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断句啊?有解释就更好了? 谢谢

作者&投稿:姜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慎勿轻速如何断句 如何解释 最好有每个字的解释~

“慎勿轻速”为围棋十绝之一,是一个成语,在汉语言文学里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并赋予它特定的含义,是不存在断句的。具体可以理解为:指对局时的态度,要重视对手,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不要凭主观意志盲目出手行棋,要根据双方棋势的发展,计算周全、严密后,再确定如何行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句话逻辑重音停顿已经标注完毕,也就是说,“我写”后面不能再断开,而“我写不好”这四个字的搭配只能是自然断句(区别于逻辑重音断句)“我—写不好”。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同样是已经标注完毕,也就是说只能按照自然停顿进行。

断句如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这段话出自左丘明《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弭谤》。
以下是《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原文、注释以及参考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上》)
【注释】
【注释】
(1)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原义指责,公开批评。后指背后议论他人过失,逐渐成为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人;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用作动词。表示不敢说话。
(5)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塞。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12)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13)师箴(zhēn):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14)瞍(sǒu)赋:盲人吟诵讽谏之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15)曚诵:盲人诵读讽谏文辞。曚,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16)百工:百官。
(17)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18)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
(19)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20)耆(qí)、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60岁的人。艾,50岁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23)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
(24)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宣言:发表议论。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
(26)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加财物衣食的办法。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阜,丰富,增加。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28)其与能几何:这句是说,这能有多少帮助呢?其,代词。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29)乃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副词,终于。流,流放;放逐。于,介词,到。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参考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周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旦这个卫国的巫师告诉周厉王(有人批评他),就杀掉他。于是国都里的老百姓都没有人敢随便说话了,(大家)在路上(见到),就互相使个眼色罢了。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穆公说:“我能消除百姓的批评了,现在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召穆公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啊。可是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的危害还要严重啊。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伤害的人必然会很多,堵住老百姓的嘴,后果也是如此啊。因此,(真正善于)治理河道的人,是疏通河道而使河道畅通;(而真正善于)治理百姓的人,是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谏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加以谆谆教诲,年高望重的师傅再进一步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诸实施,因此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常理。老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水一样(自然),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自然),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老百姓发表言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都能表露出来。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财富衣食的(正确)途径啊。老百姓在心里有所考虑,然后说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就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么赞同您帮助您归附您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召穆公的劝谏),于是国都里的老百姓再也没有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的了。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周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翻译: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翻译: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水被堵塞必然会引起堤岸决口,一旦决口就会死很多人,对于人民来说也是一样。所以对于河流一定要使河道通畅,对于人民,一定要让人民畅所欲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究竟该怎么断句?如何解释?
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是诏书的内容。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太监装模作样地展开圣旨,扯着嗓子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是一个笑话,因为编剧导演不太懂如何正确断句。很多人并不知道古代的文字资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你能接触原版古籍就...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究竟该怎么断句?如何解释?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圣旨”一词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一文:“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这个“圣旨”是臣子对王命的敬称,与帝王自己所签发的各项命令无关,帝王也不会将自己的命令称为圣旨。秦统一天下后,圣旨有了标准称谓...

断句是什么意思
断句的意思是指把一段连贯的文本分割成独立的句子或短语,使其具备清晰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以下是关于断句详细解释的内容:断句的基本含义 断句是一种对文本的细致处理过程。它是把一整段文字按照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进行拆解,将句子分解成独立的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单独的句子,也可以是由几个短语组成...

如何断句?
孔子听了没法裁决。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是个学识丰富的人呢?《两小儿辩日》启示:一个人即使知识面非常丰富,也同样会有许多知识的盲点,面对一些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另外,我们在看问题时,应该从全面的角度加以衡量,而不能过于片面性,同时也不要做一些无谓的争论。《两小儿辩日》...

断句是什么意思?
断句,意思是指文章句子的精华定位以及不连续性,是属于现代汉语中的白话词汇,在古代该词比较少见,是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词汇。在一般场合比较常见。《说文解字》记载着该词语的详细解释。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

断句什么意思
正确地进行断句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文本,也是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古代文献的阅读中,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文献内容的准确理解。因此,断句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学习。以上就是对断句的解释。希望这个答案能够帮助你理解断句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断句的解释
断句的解释 [make pauses in reading unpunctuated ancient writings] 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详细解释 (1).即绝句。 《南史·宋晋熙王昶传》 :“ 在道 慷慨 为断句曰:‘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 关山 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清 陈田 ...

怎么断句?: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

汉语断句到底有什么要求请高手解释下!
因为句子的结构不一样,“我不喜欢打球”是单一的主谓句,而“小明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内嵌成分太多,每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更复杂,所以不同的停顿会带来不同的组合关系,随之带来不同的意思;另外,“不想吃饭”在别人问你“你不想吃饭吗?”的语境下可以断成“不,想吃饭”。

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怎么样断句
比如“盖竹柏影也”就是前后断句断出来的。但这些是一些基本判断,刚入门的时候用的,到后来深入一点的,像高中有些题会专门在这种基本方法上面设陷阱,也就是上面说的情况对应的“小部分情况”。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尽量理解意思,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断句方式解释同一句话,正确的断句来理解意思会更...

扬中市13016211661: 我想问一下 古代人断句 是怎么断的 -
弓琴丹盛: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是不可能一口气把一篇哪怕是分量极小的文字读完的,在阅读中肯定需要停顿,这就需要自己去断句.《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东汉郑玄注云:“离经,断句绝也...

扬中市13016211661: 谁有总结文言文断句规律,要举例说明!拜托了各位 谢谢 -
弓琴丹盛: 一、 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

扬中市13016211661: 现代汉语断句,怎么断的不理解,请高手指点下!!! -
弓琴丹盛: 断句的功能,是把有歧义的句子变成没有歧义,也就是你说的“语意清楚”的句子.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之所以说它语意不明,是因为它有歧义,也就是可以有多种理解.把...

扬中市13016211661: 请问下面这首诗怎么断句呢?还有断句在诗词中是什么意思啊?谢谢 -
弓琴丹盛: 断句就是类似在古诗当中的停顿符号,也是语境上的变化.是为了让人更有节奏感的去朗读古诗.花谢/柳枯/日日悠,匆匆/马上/又逢秋.劝君惜取/少年时.不叹朱颜/不叹愁.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扬中市13016211661: 问你们一些关于复合句的断句怎么断?希望你们教教我 -
弓琴丹盛: 我给你一些步骤,你自己找例子好不好?首先判断句子中有几个连词,而一般这些连词都可以引导什么从句,然后把句子根据连词分成各个小句子,分别判断各个从句在另一个相关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有什么关联就可以了 如果判断不出来的话...

扬中市13016211661: 无丝竹之乱耳怎样断句 -
弓琴丹盛: 断句为:无丝竹之/乱耳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扬中市13016211661: 高考文言文如何断句? -
弓琴丹盛: 断句六法:语感 语法:找主谓宾间的联系 修辞:利用对偶句及对称句、反问句 标志性词:“盖”“夫”位于句首 由局部推知整体

扬中市13016211661: 急!!!关于逢入京使的解释和断句最好解释多一点,就是一个字一个字
弓琴丹盛: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

扬中市13016211661: 鱼我所欲也怎样断句?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弓琴丹盛: 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扬中市13016211661: 道德经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到底怎么断句? -
弓琴丹盛: 有区别,大有学问.有有欲望的人看事情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欲望的人可以看到问题的核心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