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对存天理灭人欲持什么样的观点?

作者&投稿:彭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存天理,灭人欲”有什么看法~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人欲则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求。二者之间关系,自先秦《乐记》以来,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保有天理。这种作为人的根本标志的天理,也就是纲常人伦,人的先天善性,人的本然之心,就是天理的表现。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人的本心错聩不明,天理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通过去除物欲,泯灭己私的工夫,才能复明人的先天善性。

但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应该有个界限和标准。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伴随但性质不同的存在。人们喜欢游玩,喜欢音乐,喜欢财富,喜欢美女等等,虽然也是欲望,但那是天理固有的内容,也是人情所无法避免的。遵循规则,使天下人都能享有这些,那就是天理;把这些据为己有,以满足一己之私欲。吃饭的目的是保持生命和健康,为了这个目的,也可以是人欲。如果要求美味、佳肴,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而天理、人欲的界限,归根到底,乃是当时的制度是否允许。比如说,皇帝可以有许多个妻子,一般宫吏和富人也可以有数个妻子,这都不算是人欲。如果女子不安守本分,企图嫁给心爱者,这就是人欲。臣子娶数个妻子,享受锦衣美食,也不算人欲;但是如果想做皇帝,这就是人欲。朱熹说,这中间的区别是非常微妙而难以掌握的,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他要求学者应该认真体会。

存天理、灭人欲首先是统治阶层的道德原则。统治阶层之中,又首先是要求皇帝能够存天理而灭人欲。这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制定的道德规范,以便约束自己的内部的个别成员,使他们把行为限制在当时的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在理欲关系上,针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戴震提出“理存于欲”的观点,主张“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他认为理是不能脱离欲的,灭掉了人欲,当然也就不可能保存天理。他说:“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作为使感情欲望得以适当满足的标准和尺度来说,必定同欲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他痛斥宋明理学的理欲对立论冷漠严酷,不近人情,“以理杀人”,实际上把理变成尊者、贵者、长者手中的“忍而残杀之具”。“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他控诉说:“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戴震把宋明理学维护专制制度、禁锢人性的消极方面揭露得淋漓尽致,从“理存乎欲”的观点出发,戴震主张“遂己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通过对“存理灭欲”说的批判,戴震重申了儒家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

这要看你对于"天理"和"人欲"是怎样定义的.
我看过一种说法,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是天理;吃饭非山珍海味不可,穿衣非锦帽貂裘不可,是人欲.这是一个大师讲朱熹的话,我忘了出处.
印象中没有见到王阳明讨论这个.

放你妈,楼上回答者懂不懂啊,当然是反对当然是反对的呀,人欲怎么能灭,要顺其自然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阳明心学的精髓有哪些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 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

王阳明主张教育内容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并非是知识渊博和能力超群的人,而是其心纯乎天理、其欲无杂的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因此,王阳明学为圣人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经由教育使人“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良知良能复明的圣人境界。三、“明人伦”和“学以去其昏蔽”的教育原则 基于...

存天理,要灭人欲?
阳明心学的精一之功,源于《尚书·大禹谟》的十六字心决,其中人心与道心的对立与统一,是朱学与王学核心差异的体现。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社会和谐,而王阳明却主张道心与人心同为一心,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而非二元对立。这个微妙的差别,使得李贽的言论犹如一记重锤,打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提...

求助帖:阳明学或儒学中是如何阐释“人欲”的
这里是泛指人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是表示人要顺应自然,熄灭人的欲望,以达到无欲则刚的精神境界。

读书笔记-阳明心学
克君王,君王人,则天指示昌,反之则警示! 之后有程颐等,朱熹等理家学派,但是大部分人都布道存天理灭人欲,所以流于形式!大部分理学家是讲师,而非实践家!即理学家有伪君子一说! 孔子学说是从心所欲,孟子学说是不动心,而阳明心学二者兼有,在不动心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即养心和事上练。 阳明先生从理学鼻祖张载的...

关于个性的思想,近代思想家和王阳明等传统儒家有什么不同
3、价值取向不同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与天理相违背的,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理。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欲可以转化为善欲,要通过立志、励志、行志来实现天理。二、阳明心学对当代人的意义。1、本心修养 阳明心学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是善良、明亮、...

存天理,灭人欲和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注重的是朱子学派中的 格物致知的这种外在刻苦修身格物以达到致知。俗话讲就是不停的学习学习才能克制人的私欲。“致良知”主要是陆王心学派中 注重寻求内在省吾心以致良知。俗话讲就是自己整天坐在内省反省自己的心就能获得良知了。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应该就是客观天理与主观良知。用...

怎样才能避免结党营私阳明心学
1、正视权力和地位:心学追求明心见性,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有目的地追求权力和地位会导致结党营私的行为。要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被外在的利益和诱惑所迷惑。2、注重个人价值观:阳明心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每个人的内在价值。遵循个人的价值观,不被外部诱惑和影响所左右,始终保持自我彰显...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不包括()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不包括:存天理,灭人欲 王守仁介绍如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
D 宋明理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企图通过强调道德来教导民众服从统治,忽视人的基本欲求,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所以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心血都曾成为当时代居统治地位的思想。应选D。

肇源县13899669579: 王阳明认为天理即人欲,这话怎么理解 -
白宙华安: 王阳明是明朝思想家,他认为孝,德,道等都出于本心,天理即人欲反对的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肇源县13899669579: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 -
白宙华安:[选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肇源县13899669579: 王阳明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吗 -
白宙华安:[答案] 不主张,他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主张“知行统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并没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肇源县13899669579: 王阳明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吗 -
白宙华安: 不主张,他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主张“知行统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并没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肇源县13899669579: 存天理灭人欲
白宙华安: 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天理就是忠孝节义,人欲就是吃喝拉撒睡,你要对皇帝忠皇帝叫你死你就得死,你也要对父母孝顺,父母说你嫁谁就嫁谁,你要对老公忠,老公死了你不许找别人,不然就浸猪笼,你要对人有义气,答应别人的事活着做不到死了变鬼也要做到,这样子社会不就一片和谐了,什么事也没有了,事实上了朱熹本人也做不到,他的那些弟子也做不到,朱熹六十岁了还霸占人家十七八岁的黄花大闺女,整个儿一个伪君子加心理扭曲. 朱熹不是一般人,勾引小姑娘是一绝,主要成就有:两个小妾全是尼姑,儿子死后儿媳妇怀孕.

肇源县13899669579: 致良知代表去除人欲? -
白宙华安: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致良知,但并不主张灭人欲,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他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并没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肇源县13899669579: 为何要存天理灭人欲? -
白宙华安: 存天理灭人欲.有些人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句话的本意;是灭绝人的一切不正当的欲望,而不是所有的欲望.不正当的欲望应当消灭-----难道不正确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就是天理的体现存天理灭人欲.有些人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句话的本意;是灭绝人的一切不正当的欲望,而不是所有的欲望

肇源县13899669579: 王阳明认可的:天理即人欲 -
白宙华安: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这里的“天理”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 程朱理学将“天理”引申为“天理之性”,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即封建的伦理纲常.他们还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成为一种禁欲主义的压抑人性的主张.在明、清时,受到李贽、戴震等进步思想家的有力批判.《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处,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惑人无穷......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孔颖达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

肇源县13899669579: 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白宙华安:[答案] 他反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觉得,这是刻薄的,不人道的主张“天理”就是“人欲”,不要否认人都有欲望.他还反对宋朝儒生程颐的“先知后行”,意思是先明白理论再去实践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意思是理论要和实践一起...

肇源县13899669579: 大家怎样看待天理与人欲 -
白宙华安: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反天理的,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则认为:人欲即是天理. 当然,我赞同王阳明先生的看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