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保民而王

作者&投稿:祗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2021.09.03周五 晴Day246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389

《孟子》梁惠王上(1)



    【原文】

    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5]?’对曰:‘将以衅钟[6]。’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7],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8]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9]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0]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11]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

    [1]齐宣王:齐威王之子,约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2]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为“春秋五霸”之一。

    [3]无以:不得不。“以”同“已”。

    [4]胡龁(hé):人名,齐宣王身边的大臣。5]之:动词,去,往。

    [6]衅(xìn)钟:古代的礼节之一,凡是国家的新器物或者宗庙开始投入使用之时,便会杀牲口取血,用来祭祀。这里是指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中。

    [7]觳(hú)觫(sù):因为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8]爱:吝啬。

    [9]褊(biǎn):衣服狭小。

    [10]异:动词,奇怪,诧异,责怪。

    [11]隐:疼爱,可怜。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期称霸的事情,给我说说可以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并没有谈起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并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大王一定让我说,我就讲讲用德行来征服天下的道理吧!”

    宣王问:“怎样的德行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就可以了。用这种方法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说:“为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说起过您的一件事,据说有一天您坐在大殿上看见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路过,您看到之后,就问:‘准备将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准备杀掉来取血祭钟。’您便说:‘将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样子,就仿佛看到毫无过错的人被处以死刑一般。’牵牛的人问:‘那么不需要祭钟了吗?’您说:‘怎么能不祭钟呢?就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件事?”

    宣王回答说:“确实有这件事。”

    孟子接着说:“凭大王如此的仁义之心便可以统一天下了。百姓们听说这件事都认为您太过小气,但我明白您并不是小气,而是于心不忍。”

    宣王说:“是,确实有百姓认为我太过小气。虽然齐国并不大,但是我也不至于小气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杀。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没有罪的人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才会用羊来取代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百姓认为您小气。他们看到的只是您用体形比牛小的羊来代替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何况,如果大王是因为不忍心看到牛毫无过错被宰杀,那么如此看来,羊与牛又有什么分别呢?”

    宣王笑着说:“不错,关于这一点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心理。我确实不是因为舍不得一头牛而用羊去代替,但老百姓这样认为,也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孟子说:“不要紧。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因为您当时只看到了牛并没有见到羊。对于君子来说,这些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被处死,听到它们的哀嚎声,更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应当远离厨房。”

   

【解析】

    齐宣王含蓄委婉地向孟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其实他最关心的事情还是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与晋文公都是靠着“霸道”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的。不过,齐宣王没有料到,孟子素来反对“霸道”,因此当孟子听到这个问题之后,首先拒绝给齐宣王讲“霸道”而选择给他讲“王道”,也就是不靠武力取胜,而是靠道德来教化,靠仁政来统一天下,让天下归服。

    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解析,是孟子最常采用的手法,深入浅出,切中要害。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唤醒齐宣王心中“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齐宣王的仁义之心被唤醒,那么仁政、王道便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孟子》梁惠王上(2)



    【原文】

    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6],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8]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9]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天下可运于掌[12]。《诗》云:‘刑于寡妻[13],至于兄弟,以御[14]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15],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16]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7]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1]说:同“悦”,高兴的意思。

    [2]《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3]忖度:猜想,揣测。

    [4]戚戚:心动的感觉。

    [5]钧:古时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6]秋毫之末:指难以发现的细微的东西。

7]舆:车子。薪:柴。

    [8]许:赞同,同意。

    [9]形:情况,状况。

    [10]太山:同泰山。北海:即渤海。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与“幼”均为动词,老为尊敬,幼为爱护。

    [12]运于掌:在掌心上运转,喻指治理天下很简单。

    [13]刑:同“型”,为……树立榜样,当模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14]御:治理。

    [15]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为物体称重量。

    [16]抑:选择连词,“还是”的意思。

    [17]构怨:结怨。

    【译文】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中有言:‘他人怀有的心思,我能恰当地揣测出意思。’这句话说的正是先生您啊。我既然已经这样做,回过头来寻思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经您这样一说,我便如醍醐灌顶明白过来。但是您说我这样的心思可以称霸又如何理解呢?”

    孟子说:“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但是无法拿起一根羽毛,眼里能够看清每一根毫毛,却看不到一车木柴。’大王会相信这样的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能够施及禽兽,却偏偏看不到百姓,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可见,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花费力气,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去看,不能安抚百姓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施以恩德。因此大王没有称霸天下,是因为没有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

    宣王又问:“没有去做和没有能力的表现又有什么差别呢?”

    孟子说:“想要胳膊下夹着泰山去跨越渤海,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那确实是没有能力;去给年老的人折树枝,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那便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因此,大王没有称霸天下,并不属于想要夹着泰山跨越渤海的一类;大王没能称霸天下,属于不肯为年老的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尊敬他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孩子从而爱护他人的孩子,这样天下才能在您的手掌中运转。《诗经》中说‘教诲自己的妻子,遍及自己的兄弟,以此来统御天下’,说得便是要用这样的心思去惠及他人。因此,广施恩德才足以保有天下,不施以恩德,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古之圣贤之所以能够胜于一般人,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过是善于将自己的行为施及他人罢了。现在大王的恩德已经施及到飞禽走兽身上,但是老百姓得不到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东西)用秤称了才知道重量,用尺子量了才知道长短。世间的一切不过如此,而人的心思尤其如此。请大王考虑一下。

    “难道大王要发动全国的军队,让战士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别的国家结下仇怨,您的心里才觉得痛快吗?”

    齐宣王说:“并不是这样,这样做我怎么会感到痛快呢?我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心中最迫切的愿望啊。”

 

  【解析】

    此段乃孟子谈论仁政、王道的重要论断,对后世的影响颇深。齐宣王素来对文学游说之士颇为看重,因此他当政时欢迎各国游学之士,先后来到齐国讲学的学者有千人之多,孟子也是在此时来到齐国的。

    本段主要是孟子对仁政、施德的表述,孟子认为执政者要将自己的恩德推及百姓才能让百姓安乐,心甘情愿臣服。这是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所谓“忠恕之道”的极大扩展。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

莫之能御也句式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能御”前,翻译为“没有人能抵御他”。摘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原句: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翻译: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帮忙~~急需初中的《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阿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

说孟子的文言文
”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出自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写作背景:战国时期...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下:原文: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者。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电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孟子引用诗中句子,是想告诉梁惠王什么道理?
《孟子》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出自战国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节选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孟子答梁惠王 翻译
作品译文:梁惠王说:“我乐意接受您的教诲。”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

文言文孟子对
”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蔡甸区15926065999: 什么是保民而王 -
泷钞十味: 原文“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保民而王”是建立在仁政基础上的,是实现王道和施行仁政的目的,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列国已全面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引起意识形态的变更.地主阶级开始把人民地位、民心向背看成是自身统治是否稳定牢固的关键.

蔡甸区15926065999: 《孟子.梁惠王上》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泷钞十味:[答案]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

蔡甸区15926065999: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它的内容主要是写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________采纳________的主张而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 -
泷钞十味:[答案] 答案:《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齐宣王 霸道 “保民而王”

蔡甸区15926065999: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想告诉梁惠王什么道理 -
泷钞十味: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蔡甸区15926065999: 寡人之于国也一些问题1概括文章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2本人运用了哪些比喻?说明其喻意 -
泷钞十味:[答案]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蔡甸区15926065999: 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 -
泷钞十味: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蔡甸区15926065999: 概括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
泷钞十味:[答案] 孟子的主要思想 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 一、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他明确提出要“保民” ,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

蔡甸区15926065999: 《寡人之于国也》文中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泷钞十味:[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

蔡甸区15926065999: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中孟子要告诉梁惠王什么道理 -
泷钞十味: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

蔡甸区15926065999: 君子远庖厨.出自于孟子,请帮我翻译成白话文和告诉有关的信息,出自孟子的那一片章节. -
泷钞十味:[答案] 梁惠王上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