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学的五蕴皆空 解释: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作者&投稿:丙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原文注解大意
不生不灭
1、“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
不垢不净
1、“不垢不净”, 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 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 无离贪嗔, 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 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 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
2、 空是既不可谓净, 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 生出妄心便是垢; 圣人了达空性实相, 不受拘于五蕴, 不受诸法色相影响, 则是净。 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 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1、“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 含容万物, 蕴育万机。 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 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
2、从极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显, 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 凡夫似乎心量狭小, 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 六尘牵缠束缚, 不能修行观照, 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
3、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部分原文内容
1、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2、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3、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5、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
《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多,定也。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
经,径也。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扩展资料: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
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参考资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百度百科

五蕴皆空: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诸法",指世间一切法, 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 此处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空相", 指"真空实相"。 人的真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 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 才会有种种执著, 才会妄执外境为有, 才会视所见、所闻、所嗅、所触为真, 才会以五蕴为实有。 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 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不垢不净", 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 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 无离贪嗔, 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 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 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 然而他们的垢净只有其名, 究其本体言, 根本无所谓垢与净, 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 空是既不可谓净, 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 生出妄心便是垢; 圣人了达空性实相, 不受拘于五蕴, 不受诸法色相影响, 则是净。 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 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 含容万物, 蕴育万机。 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 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 从极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显, 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 凡夫似乎心量狭小, 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 六尘牵缠束缚, 不能修行观照, 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 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生灭垢净增减, 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 这也就是苦厄, 所以佛在此教诫, 只有了达心性本来是空, 一切善恶凡圣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其体性原本寂然, 没有任何分别想量的必要。回心经正文[注十二]是故, 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真空实相中的五蕴诸法, 都是因缘和合, 虚妄而生, 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 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圣人, 连因缘本身也视为空, 其中自然没有挂碍之色法, 没有受想行识诸蕴的心法。 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 才能无幽不洞, 无暗不除。 佛祖告诫说, 修般若慧的人要时时观照, 不可迷于色心二者。 从根本的究极的角度来看, 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 是相对, 是依赖, 它并非磐石不可动摇, 所以才说"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因为诸法都是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又因为真心本性里面没有一物可得,所以就没有增减,没有生灭了。

五蕴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照见五蕴皆空,“诸法空相,是说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空的,是无法可说的,”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几句就是指佛性的意思的。如果想知道的更多就要去看心经里的注解了。还要参照金刚经里所说的,希望你多看看这方面的经典就会大慨略知一二了。

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指的是自性、佛性、法性,他是一点灵知,何曾有增加与减少;也没有清净或者是污浊;既不是生出更没有灭去。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也是因缘法有因即现起,因灭法随灭!没有一个真实存在(不变的)。。

通俗点就是什么都不要,不想,不管


请问佛学者 六祖惠能说本来无一物 我想这是否属于 无所有处天 天人的境...
无所有处天只是四空天中的第三天,四空天虽然能灭掉五蕴之中的“色”,也就是所谓的物质,但还有精神的存在,也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所以还不能说是“本来无一物”。这里的“物”当然不仅指物质,也包括精神。本来无一物,是指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即五蕴皆空,这只有在灭掉五蕴时...

“一心佛缘观自在,五蕴皆空见如来”的出处?
“一心佛缘观自在,五蕴皆空见如来”语出龙得胜先生《佛心常在》诗。原诗为:“人生岁月常忧怀,抛却尘念春登台,一心佛缘观自在,五蕴皆空见如来”。此诗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幽思,以及抛却尘世俗念,崇尚高雅的人生追求。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的敬畏和禅悟,通过对色、受、想、行、识...

恕我直言,佛学为何还是文言文.没有现代简体普通话翻译版本吗?_百度...
还有就是因为古文本身比较浓缩,翻译佛经为白话文是很纠结的一件事情 举个例子,心经上说“五蕴皆空”,翻译过来,就是“五种蕴都是合乎空性的”但是看不懂的人还是看不懂,“蕴”是什么?“五蕴”是什么?“空”怎么解释?如果展开讲的话,“五蕴”要解释一章,“空”分十八种,每种写一章,那...

佛学问答
1、观世音菩萨,在甚深的禅定中,观照到:五蕴皆空,没有自性,于是,就超越了一切苦厄。2、佛知见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的话是说我们...

余秋雨《空岛》|五蕴皆空,空是至悟(好书力荐)
“在佛学中,五蕴,指人间种种蕴藉。世上很多强人,都觉得自己蕴涵强大,连通各方。王直是这样,和珅他们也是这样。结果呢?佛说,五蕴皆空,都空了。这个岛,就是见证。”岑乙说。“五蕴皆空,是不是有点悲哀?”小丝问。“不悲哀。空了,就有了这番美景,这般安静,就有了聊天的我们。所以,空...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四大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

佛学中的“四大皆空”是指哪四大?
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其中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在佛教中,把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于四大,即地水风火。平时说得四大皆空---这里的空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说你已经不执着于一切物质了,如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四大的变化,你一旦真正不执着四大了,你就了没有生死这些概念了。

佛学核心唯一讲的就是“空”,“空”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所有顿悟方法都是在领悟清净觉相是什么,而要想体验到清净觉相就必须真的有能力,即用禅定照到它。否则只能是理悟而不是证悟。如果能理悟清净觉相也就彻底解决了佛学上的一切理论,你会发现99%的佛学内容都是随机缘 而说的方便方法。然而理悟到清净觉相(空、本心)又何其难!大家仅从...

举例说明什么叫佛学之“空”?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

谁能透彻地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
佛教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较为我们常常提到。在跟朋友讨论这句话意思的时候,我讲了一个以前读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和尚走到了一条河边,他们...

永福县13012437287: 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凤视盐酸: 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永福县13012437287: 什么是五蕴皆空?
凤视盐酸: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其中之色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识是由种种妄念所生.故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 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永福县13012437287: 什么是五蕴皆空
凤视盐酸: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永福县13012437287: 五蕴皆空,指的是什么?
凤视盐酸: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

永福县13012437287: 有谁知道“五蕴皆空”的意思?
凤视盐酸: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外部物质世界和内部心理世界的各种心理活动.空:不是虚无,而是非绝对有非绝对无的状态.所谓绝对有,就是一直有,不因为外部条件为凭依而独立存在,佛教中称为常.绝对无,就是不存在,佛教称谓断.非常非断为空.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所以非常,因缘而起所以非断.五蕴皆空,就是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对内在各种心理活动的感知,都是自性空.外部世界的感受为空,是因为感受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没有外部世界就没有外部世界的感受,所以非常非断为空.内部世界的感受,指受想行识四蕴,前提是来自于色蕴的引发,以色蕴为凭依.所以也是非常非断为空

永福县13012437287: 五汶皆空是什么意思?佛语说.
凤视盐酸: 佛教术语中没有五汶皆空,只有五蕴皆空,出自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永福县13012437287: 什么叫做“五蕴皆空”
凤视盐酸: 何谓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合称'五蕴'、它们包括了所有无常的现像,即所有物质与心灵世界所有事物与观像. '色蕴'包括了我们之以眼见到的、以耳听到的、以鼻嗅到的、以舌尝到的及以身触到的事物....

永福县13012437287: 万法皆空是什么意思?
凤视盐酸: 佛教的空,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不真实. 万法皆空的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 这样,简单不? 阿弥陀佛!

永福县13012437287: 我空法空空空是什么意思?一真法界
凤视盐酸: 佛教讲万法皆空,因为诸法皆是众缘和合而生之生灭法. "既是众缘和合而生,必然可知蕴处界等生灭法皆是缘起 性空之法.空无自性,无有一法可以称为常,恒,不变...

永福县13012437287: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
凤视盐酸: 转摘的希望对你有用!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