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翻译

作者&投稿:慎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知录》三则的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修辞是这一部分的小标题
典谟、爻象(特指尚书、周易,泛指经典),这是二帝三王的话。。《论语》、《孝经》,这是孔夫子的话。文章在于其中,性与天道亦不外乎此。所以说,有德性的人一定必定会有自己的话流传下去。游定夫的话说得真是好啊:“连文章也不会写却想懂得性与天道,那就好比修筑数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高的墙,却把尘土泡沫当做基础,根本没有这个道理啊。”后来的君子,在刚刚问学的时候就谈性论道,却把文章视为小技,而不必花费功夫。然而孔夫子不是说过这样的话:“他的意旨深远,他的言辞有文采”吗?不是说过:“说的话没有文采,传播的就不会久远”吗?曾子说:“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会避免粗陋粗野和错误。”曾经看到现在的从语录入门的讲学先生,多不善于语言修辞,有的人于是反过来用子贡的话来讥讽他们说:“您谈论性与天道的话可以听到,您的文章修辞却没有听说过。”杨用修曰:“文,就是道也。诗,即是言,语录体出现以后文章与道就判然有别了,诗话出现以后诗与语言就远离了。”自嘉靖以后,人们都知道语录没有文采,于是王元美写作的《札记》、范介儒的《肤语》,向上学习扬子云,向下模仿文中子,虽然他们收获的浅深之不同,然而可以称得上是懂得语言修辞的人。
这一段主要是引经据典强调修辞的重要性。

1、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2、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

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

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

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

(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3、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

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原文:

1、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

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3、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扩展资料

1、文须有益于天下一则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2、著书之难一则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3、文人之多一则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作者介绍: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

《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日知录文言文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谁能帮忙翻译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
2008-09-03 《日知录》中的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文人之多 这三则的翻... 17 2013-06-23 《日知录》三则的译文 10 2015-01-08 《日知录》三则翻译 144 2013-05-06 《日知录》之文人之多 原文 13 2012-04-15 《日知录》三则教案 7 2011-01-16 顾炎武的治学态度与方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2 ...

日知录三则翻译
文章不可以在世上断绝(缺少)的原因,是要阐明道理,记录国家大事,体察民间隐情,宣扬人的善良,像这样的文章,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了。至于那妖魔鬼怪之事,毫无根据之语,剽窃人言之说,巧言谄媚之言,像这些,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无益,多一篇,有多一篇的祸害。著书...

日知录三则原文!注意!原文!!!
不耕获不杨氏曰:初九动之始,六二动之继,是故初耕之,二获之,初之,二畲之。天下无不耕而获,不而畲者。其曰不耕不,则耕且,前人之所已为也。昔者周公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既历三纪,世变风移。而康王作《毕命》之书曰:“惟周公克慎...

论德的文言文
4. 《道德经》,第一章,论德的翻译 上德不道德,因此有德;下耶不失德,这是因为无德。 上德无为,而做不到的;上仁为的,而做不到的;上义的原则,而有用的。送礼是的,但没有人响应了,就挥臂,是的。 所以,失去了道路而后德,失去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违背道义,皇后的礼仪。礼节的,忠信的停泊的,而乱之...

币在文言文
呼呼,都翻译好了~累死我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5. 会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会:会huì 动词义:1、会意字。 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 本义:会合。会,合也。 ——《说文》会,聚也。——《广雅·释诂三》会同有绛。 ——《诗·小雅·车攻》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会朝清明。 ——《...

文言文下的意思是什么
(出《陵州图经》) 译文: 陵州的盐井,是东汉仙人沛国的张道陵在那里开凿的。井口周长有四丈,井深五百四十 尺。在井边安置炉灶用井水煮盐,三分之二送入官府,三分之一进了百姓家。因为有利可 图,所以这里的人越聚越多,因人越聚越多,所以形成了城镇。武则天称帝后的万岁通天二 年,右补阙郭文简上奏...

《日知录》三则翻译
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中的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文人之多 这三则的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 作者: 加入日期:10-07-21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

《日知录》三则的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

鞍山市17365515896: 《日知录》三则的译文 -
雀贷迈可: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

鞍山市17365515896: 《日知录》三则的译文1 文须有益于天下2 著书之难3 文人之多一共3篇 要翻译 -
雀贷迈可:[答案]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

鞍山市17365515896: 谁能帮忙翻译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文人之多》这三则呢? -
雀贷迈可:[答案] 文之不可绝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交,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文...

鞍山市17365515896: 日知录三则翻译 -
雀贷迈可: 哎,我是他同学,已经给他答案了,各位麻烦了.

鞍山市17365515896: 求翻译,顾炎武的《日知录》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 -
雀贷迈可:[答案] 天子,就是执掌天下大权的人.他执掌重权,可是为什么不把执掌天下的权利寄放给天下的百姓而是这权利竟然归天子所有?从公卿大夫到方圆百里地的长官,朝廷命官没有一个不是花粉管治天下的权利并各司其职,这样天子的权力就...

鞍山市17365515896: 翻译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这句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雀贷迈可:[答案] 保卫国家.即使是匹夫这样的卑微之人.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平民中的男子

鞍山市17365515896: 求《日知录·法制》的翻译.天下之事,固非法之所能防也.夫法制繁,则巧猾之徒皆得以法为市,而虽有贤者,不能自用,此国事之所以日非也.善乎,杜元凯... -
雀贷迈可:[答案] 天下的事务,本来就不是法制所能防范的. 律法制度繁琐,投机取巧的人就都能以法制谋利.即使有贤能的人,也不能使自己发挥作用,这是国家事务之所以越来越差的原因.杜元凯注释《左氏春秋》说得多好啊!说的是:“律法能完善实行则人们服从...

鞍山市17365515896: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与有责焉耳矣”什么意思?全句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不过我只要“与有责焉耳矣”的意思就行了. -
雀贷迈可:[答案] “耳”和“矣”呢...

鞍山市17365515896: 翻译顾炎武 <日知录>中的这句话: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雀贷迈可: 夏商周三代的时候,人人都精通天文."七月流火"是农夫说的话,"三星在天"是妇人家说的话,"月离于毕"是戍边的士兵们所说的话;"龙尾伏辰"是儿童唱的童谣.后来的文人学士们,却有问起(这些)时他们却茫然不知的.

鞍山市17365515896: 日知录《所见异辞翻译?日知录所见异辞》翻译
雀贷迈可: 清·顾炎武 ●序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 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