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作者&投稿:计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秦儒家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特点: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

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汉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汉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汉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春秋——孔子:

主张和贡献:
1、核心:
是“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
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部分;
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
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战国——孟旬:

1、孟子:
①发展了仁,提出了“仁政”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2、荀子: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历史地位: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总结与改造,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
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
不过,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
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之学;
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
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的儒家“道统”说;
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学;
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哲学简史》,今天的主题是:先秦三大儒学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0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中国第一位老师;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如下学派的治理理念,从孔子的“以政为德”的德治,到孟子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仁政,都反应了儒家学派的以德和礼治国的理念,而且孟子还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意思是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

而后来的儒学大家荀子则有所不同,他是古代著名的“性恶论”的代表,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表现出来的善是由后天努力、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约束自我而成的。但其实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强调了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所以殊途同归,重视后天教养是他们的人性论的共同点。

02

好了,在介绍三位儒学大家的思想和观点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他们的一生。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是宋国,在今天的河南一带。他出身贵族,血统高贵,他的父亲为了躲避宋国内乱才逃到鲁国定居。孔子虽然出生在鲁国,但在他知道了自己的家族渊源之后,常常回到宋国祭祖扫墓,至今在河南仍有孔子还乡祠,以纪念孔子慎终追远,还乡祭拜的行为。

孔夫子的一生过得并不如意,他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但孔夫子并没有因此消极对世,而是刻苦钻研,志在求学。他为人谦逊有礼,20岁时步入仕途,成为鲁国的地方小官。官虽小,孔夫子却勤勤恳恳,绝不懈怠。也是在这个阶段,他考虑到官学对百姓受教育条件的种种限制,开始自力开办私学,教授学生知识和道德品质。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在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他只好暂且逃离鲁国避难,从此开始了孔夫子在鲁国和齐、晋、卫、陈等其他国家之间的奔波游历之旅,直到他68岁才终于得归故土,于73岁去世。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本名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在今天山东邹城一带。他的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孟孙氏衰落后,一部分人迁到了邹国,孟子就在哪里出生的,而到了孟子这代,他们家族也没有什么贵族光环了。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差不多,是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孟轲在成为孟子之前,其实也是个熊孩子,好在他有一个精通教育心理学的母亲,传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小孩的妈妈,有很多“孟母教子”的小故事。比如“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等等。在母亲的影响下,孟轲果然学有所成,接着他师从孔子的孙子的弟子,算起来是孔子的第四代传人。这时候的孟轲已经被尊称为孟子了,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游历之路。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于是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带。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3年。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儒学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荀卿”。和其他儒学家一样,荀子也曾游历各国,他的足迹遍布了赵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可以说他后半生几乎都在四个诸侯国中流转。

他十五岁就游学到齐国,成为齐威、宣王时代开设的“稷下学宫”中最优秀的人。他一生三次游学齐国,很受齐襄王的器重,称他是“最为老师”,齐国曾三次聘荀子为“祭酒”,也就是该学宫的校长。他还应聘到秦国讲学论政,高度评价了秦国的治国理念。他做过赵国的上卿,后来又通过春申君的引荐,做了楚国的兰陵令,所谓兰陵令,相当于国家图书管的馆长,汉代称为兰台令史。后来,春申君被害,他被解雇回家,于大约公元前238年,逝于楚国兰陵。

03

好了,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位儒学大家各自的思想观点。

说到儒家思想。那你知道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吗?其实,是因为当时孔子家族已经失去了贵族地位,他流落民间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种人在当时称为“儒”,因此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那为什么儒家思想伟大?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治国伦理三个维度,构建起了一整套道德伦理思想体系。其核心的观念是“仁”,就是一个人内心有“仁爱之心”。在家庭伦理上,孔子主张“孝敬”。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就是爱人,而且应该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他也说:孝,德之始也。

在社会伦理上,孔子主张“泛爱”,要具有社会功德和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在治国伦理上,孔子提出了以 “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且孔子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有一天齐景公问孔子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很多人以此为借口,说孔子的儒家思想鼓吹阶级理念,但其实孔子的本意并非鼓吹阶级固化,意在教育每个人要安守好自己的本分,这样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在《孟子·告子上》中对这个思想体系有一个阐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这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后来宋朝朱熹把它丰富为“人之初,性本善“,明朝王阳明又延伸为“致良知”。

而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圣人,而是认为人性内有善的成分,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就会因为环境变化通向恶。孟子将人的本性分为“四端”,或者说叫四种常德: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像种子一样深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这四端。

在孟子的治国思想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在最后。孟子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本思想”。孟子的这个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以 “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总之,“性善论”和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仁政”是孟子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标签,同时,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作为为其基石的。

荀子是先秦时期三位大儒之一,他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自认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继承人,他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在他所著的《荀子》一书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不再将“天”“天命”“天道”神化,打破了“天道”的封建迷信,反对信仰鬼神。主张“天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是有迹可循,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即可。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都是同样重要的,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职责,人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天地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之前的儒家思想认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知天”,而荀子则正好相反,认为唯有圣人可以不求于天。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

所谓唯物主义,就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超自然“神”或神秘力量创造的,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所提出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泰勒斯则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而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所构成的。我国古代也有“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关于荀子的哲学思想,其中性恶论是最著名的。荀子说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不可更改,其实他更强调的是从恶到善的过程,也就是非常重视后天的教养。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宇宙中与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

荀子的另外一个思想贡献,在于他对道德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荀子提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我们都需要相互合作,有合作就有争斗,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比争”,意思是人人都有贪欲,如果他们都想得到同一样东西,那这样东西比如就会越来越少,少了就会发生争斗。因此人们的行为需要规范。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重视礼,荀子也特别强调礼。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施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有哪些演变特点
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

从秦朝到清朝儒家思想的演变
唐开放,儒释道三教相争,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彻底失去,和道佛中互通交流;宋元儒家回归正统,元朝开始科举完全采用儒学,成为官方主流思想,儒学下沉到家庭日常,三纲五常理论,道德神论加持,应需而成。明工商萌芽,民众开智,传统儒学再次发展,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完成儒学对民众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
"(《论语·子路》)。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

秦汉以后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 ,在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引经据典 ,以增强说服力.秦重法家,而自秦以后,汉代“罢黢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封建帝国文化正统,以至于到了两宋,发展以朱熹为代表人物的,宋代理学,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

儒学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儒学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1。先秦为儒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2。两汉为儒学经学化的时期;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为儒学的玄学化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期;4。宋明为儒学理学化的时期;5。清代为儒学的综汇期;6。五四以后为儒学的重构时期,亦即现代转型时期。

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
造成孔子的儒家思想内部相悖的原因,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是吸取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代的封建文化。对于“君权神授”的理论,孔子一直是持支持的观点。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播,是受着当时封建朝代的限制。但在大范围来讲,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诞生与发展,是提倡“人人平等”意识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姓心中,起到了...

儒家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而是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思想。其实这种通过吸收别的理论来构建新儒学的做法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如两汉的新儒学就是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特别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才成为一种新儒学的;宋明理学成为一种新儒学,也是因为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显然,儒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宋明以及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

港口区13166775350: 先秦时期儒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
卓宋独一:[答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

港口区13166775350: 古代儒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
卓宋独一:[答案] 1.先秦儒学 孔子是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礼” 背景:1.社会变革,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兴起 2.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 3.生产力发展 孟子是奠基人,思想核心是“仁政” 苟子是集大成者,主张礼法并施 2.汉代的新儒学...

港口区13166775350: 先秦至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卓宋独一:[答案] 先秦:百家争鸣 秦朝:焚书坑儒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唐.魏晋南北朝:佛道对儒家思想形成冲击 宋:宋明理学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 明末清初:批判儒家思想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港口区13166775350: 儒家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 -
卓宋独一:[答案]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

港口区13166775350: 从秦朝到清朝儒家思想的演变具体的演变过程,及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 -
卓宋独一:[答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

港口区13166775350: 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
卓宋独一:[答案]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

港口区13166775350: 儒学发展史详细的儒家学术的发展历史 -
卓宋独一:[答案]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的原创儒家. 从春秋孔子时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原发创造时期,也就是亚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在各国都有这样的轴心文化原创时代.当时处于周代“礼崩乐坏”这样一...

港口区13166775350: 先秦两汉宋元明清时期儒学是怎样变化的 -
卓宋独一: 1.先秦:是儒学初创,开始发展传播.这个时候的儒学还是很质朴的 2.两汉: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学开始爆发式发展.这个时候儒学开始畸形发展,儒学已经开始变味了.夹杂了法家思想.而且不在淳朴,已经有了杂质. 3.宋代:朱熹开创理学. 4.明朝:发展理学.王阳明开始完善心学,并开始发展心学 5.清朝:儒学更是开始为统治者服务改变儒家的基本教义,原始的儒学教义一半都不剩

港口区13166775350: 儒家学说的思想在战国,秦朝,西汉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发展
卓宋独一: 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

港口区13166775350: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学发展的脉络?主要儒学思想家主张及其儒学发展的影响?? -
卓宋独一: 孟子思想:性善论,“四端说”;修养论,反身内求,建议“罢黜百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礼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根本政治制度,有子张、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义.(3)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樊迟问仁,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