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三则《礼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段干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记三则【礼记】原文 及翻译?~

原文如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如下:
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叫作适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受益,叫作切磋。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而不易克服;时机错过了才学习,则勤苦却难有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合乎顺序,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一定知道它。人学习的时候,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的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见到的《礼记》。
《学记》的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其中有不少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论述,仍值得我们借鉴。这篇课文选取的三则短文都是谈教学原则的,每一则有一个要点。

1.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不合正道、有碍学习的事未发生之前加以禁止,这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这叫作及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察学习而得到益处,这叫作观摩。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难以克服;错过时机以后才去学习,虽然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无章地施教而不顺应事理,就会使教学受到破坏,混乱无绪而无法整顿;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学生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3.读书的人有四种易犯的过失,老师必须了解。人们学习的时候,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时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时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各有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原文如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如下:

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叫作适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受益,叫作切磋。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而不易克服;时机错过了才学习,则勤苦却难有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合乎顺序,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一定知道它。人学习的时候,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的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




学记三则原文
学记三则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指教育)为先。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大学之法⑨,禁于未发之...

学记文言文翻译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

礼记三则
一天,他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几天后,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

谁有《礼记学记》的现代语翻译?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

求《礼记》中《学记三则》的译文和全文大意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难以克服;错过时机以后才去学习,虽然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无章地施教而不顺应事理,就会使教学受到破坏,混乱无绪而无法整顿;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学生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点是...

初中文言文:学记三则《礼记》大道既隐 求解答、
经济和政治上的大不同

论语六则是哪六则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

古人谈读书怎么读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

古人写读书的文言文
1、匡衡苦学 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尝。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

广东中考必考课内文言文有哪些(2013)
3《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5《礼记》一则(虽有佳肴)6《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7 邹忌讽齐王纳谏 8 出师表 9 桃花源记 10 与谢中书书 11 三峡 12 杂说(四...

南漳县17036527983: 学记三则原文译文为“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 -
承禄赛若:[答案] 学记三则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指教育)为先.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

南漳县17036527983: 初中文言文:学记三则《礼记》大道既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②,以正... -
承禄赛若:[答案] 经济和政治上的大不同

南漳县17036527983: 《礼记 学记》的翻译 -
承禄赛若: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谈谈体会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南漳县17036527983: 礼记·学记译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承禄赛若:[答案] 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

南漳县17036527983: 礼记·学记译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承禄赛若: 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

南漳县17036527983: 求《学记三则》—《礼记》翻译. -
承禄赛若: 即使存在美味佳肴,但人们吃了却不知道它的精髓.即使存在最高尚的品德,但人们学了以后却不知它最珍贵的在哪.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错误,比较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错误,这以后能够自我改正;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以后能够使自己更优秀.所以说:教和学相辅相成.

南漳县17036527983: 《学记 礼记》全文 -
承禄赛若: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

南漳县17036527983: 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译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就是这段话的译文,快一点,谢谢! -
承禄赛若:[答案]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

南漳县17036527983: 礼记三则 -
承禄赛若:[答案] 尹喜拜师尹喜是西周时的一位贤大夫,自幼喜好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天,他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

南漳县17036527983: 《礼记·学记》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意思和古文! -
承禄赛若:[答案] 发 音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释 义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 处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示 例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了~的道理. 用 法 作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