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赏析

作者&投稿:冶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

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

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伤仲永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赏析一: 名作见精巧,临川先生的《伤仲永》思辨超人,随笔挥洒,凭一篇别致小文,引发人们不倦地探讨,不断地截获可圈可点的阅读知觉―― 立意上,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方仲永5岁即能吟诵诗词,确有比众人聪明之处,但后天不努力,也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是什么意思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1、出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伤仲永》。2、原文选段: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

伤仲永的启示
启示:本文借事说理,以“伤”仲永为例,说明人有天分固然是很幸运的事,但是没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也只是一个平常人。只有继续学习,精益求精,才能够真正成才。文章:《伤仲永》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求伤仲永与它有关的课文,如果在8:30之前给来,重金奖赏 ,并写出赏析...
求伤仲永与它有关的课文,如果在8:30之前给来,重金奖赏 ,并写出赏析,开头第一句要写这篇文章有什么关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 金溪民方...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赏析妙词好句
1: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孙权劝学》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伤仲永》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伤仲永》是通过写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后来却因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学,最后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事.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是与教育有...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
(1分)小题1: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2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1:本题...

王安石的古诗赏析
《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王安石的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

有关伤仲永的题。 1.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赏析...
1.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议论;作用:总结全文,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突出了方仲永的才华

“即使你有天赋,仍然要坚持不懈的练习。”这句话对不对?
简要赏析: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王安石思乡的诗句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赏析
王安石伤仲永插画 《伤仲永》出自《临川先生文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的故事,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人,5岁的时候突然能作诗,但是后天没有好好的学习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故事。 《伤仲永》是一篇议论文,其主要讲述了以下故事:方仲永江西金溪人氏,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世代务农。方仲永5岁的时候还不知道笔墨纸...

遂川县13827043125: 伤仲永的第一段的赏析,不少于50字 -
蔚贷巴泰: 《伤仲永》的第一段的赏析:第一段为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语言十分精当.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

遂川县13827043125: 从立意,选材,表达,写作方法任选一角度对伤仲永进行赏析. -
蔚贷巴泰:[答案] 从选材上: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

遂川县13827043125: 课文《伤仲永》说明了什么道理? -
蔚贷巴泰:[答案]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说明的道理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遂川县13827043125: 伤仲永全文赏析 谢谢..写读后感呢.
蔚贷巴泰:《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讲的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

遂川县13827043125: 《伤仲永》句子赏析
蔚贷巴泰: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遂川县13827043125: 《伤仲永》在语言表达上,用词生动.请结合课文第一段的部分词句加以欣赏. -
蔚贷巴泰:[答案] “忽”出乎意料,五岁时要未见之物,可见奇才之“异”. 一个“啼”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情态. 一异,“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二异,不学而能诗. 三异,方仲永不是偶尔能写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极力铺陈其非凡的天...

遂川县13827043125: 巜伤仲永》这篇文章叙事釆用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
蔚贷巴泰:[答案] 《伤仲永》文章叙事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批评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遂川县13827043125: 伤仲永是一篇_______(散文的一种),借事说理,通过______的故事,说明了______ --
蔚贷巴泰:[答案]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借事说理,通过(写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变为常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遂川县13827043125: <伤仲永> “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
蔚贷巴泰:[答案]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指即为方仲永成为庸人,也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邑人的无知而“伤”

遂川县13827043125: 伤仲永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时期的--家,--家,--家,伤仲永的伤是--意思,表的了作者--之情 -
蔚贷巴泰:[答案] 伤仲永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北宋时期的家,思想家,文学家,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