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和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作者&投稿:张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在他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
他认为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就是王守仁,因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王阳明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因此形成“阳明心学”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点与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不同。
他们本质上对儒学的理解不同,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渐渐的由理学转到心学
这就是不本质的区别把

当然有的,明天理在一个明字就是说要学习那些大道之理,以此为准则来修正自己的欲望。除去那些坏的。
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开来,只保留天理把人的所有欲望都抛弃。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所以明朝王阳明发现这其中的错误,创立了心学来推翻了原来的理论。其最根本的基础就要从心,心即理。

“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注重的是朱子学派中的 格物致知的这种外在刻苦修身格物以达到致知。俗话讲就是不停的学习学习才能克制人的私欲。
“致良知”主要是陆王心学派中 注重寻求内在省吾心以致良知。俗话讲就是自己整天坐在内省反省自己的心就能获得良知了。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应该就是客观天理与主观良知。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前者是要除掉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后者则是要倾听和遵从本心


存天理,要灭人欲?
徐爱在引述中提及阳明先生的成长历程,曾有“五溺”与“三变”的转变,这揭示了他思想发展的脉络。阳明心学的精一之功,源于《尚书·大禹谟》的十六字心决,其中人心与道心的对立与统一,是朱学与王学核心差异的体现。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社会和谐,而王阳明却主张道心与人心同为一心,关键在于...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3]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
D 宋明理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企图通过强调道德来教导民众服从统治,忽视人的基本欲求,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所以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心血都曾成为当时代居统治地位的思想。应选D。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

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他认为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就是王守仁,因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王阳明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因此...

儒家思想在南宋和明朝有什么新发展
南宋产生了“朱子理学”。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明朝产生了“阳明心学”。王守仁,号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

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什么区别?
2、方法论不同。首先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而王阳明提倡“致良知”,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3、对后世的作用不同。程朱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要“存天理,灭人欲”。王学则是...

由阳明心学的滥觞流变想到的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天理即人欲。朱熹: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由此可以看到,他俩最大的区别就是朱熹持二元论,老王则将两件事看做一个整体。这与他个人经历分不开, ​“阳明格竹”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

“朱程理学”与“阳明心学”的分别
儒学在宋明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一是二程朱熹的理学。二是阳明的心学。两者都大量的结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来补充儒家体系。他们都尝试解答了一些先秦儒家伦理所欠缺的问题: 我为何要做圣人?我如何做圣人?如嘉林兄所说:二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绝对不是否定人欲,而是对不符合天理之人欲的“灭”。

云和县13621042680: 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
劳砌双黄: 王阳明心学和象山学还是很接近的,象山学直接承接孟子,认为道德靠对本心的体证来实现,王阳明的良知和这个很接近,但是第一,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第二,王阳...

云和县13621042680: 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劳砌双黄: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云和县13621042680: 致良知代表去除人欲? -
劳砌双黄: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致良知,但并不主张灭人欲,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他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并没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云和县13621042680: 如何理解宋明理学 -
劳砌双黄: 宋明理学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合称,也称”理学”.以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主张万物皆有理.理是万物的本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王阳明把“心”作为万物的本源,强调心外无物的主张.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学思想对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和县13621042680: 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为什么 -
劳砌双黄: 朱熹其哲学思想概括:存天理 去人欲.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即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

云和县13621042680: 王守仁与朱熹、二程的思想的区别 -
劳砌双黄: 二程: 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仁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也是天理的反应. 朱熹: “理气论”,与二程相似. “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王守仁: 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创立“心学” 宣扬“宇宙变实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核心“致良知”的学说

云和县13621042680: ...是人心之弊,要将其剥落,扫除.【我认为,正确答案是A选项,但是我不明白B选项的“致良知”怎么不对,还有C选项不是变相告诉你:存天理,灭人欲... -
劳砌双黄:[答案] c是程朱理学思想,和心学观点有部分区别而且是朱熹提出的 b致良知是他的思想但不是学习制胜的修养关键,而是寻找天理的方法 a是陆王心学的总观点

云和县13621042680: 王阳明与“存天理灭人欲”什么关系 -
劳砌双黄: 朱熹和王阳明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只是方法不一样.朱熹认为天理需要外向于万事万物中去求,是谓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在心中,无需外求,只需发明本心. 高中知识,没想到还记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云和县13621042680: 求 致良知 与 知行合一 简单解释 -
劳砌双黄: “致良知”就是说将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有推广的意思.大意就是良知人人生来皆有,在平常,人们应该将其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之上. “知行合一”就是说要将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想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要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