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急需初中的《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阿

作者&投稿:扈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孟子》三章翻译如下:
1、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译文 译文
孟子觐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
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译文 译文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他望着那些鸿雁和麋鹿,对孟子说:“有贤德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诗经》说:‘当文王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没有几天就建成了。建台本来不着急,但老百姓却如子女为父母做事一样自愿,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文王国王游览到灵沼,池里鱼儿蹦得欢。’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园中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相反,《汤誓》中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3、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译文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真的是尽心竭力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谁像我这样尽心竭力。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战鼓敲响,战场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下来。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但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之类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宅田上,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原文:
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孟子三章》
孟子原文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于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宜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因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以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归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圆仅七里,用兵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来攻打一座城,一定是占得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未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呀,(可是敌人一来)就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呀。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光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这样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二)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

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土,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三)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本人急需初中日记40篇 每篇不少于300字
与我同龄的许多同学都会骑自行车。而我却不会。我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哼着歌儿,快速地在路上行驶的时候,我的心里实在难受。我为什么不能学骑自行车?不就那么点难度系数2%的动作吗?我难道就学不会?于是,我便向哥哥借了辆旧自行车学了起来。第一次学骑时,我信心十足,昂着阔步地朝自行车走去...

紧急紧急!!急需5篇初中生活日记,初一初一!!
现在,我觉得初中生活也不怎么无聊,至少忙,整天有事干,不觉得无聊。也不害怕了,精神也有了!而且,那么忙,我的收获就大了,数学成绩都比小学好了!我自己也不相信,居然考了全班第一!98分的高分。这多亏我老爸,他是初三数学老师,我不会的,他会教我,有一次,我没学好,上课开小差,没掌...

紧急紧急!!急需5篇初中生活日记,初一初一!!
自从我进了初中,好像除了考了个年段第一以外没有任何值得我高兴的事情:一大堆没有责任感的老师、联系得越来越少的小学死党、身边一个个不是自以为是就是神经兮兮以为自己是圣人的同学、学校一次次地失约、越来越大的学习,一直压得我透不过气……我也想回到小学继续去做我的好学生,没想到只是回学...

急需初中语文课中的《摆渡》这篇文章的全文,谢谢!
摆 渡 高晓声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有钱人给了点钱,上了船。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

急需400字的随笔作文,初中的,大家帮个忙吧,拜托了
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升上了天空,照得大地亮堂堂的。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远处的星星像一颗颗珍珠。我们坐在大榕树下,边赏月边吃月饼,不由得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古诗。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我该回家睡觉了。临走时,奶奶送给我一盒我最爱吃的...

急需初中作文,题目是《开学见闻》,要用新闻格式
一个人的生命是被不断更新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次开始和结束。每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的开始。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注定要用新的面貌,来适应它。当然,我也迎来了我新的开始。从踏入初中开始,不知不觉已经一个星期了,从一个小学生到初中生,...

急需初中作文《可爱的同学》,600字。
我心想:这回可惨了,万一砸到了她的要害,那就完了!于是,我越想越害怕、越紧张,随后,我也跟着跑进了卫生间。跑进卫生间里面后,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xxx正在用水洗着牙齿,而且还一边洗,一边流着血,我急忙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小包面巾纸,递了过去,她抬起头,脸上露出了...

急需初中作文600字有多少写多少!!
但闻有声忽大忽小,我大惊,忙细听,原来是书包和桌子在对话: “书包老弟,你是不是太胖了,撑得我实在受不了?”课桌说。 “唉,课桌大哥,你真是有所不知啊!你不知我书包原来是可亭亭玉立,在你的肚子里那才叫宽敞、自在哩!”书包说。 “是呀,那时多好呀!可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了呢?”课桌不解地问。

急需初中的美句摘抄,每句10-25个字左右。有多少发多少,谢谢了。我要...
--摘录自《成功人生》*生命的野草莓托尔斯泰在他的散文名篇《我的忏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人被一只老虎追赶而掉下悬崖,庆幸的是在跌落过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小灌木。此时,他发现,头顶上,那只老虎在虎视眈眈,低头一看,悬崖底下还有一只老虎,更糟的是,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悬着他生命的小...

急需 初中作文 关于成长中的一件事的。
1)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

锡山区19557774971: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原文) -
应非新百: 1.《论语》六则(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5)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9)4.鱼我所 欲也 《孟子》(14)5.曹刿论战 《左传》(20)6.三峡 郦道元(25)7.与朱元思书 吴均(30)8.出师表 诸葛亮(34)9.桃花源记 陶潜(44)10.五柳先生传 陶潜(50)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54)12.始得 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59)13.陋室铭 刘禹锡(65)14.岳阳楼记 范仲淹(69)15.醉翁亭记 欧阳修(76) 1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82)17.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85)18.墨池记 曾巩(92)19.爱莲说 周敦颐(98 )2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102)

锡山区1955777497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出自孟子的原文.请问,初中的哪篇文言文课文中曾经引用过这句话?要课文名... -
应非新百:[答案] 孟子两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

锡山区19557774971: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哪里 -
应非新百: 《孟子》梁惠王上

锡山区19557774971: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 -
应非新百: 第一章 王何必言利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锡山区19557774971: 求几篇初中课文我只要原文不要翻译~~《孟子》《蒹葭》《诗经》 -
应非新百:[答案]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锡山区19557774971: 孟子解释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应非新百: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大事,可谓尽心竭力了.河内遭遇灾荒,就让一部分百姓迁... 然而邻国的百姓并没减少,我的百姓也没见增加,这到底是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

锡山区19557774971: 求《孟子语录三篇》的翻译 -
应非新百: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说:“仁能战胜不仁,就像水能战胜火一样.而现在一些行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

锡山区19557774971: 孟子《养气章》译文 -
应非新百: 《孟子‧知言养气章》(节录)〔公孙丑〕曰:「敢问夫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心, 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锡山区19557774971: 孟子离娄下原文 -
应非新百: 离娄下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

锡山区19557774971: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的那些文章分别出自哪篇?跪求啦 -
应非新百: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出自:《孟子*梁惠王篇》,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王何必曰利 出自:《孟子*梁惠王篇》上第一章.《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三、民为贵 出自: 《孟子*尽心篇》下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出自: 《孟子*梁惠王篇》 下篇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五、人和 出自:《孟子*公孙丑篇》 下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自:《孟子*公孙丑篇》 上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出自: 《孟子*告子篇》 上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本人见解,如有错误请多多指正.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