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附一:司马光传(选自《宋史》)(3)

作者&投稿:坚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迩英将上书进献诵读,当读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皇帝说:“汉朝一直遵守萧何之法不变,行得通吗?”回答说:“不仅是汉朝,三代的君主也常常固守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则,这个法则即使保存到今日也没问题。汉武帝采取高祖纷纷改变成规的办法,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候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衰落。这样说来,祖宗之法是不能变改的。”

  吕惠卿说:“先王的成法,有一年改变一次的,‘正月始和,布法象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五年变更一次的,巡行境内的考绩制度就是这样;还有三十年变更一次的,‘刑法时轻时重’就是这个道理。

  司马光说的不对,他的用意在于讽刺朝廷罢了。”皇帝问司马光,司马光说:“布法象魏,是颁布原来的法规。诸侯国改变礼节和乐器的,国君在巡行时遇到就要诛杀诸侯王,这就是说这些不是可以随便改变的。

  关于刑法,刚建立的国家用轻法,混乱的国家用重法,这就是所谓时重时轻,但并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倒塌就不要另造新房。公卿侍从们都在这里,希望陛下询问他们。

  三司使掌管天下的财富,没有才能的人罢黜他们是可以的,但不能让掌管政事的人干预三司使的事务。现在设立三司条例司,不知为了什么?

  宰相用德行辅佐君王,怎么用规程、条例呢?如果用规程、条例,那是低级官吏的所为。现在看到的详见于中书条例司,为什么呢?”吕惠卿不能回答,就用别的话来诋毁司马光。皇帝说:“互相讨论事情的错对,何必这样!”司马光说:“百姓放债收取利息,还能够蚕食剥削下等的人家,何况政府放债呢?危害可想而知。”吕惠卿说:“青苗法,是愿意借就借,不愿借的也不强迫。”司马光说:“无知识的老百姓知道借债的利益,但不知道还债的害处。不只是政府不强迫,那些富裕而放贷的百姓也不强迫。过去太宗平定河东,制定和籴法,当时一斗米十钱,百姓乐意和官府做交易。后来物价暴涨而和籴之法没有取消,终于成为河东的世代祸害。我恐怕它日的青苗法,也会像这样。”皇帝说:“官仓籴米怎么样?”在坐的人都站了起来,司马光说:“也不好。”吕惠卿说:“籴米一百万斛,就可以省去东南的漕运,然后我们用这些省下的钱供给京师。”司马光说:“东南很穷,一粒米而能使人变得贪暴凶残,现在不籴米而收取漕运的费用,是放弃那些有余的,而去与那些穷的人收,对农业和商业都有害处!”侍讲吴申站起来说:“司马光所说的,切中了要害。”

  一天司马光留下来与皇帝说话,皇帝说:“现在天下一片混乱,这大概就是孙叔敖所说的‘国家现在执行的政策,是民众所厌恶的’。”

  司马光说:“是的,陛下应当论证其是非。现在条例司所制订的那些条例,唯独王安石、韩绛和吕惠卿认为是对的,陛下怎么能够就与这三个人共同治理天下呢?”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外表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和他在一起的人,也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司马光的才能本来不足以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会倚附他,以他为依托。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的勇气就全没有了。现在任用司马光,就等于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红色旗。”

  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陛下如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虽然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现在说青苗法害处的,不过是说使者骚动州县,这仅仅是现在的祸患而已。可是我所忧虑的,乃是十年之后,而不是今天的事。一般说来,老百姓的贫富,与他们的勤劳和懒惰有关,懒惰的人常常贫乏,所以必定求助于别人。现在拿出钱借给百姓而指望收取他们的利息,富裕的人不愿意借,而使者又以多借出去为功劳,这一切都是强行分配。国家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穷人和富人互相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倒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春天开始到秋天结算,数额一天天增大,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十年以后,百姓没有能生存的了。现在又全部散发常平仓的钱谷,来实行青苗法,日后如果想要恢复常平仓,有那么容易吗?富裕人家也没有了,常平仓也废了,再加上军队开销,因而很快就会造成饥荒,这样老百姓中那些赢弱的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一定会聚集起来造反为盗,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上书陈述达七、八次,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负责军事的,为官各有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推辞自己的本职工作。”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

  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出知永兴军。宣抚使下命令分拨义勇戍守边疆,挑选军队中的骁勇武士,招募市井中那些不怕死的少年为奇兵,并征调百姓制作干粮,全部修筑城池望楼,关辅一带因此而被骚扰,不得安宁。司马光极力呼吁:“国家和人民都困弊疲乏,不可以再生事,京兆一路全部是内郡,修缮并不是当务之急。宣抚的命令,不敢听从,如果说在军事方面缺乏什么,我担负责任。”于是一路独免骚扰。后来,又调他到许州任知州,他急忙朝见皇帝,不想赴任;请求回洛阳西京御史台任职,从此绝口不谈政事。皇上请求进谏的诏令下达以后,司马光读后感动得流了泪,想默不作声又不能自禁,于是他又陈述了六件事,还写信谴责宰相吴充,这些事情见于《吴充传》。

  蔡天申担任察访官的时候,作威作福,河南尹、转运使对他恭敬得像对待上司一样;当朝拜谒应天院神御殿时,官府单独为他设了一班,以示不敢与他对抗。司马光回头对台吏说:“把蔡寺丞带回本班。”官吏于是带蔡天申站到监竹木务官富赞善之后,蔡天申很感窘迫和沮丧,当天就离开了。

  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患言语不流畅的疾病,自己怀疑将离开人世,便预备了遗书,将其放在屋内卧房里,打算一旦病情加重,就将它托好友送给皇上。官制施行,皇帝指着御史大夫说:“非司马光不可。”又打算让他担任东宫太子的师傅。蔡确建议说:“国家的太子刚刚定下来,希望能稍微推迟一下。”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并把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赏赐给他。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

  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村夫野老都称他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都知道他是司马君实。

  皇帝去逝后,司马光赶到宫殿,守卫的士兵望见他,都以手加额说:“这是司马相公呀!”他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拦在路上,聚集在一起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要求说:“你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作宰相,快救活百姓。”继位的哲宗年幼,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派遣使者问司马光当前首要的任务,司马光说:“广开言路。”于是下诏在朝堂公开张帖文书、告示。朝廷针对大臣有意见的,定下了六条,说:“暗中有所怀疑的人;挑拨与自己无关的事的人;或者煽动动摇重要事情;或者迎合王安石的法令;对上想侥幸希望晋升;对下想迷惑流俗。像这些人,坚决惩罚不赦。”然后把它交给司马光,司马光看后说:“这不是请求进谏,而是在拒谏。作臣子的只有不说话,一说话就归入到六条里了。”于是朝廷详细讨论其中的情况,将诏书修改后颁布。在当时,上书言事的人数以千计。

  朝廷准备起用司马光作陈州知州,但过阙的时候,又将他留下任为门下侍郎。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廷,司马光所过的路上,人们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喊说:“感谢司马相公,你不要去朝廷了,好好保重身体,来救活我们吧。”当时天下的老百姓,对新政都拭目以待,可是议论的人还有人说:“先皇刚去世,现在的皇帝三年不能改变父亲的制度。”只是粗略地举出一些细小事情,稍微搪塞人们的耳目。司马光说:“先帝的法规,好的部分即使百代也不应该改变,像王安石、吕惠卿所创制的法规,已成为天下的祸害,更改它们就像救民于水火一样。何况太皇太后是因母亲改变儿子,不是儿子改变父亲。”众议决定了,于是罢去保甲团教,不再设立保马法,废除市易法,将所储存的物资全部卖掉,不收利息,免除老百姓所欠的钱;有关京东铁钱及茶盐的管理办法,也都恢复原来的样子。有人对司马光说:“熙宁、咸丰时期的旧臣,大多是奸佞小人,他日有人拿父子情义离间皇上,那么大祸就会发生了。”司马光神色严厉地说:“上天如果要降福宗庙,必定不会有这类事。”于是天下的人都放心了,说:“这是先帝的本意。”

  元祐元年,司马光又患病,皇帝下诏让他朝会后再去拜见,不要激动。当时青苗法、免役法、将官法还存在,而对待西方少数民族的意见也没有统一。司马光叹息说:“这四种祸患没有消除,我死也不能瞑目呀!”他写信给吕公著说:“我把身体交给了医生,把家事交给了儿子,但国家大事没有可寄托的人,现在把它交给您吧。”于是他评论免役法的五点害处,请求朝廷下令罢黜此法。建议各位将领下属的兵士都要隶属州县,军政事务应当委托郡守、县令一同决定。废除提举常平司,将其事务转交给转运使、提点刑狱。他还认为,关于边疆问题,以和少数民族讲和为好。认为监司现在多为新近选拔的少年,大都刻薄急躁,应当命令亲近的臣子从郡守中选拔举荐,而要在通判中选拔转运判官。又建议国家设立十科荐士法。皇上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又拜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除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三天到一次朝廷。司马光不敢接受,他说:“不见君主,不能够处理事务。”于是皇上下诏让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搀扶着司马光入朝和皇帝商议事情,并且对他说:“你可以不下拜。”在司马光的再三反对之下,朝廷终于罢去了青苗钱,恢复了常平仓的粜籴法。太皇太后都虚心地听从他的意见。辽国和西夏的使者来了,一定询问司马光的起居和身体状况。

  而且他们的君主命令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国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了,不要轻率生事,发生边境纠纷。”这时,朝廷对司马光言听计从,司马光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宾客们见他身体羸弱,就用诸葛亮吃得少而事情多的例子,劝他引以为戒。

  司马光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事,别去管它。”于是他工作更加努力。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然而他对别人仍然恳切教导,好像是在梦中说话,但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

  这年九月,司马光去逝,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逝的消息,非常悲痛,和皇帝立即去吊丧,以至明堂建成的大礼也没有去参加祝贺。赠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赠给死者的衣服是一品官的礼服,赠送的银绢多达七千。并下令让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监护丧事,归葬到陕州。谥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司马光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哥哥司马旦的家。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从小到大到老,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如果人们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

  司马光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他惟独不喜欢佛教、道教,说:“佛道的微言大义不能够超过我的书,其中的荒诞我却不相信。”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到了绍圣初年的时候,御史周秩首先说司马光诬蔑、诽谤先帝,全部废除先帝新法。章惇、蔡卞请求掘其墓,砸碎他的棺材,皇帝没有允许,但下令剥夺他的赠谥,推倒为他立的碑。可是,章惇一直不停止地攻击司马光,于是追贬司马光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追贬他为崖州司户参军。宋徽宗即皇帝位,恢复他为太子太保的名分。到蔡京专权的时候,又降司马光为正议大夫,在京城撰刻《奸党碑》,并命令郡国也都刻石立碑。长安石匠安民不得不刻字,他推辞说:“我是个愚蠢之人,不知道立碑的意义。但像司马相公这样的人,海内外都称赞他为人正直,现在反说他是奸邪,我安民怎么忍心刻!”长安府的官吏感到恼怒,要治安民的罪,安民哭着说:“我被征发服劳役,不敢推辞,但在碑的最后请求不要刻‘安民’二字,害怕得罪后人。”听到此话的人都感到非常羞愧。

  至靖康元年,重又赠他原先的谥号。到建炎年间,将他供奉在哲宗的庙里,与哲宗一起享受祭祀。

  拓展阅读: 《宋史·司马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刺,即“招刺”,兵役制度。始自唐末,宋代袭置。规定兵士入伍时须刺字于面、手、臂等处,标明所属的部队番号,以防止逃亡。

  C.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庙号常称“祖”或“宗”,如太祖、高宗等。

  D.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天资聪慧,年少即中进士。他七岁就能讲述《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心系百姓,反对充军戍边。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庆历年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戍边,坚决反对。

  C.司马光直言敢谏,屡次不被采纳。他弹劾高居简,神宗替高居简开脱,只罢免了寄资官;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不能任参知政事,神宗没有同意。

  D.司马光忧心国事,深受赏识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2)《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答案】

  10.C11.A12.C

  13.(1)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

  (2)《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用之运粮戍边”,用他们运粮戍边,动宾结构,前后断开;排除BD;“琦默然”,“然”是形容词词尾,故后面应该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说法错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神宗替高居简开脱”说法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帝为出居简”,皇帝不是替高居简开脱,而是贬黜了高居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其实”,那样的实力;“独”,只、仅;“欺”,欺骗。

  第二句得分点:“就”,完成;“以为贤于荀悦《汉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为于荀悦《汉纪》贤;“终”,完成、完结。




古文《家范》翻译成中文
《家范》是北宋司马光所著家训,因司马光身后受赠温国公,这这里又被称为《温公家范》。翻译如下:做祖辈的人,没有不想着为后世子孙谋利的,然而真能为后世子孙谋到利的人很少。为何呢?如今为后世子孙谋利的法子,不过是尽可能广泛地积累产业来留给子孙,使田产广大连接阡陌,房屋店铺多得跨越坊巷,...

司马光《家范》家风家训_名言名句赏析
司马光《家范》家风家训_名言名句赏析 宋司马光《家范》。 1.正家以正天下。 《诗经》称赞周文王的品德说:首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再推及兄弟身上,以至于达到齐家治国的目的。 这都是圣人所强调的先端正家风然后端正天下世风的道理。 中国古代注重家教的传统,常被近代人指斥为宣扬封建等级制度,殊不知尊老爱幼...

家范是谁的著作?
培根司马光的《家范》是宋代以后很有影响的一部家训著作,南宋赵鼎的《家训笔录》在第一条指出,子孙要将前人遗训及“司马温公家范各录一本,时时一览,足以为法”。——《中国家训大观》培根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大政治家。他一生有三件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少年时期击瓮救友,中年...

古代关于家训的故事
3、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范》确实重要且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事练达”之人。 ④ 名人家规家训故事 1、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

家范 司马光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朋友,好长。。。还好译完了。。。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糜鹿;飞得再高,也不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贤德之人教给人们礼法,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戴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

弟之事兄,主于敬爱形容什么关系
子产说:‘它得到了 好地方呀!得到了好地方呀! '那人出来了,说道: '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 得到了好地方呀。此文出自司马光《家范》卷七《弟》。创作背景:《家范》为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全书共十九篇,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

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强调了维护什么的重要性
传世名著百部之《温公家范》名著通览《家范》为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所撰,是封建社会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课本。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因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初(1038年)中进士甲科。哲宗时位至宰相,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恭俭...

温公家范强调维护什么的重要性
温公家范强调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重要性。传世名著百部之《温公家范》名著通览《家范》为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所撰,是封建社会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课本。《温公家范》中的家庭伦理思想,集儒家经典思想之大成,将家庭伦理摆在家庭教育非常突出的位置。司马光极力维护最为传统...

宋代最早编撰成书的家庭礼仪是司马光的什么和什么?
司马光的《书仪》与《家范》从南北朝到隋唐,知识界都比较重视家庭的礼仪规范,表现之一,就是私家仪注大量出现。这些仪注中,除书信格式之外,每每有家庭礼仪程式。《新唐书·穆宁传》提到穆宁"居家严,事寡姊甚恭,尝撰《家令》,训诸子,人一通。"但这一时期的仪注,内容都比较简略,大多属于...

伯叔父司马光文言文读后感
家范卷六 女\/孙\/伯叔父\/侄(一)作者:司马光 女子也应学诗书 【原文】《礼》: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司马光小传 -
产夜康赞: 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群儿戏于庭,一儿凳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的意思 -
产夜康赞: 意思是: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水缸上,失足落入缸中淹到水里,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却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击水缸.水缸破了,水流出来,小孩因此得救. 出自:《宋史》 原文:司马光七岁,凛...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破瓮救友 - 古文翻译 -
产夜康赞: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司马光传中退为家人讲中退的意思 -
产夜康赞: 司马光传中退为家人讲中退的意思是:回家. 出自:元末·阿鲁图《宋史》.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司马光字君实的全文及诗意及注释 -
产夜康赞: 1、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同知谏院....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课文,司马光自选什么? -
产夜康赞: 课文,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司马光砸缸全文 -
产夜康赞: 全文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足跌没水中句子意思? -
产夜康赞: 意思是:失足掉了进去水中,该句出自《宋史·司马光传》的一篇《破瓮救友》原文如下: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司马光救友的全文翻译 -
产夜康赞: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

阿拉尔市13196094777: ...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且曰“毋拜.”遂罢青苗钱,复常平采法.两宫虚已以听.——选自... -
产夜康赞:[答案] 本人启奏:说道青苗法这件事.然而(给农民的贷款利息)设二分利,不如设一分利,一分利不如无息贷给(农民),贷给农... (皇上)就罢黜青苗钱(法),恢复常平仓法.两宫都虚心的听他的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这是我自己翻得,不保证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