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荣俱立,出自那部佛经

作者&投稿:宰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若我成佛道,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出自那本佛经的具体的那一章节之中?~

阿弥陀佛!师兄,这一句出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译本。此四句,位中卷中开头的偈子中,原文是: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虽然佛道与正觉二字有异,但是意思是相同的。

阿弥陀佛!师兄,这一句出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译本。此四句,位中卷中开头的偈子中,原文是: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虽然佛道与正觉二字有异,但是意思是相同的。

“圆荣俱立”,出自《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全文如下: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但其说或不能一。致后学不得其归。独天台三观法门理冠群经。超乎众说。禀教得旨。其益难思。故后学不可不以此为舟航也。夫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自我如来恢扬。至于智者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皆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破俱立。俱非破立。圆融绝待。难议难思。统诸部之玄门。廓生佛之境智。极万法之源底。显净土之圆修。念佛三昧非此法门。则有所未尽也。四明大师发扬妙旨。以论后学。今悉用其语。求生净土。虽不外乎世间小善及彼事想。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法门。释彼十六观经奥旨。使人开解起行。何由必生。十六观者。初观落日。所以先标送想向彼佛也。初心行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现。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即以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日。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中。此犹总示。若别论三观成日劫者。以根境空寂。则心日无碍。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当体显现。日观既成。则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可思议。日观既尔。余观例尔。应知十六皆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以为想相之法。次观清水。复想成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冰。冰想若成。宝地可见。如上且以所见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地观树观池。及以总观楼地池等。已上六观皆所以观彼土之依报也。至于观华座者。为三圣之亲依。观宝像者。类三圣之真体。欲观于佛。先观于座。真佛难观。要先观像。乃至普观往生。杂观佛菩萨等七观。皆所以观彼土之正报也。后三观者。明三辈九品之人自此而生彼也。既然修因不同。是故感果差降。今亦观者。为令行人识别三品优劣。舍于中下而修习上品往生故也。然诸观皆用经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发明心目。又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当但观彼佛也。欲观彼佛者。则当先观彼佛如虚空量。端严微妙广大色身。一一身分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之中一一世界海。彼世界海中。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一一微妙广大。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又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故知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诸观。心得流利。观已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好自然皆现。疏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为虽修观未成者。故于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又慈云法师但令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中表俱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此想若成。则三昧现前矣。是故观佛三昧经云。若人至心系念。端坐观念色身。当知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尘劳。不为诸尘之所覆蔽。作是观者。是真念佛。是知观佛功德。其事如是。又彼世尊相好光明微妙广大。众生狭劣想念难成。佛令于真身观前先令想像。佛必坐座。又先观座。座观若成。则当想像。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夫法界身者报佛法性之身也。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相冥能起应用。然非众生能感。则诸佛亦岂能应。能感如水。能应如日。是故始觉合本。犹白月升天。应入净想。如影现百川。有感有应。此二道交。是为入众生心想之义也。又法界身者即佛身也。无所不遍故。以法界为体。若能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解心契入佛体。佛体入观解心。斯乃始觉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有解有入。此二相应。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当知今之心观非直于阴心观本性佛。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是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心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惟心观立。二义相成。是今观法。又经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所以示今观佛。当明修性不二之旨。言作佛者。此有二义。一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谓诸佛法身本无色相。由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能见佛胜应色相。二者三昧能成自己果佛。谓众生以净心想。成就观佛三昧。故能使自己终成作佛。此之二义。初作他佛。次作己佛。当知果佛从证。非是自然。即是而作。全性成修。显非性德自然是佛也。言是佛者亦有二义。一者心即应佛。前言性本无相心感故有。则心佛有无条然永异。今泯此见。故则众生之心全是应佛。以离此心外更无佛故。二者心即果佛。既心是果佛。故知无有成佛之因。以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加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此之二义。初是应佛。次是果佛。当知果佛本具。非从缘成则作而是。全修成性。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也。若以作是显于三观。则空破假立。皆名为作。二边之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之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则能破三惑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义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之三观。为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或曰。何不依经所说惟以事想直生净土。乃显慧观之门。使初心难入耶。答曰。观慧事想乃至人中微善。但得一心。皆可生于净土。但粗妙之不同耳。粗则惟彼事想。妙则专乎心观。疏云。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惟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其旨明矣。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故今家立于惟色惟香等义。又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四三昧通名念佛。若此观门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又仁王般若经云。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中际后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言。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义益明矣。又云。若其然者。何不直观彼土真身之妙。而又此经教人先修像观耶。答。娑婆教主称赞乐邦。务引众生出离五浊。教观彼佛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以华上宝像者。开示方便使观粗见妙也。继之以丈六八尺之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盖粗妙异想。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观之性初无差别。所观之境宁可度量。是故圆顿之谈一音普被。开示其次第而非渐。随顺其根器而非偏。并启观门全彰实相。像教之源岂不在兹。此是念佛三昧单提直截之旨。始终不二之谈。大乘圆顿之道。如日月普照天下后世。使知真妄之心即一而不同。而理有所诣也。可谓不离日用。解行观慧悉皆具足。学者可不尽其心哉。

圆教︰即三谛圆融,一即三、三即一的具足无碍互照的圆满。

又将别教再分别隔历三谛、历别三谛、次第三谛等,隔是针对空间性于‘横’为主体的彼此隔异,历是以时间于‘竖’为前后次第而尚未融即为主体的论法。所谓横的彼此隔异,乃强调真谛(空)理体中,无假、无中,俗谛中即无空、无中,中谛中无空、无假的完全隔离。竖的前后次第,是初修持空观成断见思惑,次修假观断尘沙惑,后修中观断无明惑,即修三观断三惑的次第证入为旨趣。圆教也分为圆融三谛、一境三谛、不次第三谛、不思议(不纵不横)三谛,即三谛圆融,不纵不横,一即三、三即一的融通无碍,故在真谛中,具破有、立空、破立绝待的三义,破有是‘空’能破‘有’的含义,立空是‘空’能立‘真谛空’,破立绝待是虽云破有,却不单是只破有,立空之中,不单是立空,乃属破有即立空,立空即破有的破立相即,系是绝待之超然境界!其中的破有属空义,立空属假义,破立绝待即中义,故‘空’的一谛中,具空假中的三谛相即。

俗谛(假)也具破空、立有、破立绝待的三义。破空是虽在俗假中,还能破空;立有是俗谛中树立万有的正义;破立绝待是针对破空立有,仍然具互照绝待,即是说‘假’的一谛中,显然三谛相即的圆融自在。

又中谛中也具双遮、双照、遮照绝待的三义。双遮是中谛中具遮空假二边;双照是中谛能双照空假二边;遮照绝待是双遮双照的相互融即无碍。故中谛的一谛中就妙契三谛相即的极致。

智者大师将古来所传的空有二谛,扩展至三谛圆融,且善能运用于实践修道中,更以佛法的浅深予以配置阐明,诚对研究中国佛教的方便贡献不少。

[参考资料]《法华玄义》卷一(上)、卷二(下);《摩诃止观》卷一(下)、卷三(上)、卷五(上);《止观大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二谛品〉;《始终心要》;《金光明经文句》卷二、卷四、卷五;《佛学概论》;Yamakami So^gen《Systems of Buddhistic Thought》。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但其说或不能一。致后学不得其归。独天台三观法门理冠群经。超乎众说。禀教得旨。其益难思。故后学不可不以此为舟航也。夫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自我如来恢扬。至于智者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皆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破俱立。俱非破立。圆融绝待。难议难思。统诸部之玄门。




佛在什么经或情况下说过一句”不可说,不可说”?
1.《金刚经》上有这样一句:“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2.《华严经》里有许多“不可说不可说”,仅举一例:“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关于擦擦佛的诗句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关于佛祖的诗句 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

佛家的第一部典籍是什么啊,提问过,但是答案不统一
《华严经》,你看一下《华严经》开头几句话,就证明《华严经》是佛祖成佛时讲的第一部经。答案不统一,是因为,佛教传播有几个分支,比如南传佛教只承认小乘经典,不承认《金刚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地藏经》...如果不算大乘佛经,那么《阿含经》应是最早的佛经。而藏传佛教里也有他...

高分求论文:论魏晋士人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
萧衍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萧衍一面大力提倡儒家以维护纲纪,一面又著书立说,宣扬佛教。据《梁书·本纪》记载,萧衍“笃信佛教,制《涅pán盘》、《大品》、《三慧》诸经,累数百卷,所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菜园院佛殿记文言文阅读题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

释家,佛家,道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毋我”,不要我执,吾人悉有与生俱来的我执身见,常常以我为中心划线,以我为中心做事情,以我为中心作出种种情绪反应。其实一个君子的行为,或者一个能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别人,多满足别人的愿望,多让别人欢喜,多体察别人的需求,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

请问佛学者 这个四大部洲的解释是否正确?
东胜神洲(梵语PurvaVideha)为须弥山的设定,怎么与中洲混淆?一须弥山为一小世界,四大部洲(梵语CatvaroDvipah),外围有铁围山围绕。须弥山外围第一重为七重香水海,第二重为七重金山,第三重为咸水海,第四重为四大部洲,再外围重是铁围山围绕。日绕须弥山而行,月绕须弥山及四大部洲而行。

佛与道是不是相通的?应该怎么理解?
所以圆满和修真到究竟地是一样的.其实佛教和道教世界划分大致相同.诸世界光影相交成一世界,并没有什么分别,如果要分别的话,那就象用蚂蚁的眼光来分别两座山峰到底是什么样的,根本无从解释.拿这段话来说.“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

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阿弥陀佛”)自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

“佛”为何被称为佛。神为何被称为“神”
“佛”为何被称为佛。。佛又划很多种类。。许多不同的佛封号。。而佛的来自又非中国。而中国很多人又信佛。神为何被称为“神”。。很多教中均有自已的神。。每个教派又都称“自已的神”创造了天地。。。而“神”有无具体的划义。知晓未来?创造宇宙?掌握生死?那人是什么。。。人是神的试练品???荣耀他们...

溧阳市13159496407: “圆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
拔孙三维: 你说的是'圆融“吧?圆融:1.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2.通融. 3.犹圆通.指文辞周密畅达.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盘,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溧阳市13159496407: 这句佛经出自哪本经书? -
拔孙三维: 这部经出自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般人简称《金刚经》

溧阳市13159496407: 请教一段佛经 -
拔孙三维:圆性念的八句佛偈,来自两部佛经.前四句由西晋的竺法护法师译的《佛说鹿母经》剪裁而成: 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合会有别离,无常难得久. 今我为尔母,恒恐不自保.生世多畏惧,命如露著...

溧阳市13159496407: 《普门品》出自哪部经书? -
拔孙三维: 出自《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你应该听过“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部经非常重要,佛亲口说,法华经是诸经之王,佛为说这部经,铺垫了41年,最后8年说这部经.

溧阳市13159496407: 此内容出自哪部佛经 -
拔孙三维: 楼主,你搞错了.不是出自哪部佛经.这故事是《佛经故事选集》里面地,佛教经典上没有!这故事主要是讲《十念法》里的念死,版本有几个,有顶油锅的有顶密钵的....

溧阳市13159496407: 人徒知枯坐息思为进德之功 -
拔孙三维: 金庸的《九阴真经》中有这么一段:“人徒知枯坐息思为进德之功,殊不知上达之士,圆通定慧,体用双修,即动而静,虽撄而宁.” 这句话是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口诀,九阴真经内容是来自各类道家书籍.金庸并不算抄袭,小说也写到黄裳是根据跟书籍的道理写出的九阴真经.里面也有不少是用了其他典籍的道理,但并没有直接照搬,只是意思相近. 其采用的不止是道德经而已.像大智若愚就出自《词源》 人徒知枯坐息思为进德之功,应该出自释家,可惜我看过的佛经少,不知道出初. 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 像这样的写法在道家中相当普遍,这应该没什么特定的出处,就算有也不是原文.

溧阳市13159496407: 佛学十句话解读佛家最经典的十句话
拔孙三维: 1、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

溧阳市13159496407: “由爱故生忧……无爱亦无怖”这句话出自哪部经书? -
拔孙三维: 1、出自佛学著作《妙色王求法偈》,作者佚名. 2、整句是:“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意思是: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

溧阳市13159496407: 圆寂和涅盘分别是什么意思? -
拔孙三维: 【圆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盘.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盘、迁化、顺世、归...

溧阳市13159496407: 关于莲与佛教的关系 -
拔孙三维: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