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想中日双方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是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沈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史,想中日双方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是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初次交往是在汉朝,当时日本有三个国家自称倭奴国、邪马台国、亦都国等等,当时的日本是石器时代,汉朝光武帝封了个倭奴国国王,日本的三神器草雉剑、八尺镜、八尺琼勾玉都是那个时候赏过去的。
后来三国两晋南北朝就断了信了,一直自己在打没空理日本。。。
隋朝时期再次互通使者,但是因为日本外交手段有点次。。。所以隋朝没怎么理他。。
唐朝时日本和我国互通最好的时期,日本从中原学习文化、文字、礼仪、炼铁等生活技术,仿效中原建立政治体系。同时有大量的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当官,中原也有一些人去日本印真和尚之类的,去日本传播文化。

中日交往,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

1.中日邦交最早记载是汉朝.
汉朝初期,与东瓯、闽越、南越等国关系尚友好。后伴随着国力的增强,这三国的越人国家先后被灭。武帝时期,汉朝多次派使节经略西南夷,并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汉朝与朝鲜和日本也有密切联系。东汉光武帝时期,古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国宝。

2.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遣唐使

时间: 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朝代: 唐代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3.密切的原因是因为中国那时候是世界的中心,长安是世界的心脏,天堂。李世民是世界的天可汗。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从 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以后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日本关系一度不甚融洽。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危险较大。北路和南岛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线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随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九十余人。他们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别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开创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风气。空海所着《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圆仁留唐十年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文艺批评、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日本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随遣唐使船到日本的,还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响的唐朝文物,也输入日本。丝绸之路东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候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也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后,经过五十五年才考虑派遣,最后终于停止。这固然与日本吸取唐文化趋于饱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关,同时,也由于负担沉重和航行艰险。9世纪以后,往来中日之间的唐朝和新罗商船大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风规律,一般七月间乘西南风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东北风返回。这些商船航程需时较短,遇难可能较少,往来的间隔也较短。因此出现不少短期勾留的还学生,如日僧惠萼在 9世纪中叶曾三次来往中日之间。遣唐使虽然停止,并没有妨碍中日文化继续交流。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论,我国史籍上最初记有日本列岛上人和燕地人民来往的,是在汉代;到公元五世纪十七年,已经有明确的史实记载了.因此要就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论,那么,从汉代开始已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但这仅仅是见诸文字记载的,实际上两国人民间的往来,远比这要早.就拿传说中的徐福东渡所反映的,也要比<汉书.地理志>中所记要早。因此,真正的中日两国间的交往的时期,怕还要从别的途径来探讨! 双方至唐朝时交往最为密切!日本当时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来唐学习先进的技术,上至官职,礼仪,文字,下至建筑,诗词,乃至大量的生产技术,一直到明朝后期都是如此。。。
然而日本多次攻打天朝属国 朝鲜。
唐朝出过兵 明朝出过兵,到清朝就不用说了吧!

有说法
的时候就有徐福入海的事,那是中日最早的交往相当好时是在唐朝,因为那时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力强盛。而日本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又因为鉴真东渡日本,使日本了解到了中国的技术文化,所以日本有大量的遣唐使来到大唐

隋朝,唐朝,互相学习文化知识


历史上中国和日本的最早战争
在古代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双方曾发生过几次直接军事对抗。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正是这次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战火缘起朝鲜半岛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

中国从古到今几次打败日本?
当时唐朝派军支持朝鲜新罗国,日本派军支持朝鲜的百济国,唐朝一百多艘战舰和日本四百多艘战舰在白江口决战,日本战败,百济国被灭。此役后,日本和唐朝修和言好,并开始每年向唐朝派遣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这是历史上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而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延续了九百多年。第二次是中国北方...

自秦汉以来,中日交往的 历史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中国古代史上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原因是什么?
但是部长会问!从这份谕旨的语气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光绪皇帝对李鸿章的批评,以及对其战备不力、“行事迟缓”的不满。的确,李鸿章真的不想打仗。应该说,在战前可能的条件下,就清朝而言,尽量化解矛盾,避免战争是合适的。所以李鸿章主张中日双方同时从日本撤军,自然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能够实施,...

由古至今,与日本两千年历史史实.
”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晁衡后来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片假名 另一个著名...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放弃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国家赔偿,1973年1...

日本和中国在古代历史中是怎样一种关系?(急急急急急!!!)
再后来,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中国战败(历史给李鸿章正名了,包括李鸿章,丁汝昌等统帅都希望教训日本,但是慈溪这家伙...),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后来因为列强利益被损害,日本索要了3000万两赔偿后归还辽东 在后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 之后是全面侵华战争(二战),...

中国古代故事和日本古代故事的联系
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尤其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相当於中国晋朝及南北朝时期)。但到了平安时代(相当於唐末宋初),由於中日因双方内外条件变化而暂时中断交流,日本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本土化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时期),和服的构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日本...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海战?
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

在古代,中国和日本是一种什么样关系的存在?
丰臣秀吉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诸侯,日本国内的小战争胜利多了就有些飘飘然了,甚至想以朝鲜为跳板吞并中国。这时的万历皇帝难得保持了清醒,意识到他的野心,派军进朝鲜作战,最终“露梁海大捷”,日军惨败。中日战争落下帷幕。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当然日本也是如此,双方联系不多。古代中日关系基本就是此三个...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原因是什么?? -
宗政巩黄柏: 汉朝时期,有倭国使臣到中国来朝觐.开启了中日的双边关系. 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使臣增多.主要是日本从中国学历先进的科学文化.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当时中国对外出口中,日本份额最大.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中日交往开始有文字记载是哪一个朝代? -
宗政巩黄柏: 中日交流始于汉朝 东汉光武帝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回顾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都有哪些文化交流或使节的往来?
宗政巩黄柏: 三国时期邪马台(古代日本的称呼)女王卑弥呼曾经向魏王曹操称臣,这段在三国志里面也有记载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
宗政巩黄柏: 是从唐朝就开始了 那时候派来的人叫谴唐使,双方交往密切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什么朝代,我国和日本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那是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
宗政巩黄柏: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友好交流】(1)在中日交往史上,曾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请根据图一和图二列举古代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各自探索    材料一“中国文物... -
宗政巩黄柏:[答案] (1)图一是日本唐招提寺的照片,唐招提寺是鉴真东渡日本以后,精心设计建造的建筑.图二是日本遣唐使船,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华. (2)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以及”中国要自强需学习外...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载? -
宗政巩黄柏: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对周边国家以及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离中国很近,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流.中日的频繁交往载入史册,以便后世了解.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在中国古代史中关于文明的交往史实 -
宗政巩黄柏: 丝绸之路的交往、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

让胡路区13894156821: 为什么日本历史书要提及很多中国古代的历史,
宗政巩黄柏: 虽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特别是二战到现在,中日关系很不好 但是在这之前,中日交往历史悠久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间只隔了一片海,交通便利 从秦汉时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