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上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翻译:汉蔡邕《书论》节选。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

所谓书法,是性情的发散和表达。要进行书法创作,先抒发感情抱负,放任性情,然后再创作;如果因为某事而不得不书写,就算是有名的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作品来。所以,书法,应先静坐沉思,让意念随意释放,不说话,不喘气,收敛神采,如同面对非常尊敬的人,这样的话就不会写不出好的作品来。书法作品的形体,如同人的形体,如入座如行走,如飞翔如运动,如过去如将来,如躺卧如直立,如忧愁如欢喜, 如虫子吃植物叶子,如锋利宝剑长长戈戟,如强力弓箭,如水火云雾,如太阳月亮,挥洒纵横如某种形象,才能称之为书法。

原文:夫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讵若功宣礼乐,妙拟神仙,犹挻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 赜 。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欤?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 溺 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译文:全神贯注下棋的人,可标榜“坐隐”的美名;逍遥垂钓的人,能体会“行藏”的情趣。而这些又怎比得上书法能起宣扬礼乐的功用,并具有神仙般的妙术?如同陶工揉和瓷土塑造器皿变化无穷一般,又像工匠操作熔炉铸锻机具大显技艺那样!崇异尚奇的人,能够欣赏玩味字书体态和意韵气势的多种变化;精研探求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潜移转换与推陈出新的幽深奥秘。撰写书论文章的人,往往接受前人的糟粕;真正精于鉴赏的人,方能得到内涵的精华。经义与哲理本可溶为一体,贤德和通达自然可以兼善。记录下人的思想精华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致,难道能说是徒劳无益的吗?东晋的文人,均互相熏陶影响。至于王、谢大族,郄、庾流派,其书法水平没有尽达神奇的地步,也已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采。距离晋代越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了。后代人听到书论,明知有疑也盲目称颂,得到一些皮毛也去实践效行;由于古今隔绝,反正难作质询;某些人虽有所领悟,又往往守口忌谈,致使学书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见他人成功的漂亮,却不明白人家成功的原因。有人为掌握结构分布费时多年,但距离法规仍是甚远。临摹真书难悟其理,练习草体迷惑不测。即便能够浅薄了解草书笔法,和粗略懂得楷书法则,又往往陷于偏陋,背离法规。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犹如同一源泉形成的各脉支流;对转折的技法,就像一颗树上分生出若干枝条。




注:文中部分字读音及字义

讵(jù)

1. 文言副词。 难道;岂。表示反问:~知。~料。

2. 文言连词。 如果:~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




挻(shān)

1.长(与“短”相对)。

2.引发;延及:挻祸。挻灾。挻乱四方。

3.取。

4.揉和:“丸挻雕琢,刻镂钻笮。”

罔(wǎng)

1. 蒙蔽: 欺~。

2. 无;没有: 置若~闻。

3. 古同“网(网)”。

4. 古又同“惘”。




赜(zé)

精妙;深奥: 探~索隐。




挹(yì])

1. 舀 :~取。~彼注兹(从那里舀出来倒在这里头)。

2. 牵引 ;拉。




欤(yú)

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与同“欤”。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yú)?”《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子:您。三闾大夫:官名。指屈原。)曹操《论吏士行能令》:“一似管窥虎~!”(就好像从细管里看老虎。)

淬(cuì)

 “水”与“卒”联合起来表示“用水把物品的极热状态突然改变或扭转(表现在温度曲线上是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就是“极点”,就是“卒”)”。本义:用水急速冷却的办法制造巨大温度反差的方法或技术。引申义:盛水以供淬火的器具) 。

郗( chī 、 xī )

[ chī ]

姓。

[ xī ]

1. 姓。

2. 春秋周邑名 。 故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




庾(yǔ)

1. 露天的谷仓。

2. 姓。

溺(nì、 niào )

[ nì ]

1. 淹没:~死。

2. 沉迷不悟;过分:沉~。~爱。

[ niào ]

同“尿(niào)”。

阂hé

阻隔不通: 隔~。

原文如下: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亹亹而不倦,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而又従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従事。其言回曲宛转,譬如平人自相议论而诘其是非。

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従而无黾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论,此则王者之意也。故常以为当尧舜之时,其君臣相得之心,欢然乐而无间,相与吁俞嗟叹唯诺于朝廷之中,不啻若朋友之亲。虽其有所相是非论辨以求曲直之际,当亦无足怪者。

及至汤武征伐之际,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晓天下,此又其势然也。惟其天下既安,君民之势阔远而不同,天下有所欲为,而其匹夫匹妇私有异论于天下,以龃龉其上之画策,令之而不肯听。当此之时,刑驱而势胁之,天下夫谁敢不听従。

而上之人,优游而徐譬之,使之信之而后従。此非王者之心,谁能处而待之而不倦欤?

盖盘庚之迁,天下皆咨嗟而不悦,盘庚为之称其先王盛德明圣,而犹五迁以至于今,今不承于古,恐天之断弃汝命,不救汝死。

既又恐其不従也,则又曰,汝罔暨余同心,我先后将降尔罪,暨乃祖,先父亦将告我高后曰,作大戮于朕孙。盖其所以开其不悟之心,而谕之以其所以当然者,如此其详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呜呼,此王霸之所为不同也哉。

译文:

我读《史记.商君列传》,看到他改革法律变换命令,改变秦国的风俗习惯,诛杀秦国内议论国家政令的达数千人,鲸刑了太子的士兵,杀死了太子的老师,而后他的法令才是大规模的推行,从来没有不显示他勇敢和坚定才有下达的决议。

文章说:哎呀,不可以因为忧虑开始就能得到满意的成功。使天下所有的人,根据自己所学和长处来陈述各自所了解的情况,进而来议论天下大事,则国事将因为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不能成功。

然而尽观夏商周三代的法令典章,凡是内容有违背世俗的地方,必定要把原因告诉天下人,并且是一再叮咛和急切,勤勉而不倦,务必使天下之人都知道君王的用心,从而打消一些人不服从的心意,使天下人全部都相信就是应该这样然后才开始做事。

这样的语言内容曲折而婉转,就如一个平常人自言自语并且还责问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我开始读到后也非常的疑惑,认为这些言辞过于繁琐,徘徊犹豫而没有决策,然而却能使天下人非常快乐的跟从,而没有勉强而为、不得已的心意,当国家的大事发生时,也没有众说纷纭意见分歧的言论。

这才是作为一个王者的目的呢,所以常以为在尧舜的时代,他们君臣互相用心,非常坦然快乐而没有间隙,互相叹息议论而卑恭顺从服务于朝廷之中,无异于像朋友一样的亲和。虽然也有察别是非和讨论辨别而求得事情真相的时候,这也没有什么而感到奇怪的。

在商汤和周武王讨伐征战改朝换代的时候,也是相持很久辗转反复,叙述自己用兵的理由,让天下人都明晓,这样就造成利于自己的形势。正因为天下已经安宁,所以君与民的形势辽阔深远而各不相同,国家要有所作为,而平民老百姓对于国事有不同的言论,以胡言乱语污蔑国家的政策,有法令也不肯听从。在这个时候,用刑罚驱使和形势胁迫他们,天下人谁敢不听从呢?

而一个国家的君王,悠然自得慢慢地详细告诉他们,使他们相信信任然后才服从。这样做的如果不是一个君王王道天下的用心,谁又能安定的接受而相待并且不厌倦呢?

当初因为盘庚的迁都,天下人都在议论并且都不高兴,盘庚坚持这样做,告诉大家,先王商汤有智慧重道德,而且还有五次迁都才到今天这个地方,今天的我们如果不继承先人的做法,恐怕要断绝你们的生命,如果不是这样救赎你们,你们将必死无疑。

后来又怕大家不服从他的命令,又说道,如果你们不能与我同心,我将要先后将你们治罪,并要向上天告诉你们的祖先。我逝去的父亲也将告诉我们的先皇商汤,要对于他的子孙大开杀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醒和开悟,并且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原因,如此这样,做得多详细啊!

然而商鞅却不这样做,因为要使你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无任何顾虑。所以对于大家的议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天下人。然而他所作的事业终于有所成功。所以后世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评论时,关于国家治理方面大概都是比较怀柔不决断的。然而这种做法就是所以王道和霸道的不同之处吧。

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从来不能忍受因为看不起老百姓而欺负他们,所以他们的天下江山社稷才久远,当君王的议事涉及到百姓,一定会观察民意所向,如果遇到不听从命令的,又要反复详细的告诉他们,用尽所有的言论,来安抚他不服从的心意,这样做就让他的百姓亲切和爱戴。啊,这就是成就王和霸所做的不同之处吧。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亹亹而不倦,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而又従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従事。其言回曲宛转,譬如平人自相议论而诘其是非。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従而无黾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论,此则王者之意也。故常以为当尧舜之时,其君臣相得之心,欢然乐而无间,相与吁俞嗟叹唯诺于朝廷之中,不啻若朋友之亲。虽其有所相是非论辨以求曲直之际,当亦无足怪者。

       及至汤武征伐之际,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晓天下,此又其势然也。惟其天下既安,君民之势阔远而不同,天下有所欲为,而其匹夫匹妇私有异论于天下,以龃龉其上之画策,令之而不肯听。当此之时,刑驱而势胁之,天下夫谁敢不听従。而上之人,优游而徐譬之,使之信之而后従。此非王者之心,谁能处而待之而不倦欤?

       盖盘庚之迁,天下皆咨嗟而不悦,盘庚为之称其先王盛德明圣,而犹五迁以至于今,今不承于古,恐天之断弃汝命,不救汝死。既又恐其不従也,则又曰,汝罔暨余同心,我先后将降尔罪,暨乃祖,先父亦将告我高后曰,作大戮于朕孙。盖其所以开其不悟之心,而谕之以其所以当然者,如此其详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呜呼,此王霸之所为不同也哉。

译文:

       我读《史记.商君列传》,看到他改革法律变换命令,改变秦国的风俗习惯,诛杀秦国内议论国家政令的达数千人,鲸刑了太子的士兵,杀死了太子的老师,而后他的法令才是大规模的推行,从来没有不显示他勇敢和坚定才有下达的决议。文章说:哎呀,不可以因为忧虑开始就能得到满意的成功。使天下所有的人,根据自己所学和长处来陈述各自所了解的情况,进而来议论天下大事,则国事将因为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不能成功。

       然而尽观夏商周三代的法令典章,凡是内容有违背世俗的地方,必定要把原因告诉天下人,并且是一再叮咛和急切,勤勉而不倦,务必使天下之人都知道君王的用心,从而打消一些人不服从的心意,使天下人全部都相信就是应该这样然后才开始做事。这样的语言内容曲折而婉转,就如一个平常人自言自语并且还责问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我开始读到后也非常的疑惑,认为这些言辞过于繁琐,徘徊犹豫而没有决策,然而却能使天下人非常快乐的跟从,而没有勉强而为、不得已的心意,当国家的大事发生时,也没有众说纷纭意见分歧的言论,这才是作为一个王者的目的呢,所以常以为在尧舜的时代,他们君臣互相用心,非常坦然快乐而没有间隙,互相叹息议论而卑恭顺从服务于朝廷之中,无异于像朋友一样的亲和。虽然也有察别是非和讨论辨别而求得事情真相的时候,这也没有什么而感到奇怪的。

       在商汤和周武王讨伐征战改朝换代的时候,也是相持很久辗转反复,叙述自己用兵的理由,让天下人都明晓,这样就造成利于自己的形势。正因为天下已经安宁,所以君与民的形势辽阔深远而各不相同,国家要有所作为,而平民老百姓对于国事有不同的言论,以胡言乱语污蔑国家的政策,有法令也不肯听从。在这个时候,用刑罚驱使和形势胁迫他们,天下人谁敢不听从呢?而一个国家的君王,悠然自得慢慢地详细告诉他们,使他们相信信任然后才服从。这样做的如果不是一个君王王道天下的用心,谁又能安定的接受而相待并且不厌倦呢?

      当初因为盘庚的迁都,天下人都在议论并且都不高兴,盘庚坚持这样做,告诉大家,先王商汤有智慧重道德,而且还有五次迁都才到今天这个地方,今天的我们如果不继承先人的做法,恐怕要断绝你们的生命,如果不是这样救赎你们,你们将必死无疑。后来又怕大家不服从他的命令,又说道,如果你们不能与我同心,我将要先后将你们治罪,并要向上天告诉你们的祖先。我逝去的父亲也将告诉我们的先皇商汤,要对于他的子孙大开杀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醒和开悟,并且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原因,如此这样,做得多详细啊!

       然而商鞅却不这样做,因为要使你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无任何顾虑。所以对于大家的议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天下人。然而他所作的事业终于有所成功。所以后世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评论时,关于国家治理方面大概都是比较怀柔不决断的。然而这种做法就是所以王道和霸道的不同之处吧。

       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从来不能忍受因为看不起老百姓而欺负他们,所以他们的天下江山社稷才久远,当君王的议事涉及到百姓,一定会观察民意所向,如果遇到不听从命令的,又要反复详细的告诉他们,用尽所有的言论,来安抚他不服从的心意,这样做就让他的百姓亲切和爱戴。啊,这就是成就王和霸所做的不同之处吧。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论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人要有才并不难,难的是怎样使自己的才能得以运用。可惜呀。贾谊虽然...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如下: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

苏辙秦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秦论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泰老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十地...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注解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注解: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死论翻译:孟子说:“...

苏轼书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书论原文及翻译答案如下:一、原文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

棋经十三篇原文及翻译
《棋经十三篇》原文及翻译:原文:1、篇一:序言 围棋者,生乎天地之间,为艺者也。非夫人之所得知,而吾独知之。其名虽曰“围”,大则包乎四角,小则局乎三寸。其理虽存乎一石一木之间,而影响乎天下之大事。古人之所以珍重其道者,非无故也。2、篇二:论局篇 夫围棋之局,胜负之形,皆由...

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乐毅论原文: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

庄子 齐物论 原文及翻译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 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

赵县13855225363: 王羲之书论全集上下字帖下载 -
莘逸恬尔: 你问的是不是王羲之《书论》:原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其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

赵县13855225363: 《论语》原文及翻译 -
莘逸恬尔: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赵县13855225363: 求翻译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莘逸恬尔: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意思是: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

赵县13855225363: 翻译文言文 -
莘逸恬尔: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赵县13855225363: 《隶辨序》是文言文,读不懂,求译文 -
莘逸恬尔: 《隶辨》,八卷.清顾蔼吉撰.据其初刊於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又以书前项絪识语有“焉可不锓本而急传也”之语,很可能此书即成於是年,书甫成,即付梓.有康熙五十七年项絪玉渊堂原刻本和乾隆八年(一七四三)黄晟重刻本,...

赵县13855225363: 明代 焦竑的《与友人论文书》的原文及翻译,谢谢了 -
莘逸恬尔: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 ,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嗻几可得十之五六…

赵县13855225363: 黠鼠赋翻译赏析作者简介 -
莘逸恬尔: 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赵县13855225363: 曹植聪慧的原文及翻译! -
莘逸恬尔: 原文: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译文: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等几十万字的文章及其他诗词歌赋,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曹操曾经看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为什么还要请别人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对他的才华感到十分诧异.

赵县13855225363: 孟门瀑布文言文翻译 -
莘逸恬尔: 原文: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