苏秦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天晚上,他打开数十只书箱,找到专讲谋略的书《太公阴符》,于是埋头苦读,精心选择,开始写作《揣情》、《摩意》之篇。读书困倦想睡了,就拿起铁锥猛刺大腿,血流至足跟。苏秦说:“哪有说服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并取得卿相尊位的道理呢?”一年后《揣情》、《摩意》之篇写成,他说道:“拿这个足以说服当世的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经过燕乌集阙,在华屋之下游说赵肃侯,双方交谈甚为投契,赵王大为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并任命他为相国。

  给他兵车百辆,锦绣千束、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车随其后,往各国去约结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以抵制强秦。所以,苏秦任赵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那时候,天下如此广大,人民如此众多,王侯如此威严,谋臣如此有权势,都要取决于苏秦的合纵政策。苏秦未耗费一斗粮食,未动用一件兵器,未派出一名士卒,未绷断一根弓弦,未折损一支箭杆,而诸侯相亲,胜过兄弟。总之,贤人在位,天下便信服,一人得用,天下便听从。所以说:“国事决定在于外交,不决定于武力;决定于在朝廷、宗庙中谋略策划,而不决定于在战场上拼刀拼枪。”当苏秦大权在握,红极一时的时候,万镒黄金任他使用,成队车马任他驱驰,耀武扬威,显赫于道,山东六国,闻风服从,使赵国地位大为提高。其实,苏秦只不过是一个住土洞茅舍,用桑树做门、用树枝卷成门枢的穷士而已。一旦乘马坐车,奔走天下,游说诸侯之主,堵塞左右之口,而天下就无人能与他抗争。

  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得知,亲自为苏秦打扫房间,清除道路,奏乐摆宴,亲迎于三十里之外;妻子低头,不敢正视,畏惧胆怯,偷偷探听;嫂嫂伏地,不敢起立,四拜而跪,求恕前罪。苏秦问:“嫂嫂为何先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这样卑下呢?他嫂子说:“因为您季子的地位尊贵,又有钱。”苏秦慨叹说:“唉!贫贱则父、母不认亲子,富贵则妻、嫂畏惧。人生在世,富与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受命。”

  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欺我们太甚,想凭一人的心智,诈骗山东六国之君,用合纵政策讹诈我们。赵王固然依仗人多势众,因此下了很大的本钱,先派苏秦去联络诸侯。可是诸侯各怀异心,是不可能步调一致的,就象用绳子串连起来的鸡,各奔东西,不能一齐上架一样,这是很明显的。我心里一直很气愤。我想派武安子马上把这种情况告诉诸侯。”寒泉子说:“这样可不行,如果是攻城夺地,倒可以派武安子去,如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出使诸侯国,那就得派客卿张仪去了。”秦惠王说:“完全接受你的意见。”

  泠向谓秦王

  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欲王矣。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王何恶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泠向对秦昭王说:“我想让齐国尊奉大王,所以主张助齐攻宋。如果夺取了宋国,就会危及魏国,大王唾手就可取得安邑了。燕、赵担心齐、秦联合必定会割地给大王,这样,齐国怕燕、赵与秦联合,就必定会尊奉大王。那未,我主张攻宋,乃是使齐国有所畏惧而来尊奉大王,大王为何抱怨我主张攻宋呢?我认为大王是个明白有远见的人,早已知道这种利害关系,所以没有明说。”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左成谓甘茂曰:“子不予之。魏不反秦兵,张子不反秦。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

  张仪想借秦军去救魏国,秦臣左成对丞相甘茂说:“您得同意借兵给他。如果秦军损失过重,魏国不能送还秦军,那未,张仪怕获罪就不敢返回秦国;如果魏国将秦军送还秦国,那未,张仪有功于魏,也不会反回秦国。张仪如果不离开秦国,他的地位必然会在您之上。”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翁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所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之前,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答道:“与楚、魏亲善,也兵三川,堵住镮辕、缑氏的险塞,阻截屯留的羊肠坂道,魏国将切断韩国自南阳出兵南下的道路,楚国将进逼韩国的南郑,秦国则将往东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之郊,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之地。周室自知危急无救,一定会献出九鼎、宝器。这样,就可掌握九鼎重器、地图、户籍、控制周天子,号令诸侯,诸侯不敢不听命,这可以建立王业。现在蜀国只不过是西部偏僻的小国,是戎、狄之辈,您兴师动众,疲困劳苦,却不会成就霸王之名;况且取得蜀地、也无利可图。我听说:‘争名在朝廷,争利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不争夺三川、周室,而去争夺戎、狄,这就离建立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想使国家富有,务必扩充土地;想使军力强大,务使人民富有;想要建立王业,务必广施德政。具备这三个条件,王业即可随之而来。’现在大王地小民贫,所以我希望您从易处着手。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的首领,而且正有内乱,趁此机会去进攻蜀国,如同豺狼追逐群羊一样。夺取了蜀国,可以扩充国土;取得了财物,可以富民整军;不伤害人民,就可以征服蜀国了。所以攻下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尽取巴、蜀之利,而诸侯不会以为是贪婪。这样,我们一动就可名利双收,而且又获有禁暴正乱的美名,现在进攻韩国,则将威胁天子;而威胁天子,这具有坏名声,未必有利,还会落个不义之名,何况这是攻伐诸侯所不愿意的,就太危险了。我请求讲明这个道理:周,是诸侯的宗室;齐,是韩国的同盟。周室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两国必定会通力合作,通过齐、赵去求楚、魏解围,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送给魏国,大王是无法阻止他们这样做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我认为,不如攻伐蜀国,乃是万全之计。

  惠王说:“好,我就听你的。”终于出兵攻蜀,当年十月攻下,灭了蜀国,蜀王改名号为‘侯’,惠王并派陈庄任蜀国的相国。蜀既归服,秦国便更加强励殷富,从而轻视诸侯。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张仪要暗害樗里疾,便先提高他的地位,派他出使楚国,同进要楚王为樗里疾向秦国请求担任相国,张仪对楚王说:“提高樗里疾的地位,派他使楚国,乃是为了两国的关系。现在樗里疾在楚国,楚王就为他向秦国请求担任相国。我听他对楚王说:‘大王您想要在秦国困住张仪吗?愿意为您效劳。’楚王同意这样做,所以就为他向秦国请求担任相国,如果大王您真的答应楚王的请求,他必然会把秦国出卖给楚王。”秦王听了十分生气,樗里疾便只好从楚国逃跑了。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楚国进攻魏国,张仪对秦王说;“您不如帮助魏国,加强它的力量。魏国战胜了楚国,他会听命于秦国,一定会给我们割让酉河之外的地方;魏国失败了,它也不能守住西河之外,大王便可以夺取过来。”

  秦王采纳了张仪的计策,进兵皮氏,以大军万人,战车百辆,援助魏国。魏国大将犀首战胜了楚威王。但魏军已经疲困,害怕秦国,果然把西河之外的地方献给了秦国。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臣恐王之若郭君。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楚智横君之善用兵,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

  田莘替陈轸说服秦惠王,说:“我担心大王将会遭到象郭、虞两国那样的危险。当初,晋献公想征伐郭国,又害怕郭国有大夫舟之侨。晋大夫荀息说:‘《周书》上说:“美女能惑乱国君。”于是晋献公就把歌女送给郭君,以乱其政。舟之侨劝说君王,郭君不听劝,舟之侨就离开了郭国,随后晋国出兵攻郭,终于灭了郭国。晋国又想征伐虞国,又害伯虞国有大夫宫之奇。荀息说:‘《周书》上说:“徘优能惑乱老臣。”’于是晋献公就把徘优送给虞君,让他们乘机说宫之奇的坏话。宫之奇进谏,虞君却不听,于是,宫之奇就逃离了虞国。晋国接着出兵攻虞,终于灭了虞国。现在大王称王于诸侯,但危害大王国家的,就是楚国。楚国知道秦将横门君善于用兵,陈轸善于出谋划策,所以依恃燕、赵、楚、魏、韩五国合纵,故意轻慢张仪。张仪来秦,必定会谗害这两人,希望大王不要听信他的。”张仪不久果然来进谗言,说陈轸的坏话,惠王大怒,不听信他的话。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小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张仪又说陈轸的坏话,他对秦王说:“陈轸奔走于楚、秦之间,可现在楚国并不见得对秦国更加友好,却对陈轸友好。如此看来,陈轸全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而且陈轸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您却为什么不注意审察呢。”

  秦惠王便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是真的吗?”陈轸说:“是真的。”秦王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罗!陈轸说:“这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过路的人也都知道。从前,殷高宗之子孝己痛爱自己的后母,天下人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儿子;吴国大夫伍子胥对自己君王尽忠,天下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大臣。出卖仆妾,如果卖给邻里,因为邻里都了解她善良,这才是好仆妾;嫁女人,如果嫁给乡里,因为乡里都了解她善良,这才是好女人。我如果不忠于君王,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大臣呢?一片忠心,尚且被遗弃,我不到楚国去,又到哪里去呢?”惠王说:“好!于是就换留了陈轸。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挑其者,詈之;挑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挑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长官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对秦惠王说:“陈轸作为大王您的巨子,却常常把秦国的情况告诉楚国。我不能和他一同办事,希望大王把他撵走。如果他真的要回到楚国去,就请大王把他杀掉。”秦惠王说:“陈轸哪里敢回到楚国去呢。”

  秦惠王召见陈轸并告诉他说:“我能听从你的话,你想要到哪里去?我可以替你预备车马。”陈轸说:“我愿到楚国去。”惠王说:“张仪认为你要到楚国去,我也知道你要到楚国去的。你不去楚国,还将到哪里去呢!”陈轸说:“我走出秦国,一定故意要到楚国去,以便顺着大王和张仪的计策,来证明我是否可以到楚国去。从前楚国有一个娶了两个妻子的人,一天有人去勾引他的长妻,他的长妻破口大骂;又去勾引他的少妻,少妻便应许了他。过了不久,有两妻的那个人死了。有位客人对勾引者说:‘你是娶他的长妻呢?还是娶他的少妻?’他回答说:‘娶长妻。’那位客人说:‘长妻骂过你,少妻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取长妻呢?’勾引者说:‘处在那人之家时,当然要她应许我。现在做了我的妻子,便要她替我骂别人了。’现在的楚王是个精明的人君,昭阳又是一个贤能的相国。我已经做了别人的巨子,却常常把别国的国情告诉楚王,楚王一定不肯留我,昭阳也一定不肯和我共事的。由此看来就可以证明我是否会到楚国去。”

  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说:‘我陈轸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实在对他无可奈何。便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但张仪这么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人遗弃的妇人,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我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便好好地对待他了。

卷三 秦策一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餝,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幢,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国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书事,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使用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苏秦起初以连横政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边有巴、蜀、汉中,可以取得农业之利;北边有胡、貉民族和代郡、马邑、可以供给战备之用;南边有巫山、黔中这样险阻的重地;东边有肴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农田肥沃而优良,人民众多而富裕,战车万辆,勇士百万,沃野千里,存粮丰富,地形险要优越,进攻有利战,防守坚不可破。这真是上天赐给您的天然府库,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了。凭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车、马队训练得法,士卒作战教育有方,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侵吞天下,统一四海,称帝而治。希望大王稍加注意。请允许我用实际情况说明其效果。

惠王说:“寡人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雀鸟,不能冲天高飞;制度不完备的国家,不能出兵征战;对人民少恩少惠,不能发动战争;政教不顺人心,不能拿战争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当面指教,希望日后再聆听您的教导。”

苏秦说:“我已料到大王不可能听取我的意见,过去神农氏讨伐补,遂三国,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酋长,尧帝征骓兜,舜帝征伐三苗,禹帝征伐共工,商汤征有夏,文王征伐崇侯,武王征伐殷纣,齐桓公凭战争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运用战争的道理呢?古时候,出使的车辆络绎不绝,外交使节互结同盟,这是天下都一致的。即使这样,或言合纵,或言连横,但也从未停止过使用武力;当外交,军事同时并用,则诸侯混乱;各种问题同时发生,则来不及处理;法令条款齐备,人民反而奸诈;政令繁多杂乱,百姓就无所适从;上下互相埋怨,人民就无所依赖;空洞的道理虽在不厌其烦地讲述,而使用武力之事却在愈来愈频繁地发生;搞巧言善辩,奇装异服,战争却没有一日停息;书策繁乱,言辞驳杂,天下却不能治理。说的人说得舌烂,听的人听得耳聋,却不见什么成效;推行仁义,订立盟约,然而天下并不因此而亲善。于是,才废弃文治,使用武力,多养敢死之士,修缮铠甲,磨砺兵器,以取胜于战场。如果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不进行战争,就想获利,扩充土地,即使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总想坐待成功,却势难奏效。因此还得用战争继续解决问题,如果两军相距遥远,就互相进攻;相距迫近,就白刃交锋,然后才可以建立大功。所以,军队得胜于外,正义治强于内;威权建立于上,人民服从于下。现在,想要吞并天下,控制大国,击败敌人,统治海内,扶爱百姓,臣服诸侯,非战争不可。但是,现在的君王,偏偏忽视了这一极其重要的道理,他们都被那些众说纷纭的所谓治国的说教弄昏了头脑,迷惑于他们那些巧舌善辩的言辞,沉醉于他们那夸夸其谈的空论之中。由此说来,大王必然不会采用我的主张。

游说秦王的报告,一共上呈了十次,但苏秦的意见都没被采纳。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完了,生活费用也光了,便只好离开秦国,返回洛阳。他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袋,挑着行李,神情憔悴,脸色黄黑,显得非常惭愧。到家后,妻子织布自如,不来迎接;嫂嫂冷眼相看,不给做饭;父母若无其事,不予理睬。苏秦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天晚上,他打开数十只书箱,找到专讲谋略的书《太公阴符》,于是埋头苦读,精心选择,开始写作《揣情》、《摩意》之篇。读书困倦想睡了,就拿起铁锥猛刺大腿,血流至足跟。苏秦说:“哪有说服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并取得卿相尊位的道理呢?”一年后《揣情》、《摩意》之篇写成,他说道:“拿这个足以说服当世的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经过燕乌集阙,在华屋之下游说赵肃侯,双方交谈甚为投契,赵王大为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并任命他为相国。

给他兵车百辆,锦绣千束、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车随其后,往各国去约结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以抵制强秦。所以,苏秦任赵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那时候,天下如此广大,人民如此众多,王侯如此威严,谋臣如此有权势,都要取决于苏秦的合纵政策。苏秦未耗费一斗粮食,未动用一件兵器,未派出一名士卒,未绷断一根弓弦,未折损一支箭杆,而诸侯相亲,胜过兄弟。总之,贤人在位,天下便信服,一人得用,天下便听从。所以说:“国事决定在于外交,不决定于武力;决定于在朝廷、宗庙中谋略策划,而不决定于在战场上拼刀拼枪。”当苏秦大权在握,红极一时


战国策秦策文言文翻译
岩理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首梦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日:是臣不知其思与不思田 结果1 同类题讲解 题目解答 到楚国做官的事情吗?楚先王非常...

战国策 秦策一 初三上册语文作业本的22课的课外古文翻译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去游说秦惠王。秦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上了1 O多次...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原文: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哪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自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同甘共苦 《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城北徐公 《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百发百中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

《战国策·秦一策》中的卫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尽公不顾私 极心无二虑 一心追求建立真正完美的法治体制 最早提出三权分立思想的法学家 建议你可以看孙皓晖著的《大秦帝国》里面有很详尽的描述 理解偏差的地方还望见谅!

战国策 秦策一
于是张仪便琢磨上了樗里疾,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还是一个水平不一般的贼。只怕樗里疾是没有活路啦。张仪怎么算计樗里疾呢?张仪先是非常抬举他,在秦王面前推荐他出使楚国。在战国期间,比较有影响力的应该属齐、楚、秦。之中,齐、韩、赵联盟,与秦对立是不争的事实,而楚国由于地域偏南...

《战国策》全文的翻译是什么?
1.《战国策》原文: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公卒,易王立,齐宣王因 燕丧攻之,取十城。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仰而吊。齐 王桉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对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 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 其...

战国策翻译及原文
战国策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见。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一盖呼侣,一盖哭。问其故,对曰:‘吾已大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于...

且夫商君,故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什么意思
且夫商君,故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出自《战国策·秦一策》意思是: 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286288.html

秦国的吕不韦,曾经说过,稼穑十倍利,经商百倍利,破人之国者千倍万倍利...
原文: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呵以遗世。愿往事之。”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秦策》。译文:濮阳人吕不...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战国策·秦一策》的翻译 -
子沸儿康: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战国策 秦策一》翻译 急急急!!!! -
子沸儿康: 哪里有游说君主而不能说服他,让他拿出金玉锦绣来赏赐,并使自己取得卿相之类高官呢?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翻译 《战国策 秦策三》 -
子沸儿康: 翻译: 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然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 假如大王认...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翻译《战国策》里的《千金买马首》 -
子沸儿康: 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翻译文言文为中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
子沸儿康: 意思: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出处:《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 完整句子: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跪求战国策目录序翻译,在线等啊,要全文翻译的!!!! -
子沸儿康: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此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战国策·秦一策》中的卫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
子沸儿康: 尽公不顾私 极心无二虑 一心追求建立真正完美的法治体制 最早提出三权分立思想的法学家 建议你可以看孙皓晖著的《大秦帝国》里面有很详尽的描述 理解偏差的地方还望见谅!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战国策》中《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
子沸儿康: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扁鹊投石译文
子沸儿康: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秦武王把自己生病的地方给扁鹊看.扁鹊看了,请求把它除掉.秦武王左右亲信说:“君王生的东西,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把它除掉不一定能成功,不成功将使耳朵听不见,眼睛丧失视力.”秦武王把这话告诉了...

沧源佤族自治县15693986735: 《战国策》鹬蚌相争和自明清高 的译文 -
子沸儿康: 《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战国策》记载,赵国攻打燕国时,苏秦给赵惠王讲了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一只河蚌张开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