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

作者&投稿:亢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敬天尊上,对上绝对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主张在家事父兄,在朝事君王,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个弟子不是徒弟的意思是弟弟和儿子的意思泛指晚辈,跟父兄正好相对,父兄就是父亲和兄长泛指长辈,父亲和兄长的事情交给弟弟和儿子去做,泛指长辈的事情让晚辈去代劳.

但孔子在政治上的仁政主张并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但是当时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真正让儒家一家独大是在汉朝,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汉朝初期刘邦实施的是道家休养生息的国策,以道治国予民休息,但是对于儒家也是合理利用。儒家的尊上让刘邦觉得很爽但是也没有改变汉初以道治国休养生息的国策,直到汉武帝想要兵伐匈奴才以儒家为国策,道家的无为不争思想不太适合对外征战,而儒家的以直报怨,很对有仇报仇的民意,从汉朝建国到汉武帝的几十年时间,汉朝都饱受匈奴欺辱,由于汉初刘邦北征匈奴失败,被围在白马地区,是陈平出主意花钱消灾才保下一命。
从此汉朝对匈奴处于弱势,年年对匈奴进贡花钱消灾,而匈奴却没有停止对汉朝的骚扰和劫掠,到汉武帝时期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民怨和仇恨,而汉武帝的对外战争是很符合民意和得到民意支持的,我们现在一直骂腐儒,说儒家软,其实儒家一开始是很刚直的,天子守国门,儒臣敢死谏,刚正不阿一直是儒家的推崇的品质,只是在官场中刚毅正直的官员容易得罪小人,很容易被小人加害,所以大家都变得圆滑。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在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浪潮中,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治国理念,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孔子的主张并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儒家治国思想中的仁和礼两个最大特点不适应当时的国家发展需求。
一、儒家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中政治核心内容是仁和礼。针对治国理念,孔子认为为政以德,复辟周礼。希望通过德治或是礼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儒家所认为的德治和礼治,是将贵族和庶民在同一界线上同一治理,让原本优越的贵族感们失去其本身的特权,这在当时是很难被接受的。同时孔子认为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为国家发展的大统,可其生活的年代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各诸侯混战为的就是争夺实权,想让他们复辟周礼,是绝不合时宜的。
二、与统治者需求相悖春秋末期,诸侯国纷纷陷入了混战之中。春秋诸侯是以争霸土地为目的的,想要当一方的霸主,而非是一方的领主。战国时期诸侯国不满于争霸逻辑,慢慢掀起了变法运动。诸侯们需要通过各种治国理念来完成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发展。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当时的情况下,诸侯们所需要的治国理论则是要天下平,以法家为代表性的治国观念就尤为适应发展,而儒家的治国理念与之对比而言显得大而空。儒家思想倡导的爱仁,以政为德,对于想要称霸一方的诸侯来说丝毫没有吸引力。 孔子针对的对象是下层诸侯,他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来约束诸侯的权力,达到制约的目的。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礼乐文化在他们心中是很重的,可惜好的治国理念势必是要顺应历史发展的大潮,孔子的失败也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孔子为宣扬儒家思想而周游列国,他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孔子宣扬的儒家思想太过理想化。孔子的的思想中主要有“仁”、“礼”、“德”等内容。他在“仁”中涉及到很多的内容,主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者爱人"等内容。他想要人们都相互尊重相互护。孔子想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的“礼”主要是指克己复礼。他想要人们少一点私人的欲望,能够以大局出发。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周礼。孔子所谓的“德”就是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为德治民。这让统治者感觉到很不舒服。孔子的这些想法是非常美好的。孔子想要依靠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是他忽略了人性中的恶。孔子的思想实在是太过理想化了。所以他的结局也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孔子的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孔子正处于春秋末期。这个时候礼崩乐坏。诸侯开始了争霸战争。诸侯们为了把自己的国家变强,纷纷开始了变法运动。而一些士大夫为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开始投靠诸侯。他们想要用自己的学问来获得一席之地。孔子带着他的儒家思想开始游说各诸侯国。可是他的思想并不是合适当时的时代要求。

他的思想主张和谐和和平。他的思想主张恢复周礼。他的思想主张制约王权。而当时的诸侯都想做大做强。他们都想挑战周天子的地位。他们都想打破原来的宗法秩序。他们都想富国强兵。而儒家的思想是不可能做到这一切的。所以诸侯们就不能够接受孔子的理论。诸侯在后来还是选择了法家。因为法家的思想能够帮助诸侯实现他们的富国强兵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起,每个诸侯都需要自己的臣民有血性,能战,而儒家只是耍fn臣民守规矩,会大大削弱战斗力的,任何一个不傻的诸侯都不会吃孔丘那一套。

因为孔子的这种思想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好,而且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种思想,再加上当时各个国家君主喜欢的思想不一样,所以才会失败。

这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很多人无法理解孔子的理念,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学派和立场,所以最后失败了。

因为儒家思想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他提出来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能够信任他并且开展工作,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其实需要道家和法甲协助。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因而受到历代政治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对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如今我们既讲...

历史上以儒家为治国理念的朝代有哪些
西汉早期,皇帝以道家思想治国。汉景帝末期,儒家道家斗争趋于激烈。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大臣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把君权神圣化,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所以汉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代皇帝沿袭这一国策,从此儒家思想统治中国。

请问法家,儒家治国理念是怎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法家治国理念就是法本位主义。一切以法办事,治国行为和方式都是按照章程来办,但是离哲学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有差距的,一切事务都是一刀切。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迷恋法的万能主义。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

董仲舒的主张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获得汉武帝赞许。先后做过宗室贵族易王和胶西王的相。晚年去职家居,专门著作讲学;他的著作,后人整理为《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中载有《举贤良对策》等。 一、《举贤良对策》中...

儒家的治国之道?
卢梭有句话讲得很好:只有将统治变为权利,将服从变为义务,人们才会自觉服从政治权威,政治权力才能得到国民的认同,从而政治秩序才能合法。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以德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如此才能使人真正心悦诚服地服从政治权威,达到社会的长期治理而稳定和谐。根据儒家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出了王道政治的...

新加坡如何用儒家思想治国
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价值观是儒家传统的重要内容。“治国”,必须以人们的“修身”和“齐家”为基础。新加坡小心注意避免西方福利国家的陷阱,防止由于不恰当的社会福利政策和错误的伦理观念流行所造成的普遍性家庭危机。为此,除了宣扬东方传统的家庭道德观以外,政府发展了一整套以公积金制度为基础、以...

思想家的治国之道内容提要
“德主刑辅”是中华法系的核心治国模式,强调道德教化为主,刑事制裁为辅,这在立法、司法乃至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体现。儒家倡导以道德为先,通过调解制度和道德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总的来说,中华法系的立法理念深受儒家道德原则影响,从汉唐时期的法律儒家化到《唐律》的制定,都体现了儒家治国智慧...

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哲学简史》,今天的主题是:先秦三大儒学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0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中国第一位老师;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如下学派的治理理念,从孔子的“以政为德”的德治,到孟子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仁政,都反应了儒家学派的以德和礼治国的理念,而且孟子...

儒家的主要治国思想是什么?
1.中国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此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说明了治国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儒家礼治即以礼治国的主张,也就是施仁政,以德治国。总的来说儒家的治国思想有德治、仁治、礼治、孝治等,注重以德感化人,讲究人的内在修为 2.现在我们讲的是依法治国,如今,我们在...

儒家的“仁”对治国有用吗
结合使用,而且骨子里一定是以法家为主,会比较好,譬如汉宣帝和曹操之类的。所有古代的名皇帝,有作为的,都是这样的。同时,在汉元帝、汉成帝纯用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下,吏治腐败,矛盾丛生(因为他靠教化不搞考核,吏治所以败坏),地方上豪强趁机崛起搜刮敛财的苗头他也没有及时扼杀(你用仁政嘛,大家就钻你空子),豪强...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目的是什么 -
尚蒲锌可: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作文400字 -
尚蒲锌可: 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养士'-----著名的有'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养士手下的士分为四类---1.学士2.策士3.方士或术士4.食客 而孔孟这种有专门学问的属于学士.这类人声望和地位最高,无论到哪国都能受 到优厚的待遇. 孔子周游列国一来是为了向各国传播儒家思想道德,向诸君侯介绍以仁、道、智 治国的方法.二来这也是当时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尚蒲锌可: 因为他想把他的思想散布到各个国家去,希望他们采纳他的思想,顺便学习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是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喜好?还是因为没有国家肯用他?给我稍微详细一点的回答.我在写作文呐.我在问正经的好不好他传播儒家思想.... -
尚蒲锌可:[答案] 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作为政治家周游列国讲学的核心内容是 -
尚蒲锌可: 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结果不断碰壁,主要原因是 -
尚蒲锌可:[选项] A. "仁“的主张太柔弱,不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 B. 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阶级的需要 C. 当时社会紧张,没有处理好与各国国君的关系 D. 兴办私学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玉环县15059088265: 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想一想,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什么 -
尚蒲锌可: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 孔子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是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的必然结果,而孔子做为一个奴隶主贵族,希望匡扶周王室,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必然无法得到希望扩张实力的诸侯的赞同.所以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孔子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 求采纳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为什么要走着周游列国怎么回答? -
尚蒲锌可: 因为孔子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一般都是靠口.而且一边走一边欣欣赏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孔子那时候也不富裕.没有钱堵车来周游列国所以孔子只好走着周游列国.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为什么要走游列国?
尚蒲锌可: 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不能环游世界只能周 (舟) 游列国

玉环县15059088265: 孔子周游列国和杏坛讲学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多一点字数, -
尚蒲锌可:[答案] 一方面体现了孔子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锲而不舍的精神,影响了此后千百年来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一方面通过孔子主动积极的文化传播,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根基.孔孟文化、佛教是对我国古代社会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两大因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