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天子守国门”是何意?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

作者&投稿:暨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提起大明天子,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事实证明,不管大明的天子能力如何,他们对于这句话的实践程度落实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那么大明天子守国门的意义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有两大意义。

第一个意义就是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卫能力,守护祖宗的江山以及百姓的稳定生活。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将都城定在北方由天子亲自坐镇守护边疆,会更好的协调北方各重镇要塞的军事布防及兵力协调,有效的防止北方蒙古人的南下侵犯。

假如天子远在南京,如果蒙古人南下,朝廷则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确切真实的战报,进而无法做出有效的防卫措施,这样一来就会给蒙古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后会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朱元璋时期明朝定都在南京为何没有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要牵扯到笔者接下来要说的“大明天子守国门”的第二个意义了。

第二个意义就是,天子可以有效地控制边关军事力量,防止武将坐大。

接着前面的疑问继续来讲,朱元璋登基后将都城定在南京,虽然天子远离北方边关,但却没有出现蒙古人南下侵犯的情况,原因究竟为何?这也不难理解,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当时元朝初灭,势力大损,短时间无法南下侵扰,第二个就是朱元璋分封自己最有能力的九个儿子驻守在西北,北方以及东北边疆一线,让他们镇守在那里替大明天子守边,这便是“九大塞王”。


九大塞王各个拥兵自重,朱元璋在世时,他们能够保持绝对的忠诚,而且九大塞王都是亲兄弟,一旦出现蒙古人侵扰事件,他们能够快速配合,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措施,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对他们非常的信任,所以九大塞王在各自封地内都拥有绝对的权力,甚至可以调配地方部队!

也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虽然都城在南京,但北方问题他不必太过操心,朝廷完全可以掌控北方的形势,但是朱元璋驾崩后,形势就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天子之位是世袭的,藩王之位也是世袭的,随着皇位与王位的父子相传,不出三代血缘已然疏远,到那时,北方的九大塞王对朝廷的忠诚度必然会降低。这里完全可以参考元朝,铁木真曾将自己创建的大蒙古国分为四大汗国,然而到了忽必烈继位改国号为“大元大蒙古国”时,四大汗国竟相继宣布脱离朝廷的统治而独立,要知道这时候距离四大汗国创建才不过四五十年,铁木真的孙子们就已经开始搞分裂了,可见在绝对的权力诱惑面前,真的是毫无亲情可言。

而与元朝相同的是,当时明朝也正面临这种情况,朱棣靠兵变登上皇位,他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是塞王,有兵权且远离朝廷,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起兵,可以有充足的空间来跟朝廷虚与委蛇。朱棣深知自己既然能造侄子的反,那等到自己百年以后必然也会有其他藩王造自己子孙的反,所以为了以绝后患,必须迁都北方。

那么这里可能又出现另一个问题了,如果害怕藩王造反,为何不削藩或者将藩王内调,以武将取代藩王镇守边关呢?

其实以武将取代藩王,后果是一样的,自古以来朝廷疏于控制而致使武将坐大的实例要远多于藩王坐大,盛极一时的大唐不就是灭亡于藩镇吗?因此朱棣采取了一种更为合理保险的做法,那就是藩王内调,迁都北京,这样藩王,武将都不会坐大,一举两得。

所以,大明天子守国门的表面意义在于守护边疆,而真正的意义在于直接控制北方军事力量,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的稳定。


明朝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的朝代,这么有骨气,这么有血性,这样的话当然是褒义啦。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就大错特错啦,虽然明朝对外一直都很有血性,但是对内,明朝的确在民生经济方面,以及内斗方面的消耗是有些大的,特别是后期阉党专政。

天子守国门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其实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天子”和“国门”的意思,便可以知道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了。从褒义上来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乍一看热血沸腾。而明朝的确很有血性。不过在这句话中“天子”是朱棣,“国门”是北京。

明朝原本的首都是南京,朱棣登基之后,因为自己大部分的势力都在北方,所以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这样的话出现,用来讽刺朱棣,意思是朱棣当年登基属于篡位,他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

君王死社稷什么意思

和上一句话一样,分清“君王”和“社稷”究竟指的是什么即可。在这里,“君王”指代崇祯,“社稷”指代摇摇欲坠的大明朝。意思就是崇祯自缢身亡,没有抵抗,却选择了自杀。当然了,对于崇祯而言,褒贬不一,这句话也没有绝对的褒义或者贬义。毕竟崇祯登基的时候,手下无人可用。

总的来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想法,就好像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有人喜欢它的热血沸腾,就有人讨厌它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褒义贬义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明朝已经结束了数百年,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意见统一的去看一个朝代,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是脸谱化的,没有绝对的错与对。



太子在边关要塞打仗,起到稳固军心,防止敌军进犯的作用,也是锻炼太子的用意,为了以后登皇位锻炼。天子守国门是褒义,如果不是太子还没有守国门的权利,这也是能获得百姓和官员拥戴的方式。

天子守国门是对永乐帝迁到北京以及崇祯帝在煤山吊死这两个事件的形容,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是对国家腐败的形容吧。

我认为是褒义。当我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是非常的感动,虽然明朝最终灭国了,但是他们的君王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百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出处是哪?
“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天子守国门”这句话出自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是何意?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
明朝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的朝代,这么有骨气,这么有血性,这样的话当然是褒义啦。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就大错特错啦,虽然明朝对外一直都很有血性,但是对内,明朝的确在民生经济方面,以及内斗方面的消耗是有些大的,特别是后期阉党专政。天子守国门什么意思这句话中其实我们只需要弄清楚“...

明朝有句话“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有什么意义?
明朝的祖训就是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说明朝的个别皇帝十分的奇葩,但是无疑他们都做到了祖训所要求的。而且是天子守国门是一种悲壮而又无奈的行为。一是朱棣时期外界对于明朝的威胁就只有一个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北平一直都是朱棣的封地,因此他选择迁都。再者,朱棣本来就是...

天子守国门策略是哪个皇帝
“天子守国门”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个说法,当时明朝初定,北疆地区仍有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境,而山海关以外的地区也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为保证北疆和关外稳定,实施有效的统制,防止国家的分裂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哪位皇帝
当年朱棣被分封为燕王,驻守在北京这一带,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守北方的蒙古大军南下。所以朱棣敢把国都迁徙到北京,说明他有天子守国门的志气。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

都说明朝时期“天子守城门”,具体指的是哪位皇帝?
而当时的北京刚好就是当时整一个国家的边防地区。准确来说,北京这一个地区成为明朝时期北部地区的边防中心。所以在朱棣把宫殿迁往北京之后就出现了天子守城门的故事。三、崇祯守城门明朝中除了朱棣这一位国王曾经出现过天子守国门的故事以外,还有一位国王,也就是明朝最后的一位国王崇祯。他身上也曾经出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
“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天子守国门”这句话出自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处?_百度...
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然而至...

天子守国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天子守国门是1421年发生的事情。在当时明朝的人们看来,山海关以外乃非中原地区,仍属化外之地,且关外主要是以满族为主的部落聚居社会,所以山海关就成了中原与东北关外的一道边关重镇。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因此,一个没有军事才能的皇帝守边,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天子守国门,北京成为了明朝全国的包袱。为了守住北京,明朝将一切的兵力、财力、物力全部投入这一隅。这样,就造成明朝以国运在北京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决战态势。这样,明朝就没有了其他的战略选择。 比如在崇祯的时期,明朝面临着外...

犍为县13650691983: 天子守国门 么意思? -
荆侵康诺: 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

犍为县13650691983: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形容的历史上哪个朝代及原因
荆侵康诺: 明朝,为防备鞑靼与瓦剌,明成祖迁都北京并5次征讨鞑靼与瓦剌,是为天子守国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送走太子,并迫妃子自尽,杀公主,自缢于煤山是为君王死社稷.

犍为县13650691983: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出处及由来?出处是什么?由来呢?有什么故事吗?请详细写一下······拜谢! -
荆侵康诺:[答案] 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

犍为县13650691983: 明朝为什么要“天子守国门”
荆侵康诺: 天子守国门:

犍为县13650691983: 无两宋之岁币,无汉唐之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求翻译!急! -
荆侵康诺: 这个就是明朝的祖训,也是明朝的国策吧.不合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朝是个很有骨气的王朝,皇帝被俘了都没有屈服过,最后灭亡的时候,皇帝也是自杀的

犍为县13650691983: 天子守国门 君主死社稷 出自哪里 -
荆侵康诺: 这两句话均出于明朝,一出于明初,一出于明末.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

犍为县13650691983: 《明朝那些事儿》大明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荆侵康诺: 你好 ,这句话没有在《明朝那些事》里. 但是有类似的话,比如 万历47年萨尔浒之前,说道“明朝不是南宋,没有送礼的习惯.” 还有就是朱棣迁都那会,说的是天子守国门.

犍为县13650691983: 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朝哪位说的? -
荆侵康诺: 此话是明朝一个叫敖英的人写的,写在了他的私人笔记《东谷赘言》里,其中有句话写的是:我朝国事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此人为正德16年进士,最后官至四川布政使.

犍为县13650691983: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真的有利于防御外敌吗 -
荆侵康诺: 没有什么用,反而导致首都经常被围困,土木堡之变以及后来的女真入侵,京师经常被围.朱棣迁都北平主要是因为北平是龙兴之地,群众基础深厚,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如果明朝都城在南京的话,估计起码要多50年国运,不至于被女真打成这样

犍为县13650691983: 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还有一句话形容清朝的,和这句对应. -
荆侵康诺: 大清帝国275年,和万年亲,赔万亿款,割万里地,屠万亿民,天子弃国门,君王万里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