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他的学问是一以贯之在那一章,对谁说的?

作者&投稿:亓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说他的学问是一以贯之在那一章,对谁说的?

论语第四篇第十五章
孔子对曾子(曾参)说的,“一以贯之”中的一指“忠恕”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宽爱仁厚,指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么什么是“一”

这个恐怕没人能说得清 就跟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不是言语能说的清的 曾子能懂 但他也讲不出 勉强说出个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贯:贯穿。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贯:贯穿。之:代词,代“道”。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我懂了!”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大概就是忠恕罢了。”

宰予昼寝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中的贯是什么意思

贯:贯穿。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贯:贯穿。之:代词,代“道”。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我懂了!”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大概就是忠恕罢了。”

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谁说的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什么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摘自《傅佩荣解答当代人心灵困惑:国学的天空》 我们读《论语》时,对于孔门弟子的话要有一个分辨,就是:学生的话代表他们个人的心得,而未必完全等于孔子的想法。 一以贯之第一度出现跟孔子的学生子贡有关。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非常聪明,口才了得,是言语科里的高材生。但聪明人说话爱犯一个毛病:比较。喜欢比一比谁好谁差。他观察自己的老师,认为孔子多学而识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为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子贡以为老师年纪大,书念得多,记忆力不错,然后出来教学生,好像一个有脚书橱。但孔子认为自己不仅如此,他说我虽然有很多学问,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来贯穿。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把他的学说连贯起来,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呢?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哲学家呢?可惜子贡没有接着请教老师,到底什么是您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事情就变成公案,不了了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曾子的说法恐怕有些问题。第一,曾参的年纪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比他更年轻的学生只有一位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就算他十五岁跟着父亲曾点去听孔子的课,最多只有十年左右亲炙孔子的机会。孔门的资深弟子甚多,跟着老师周游列国的都算在内,也不见得有谁可以了解孔子。第二,曾参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反应比较慢的,孔子说他参也鲁,鲁就是鲁钝,资质与慧根均非上乘。至于本性善良、事亲尽孝,则是他的特色。因此,如果弟子中有人可以了解孔子的道,大概还轮不到他。第三,何况,孔子曾经叹息:没有人了解我啊!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然而,为何孔子会选择曾参来表示心意呢?也许因为曾参年纪较轻、比较好学,可以乘机请教;也许因为曾参正好在孔子身边。结果孔子主动提起这个话题,曾参却回答:的确如此。孔子听了,马上离开教室,反应很激烈。也许他本来希望曾参回答:何谓也?老师,你以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没想到曾参居然说:是的。连这么年轻鲁钝的学生都懂得我的道,那我还说什么呢……后面悲剧就发生了。别的学生问曾参,老师说的道是什么?曾参回答,老师的人生观只是忠与恕罢了。最后三个字而已矣不太负责任了,孔子这么重视的一以贯之的道,居然被曾参说成忠与恕而已矣。这是初中生说话的口吻。 这是孔子教学失败的案例。忠恕,违道不远语出《中庸》,忠恕离开道不远,代表忠恕并不是道,只是离道不远而已。孔子的道绝不只是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朱熹《论语集注》),这只是人我关系,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孔子的道还包括知行--我所知道的跟我的行动一致,包括生死--如何生与如何死,包括天人--天命与人性,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仁。仁才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标准答案,所以他才会说出杀身成仁蹈仁而死这样的话。而曾参所说的忠恕只是他自己对于孔子人生观的理解,并不等于孔子的思想。我们读《论语》时,对于孔门弟子的话要有一个分辨,就是:学生的话代表他们个人的心得,而未必完全等于孔子的想法。而且孔子过世时,曾子才二十七岁,即使认真致力于学与行,仍不表示他在年轻时就能领悟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就是说,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坚持自己的“道”,“贯”就是说贯彻,“道”就是原则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道

以过去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为指导,立足当下,不带个人好恶地对现实条件进行探本纠源的探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运用现实的逻辑分析,最大化的运用现实条件,同时却不超过现实条件的限制,使旧有的智慧通过当下的行为得到鲜活的呈现,从而得到新的智慧.-------这就是孔子的"道".
时间不停止,君子从事的这种"道"的行为就不会停止。永远立足当下,以过去的智慧为指导,获得新的智慧,也只有这种道才配“一以贯之”。

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是指对学术的执著对吗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参,从古从众读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出。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是指对学术的执著吗

是说,我所信仰的道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这里的道可以指 道路 道德,还有孔子一直坚持的儒道。

孔子主张的因教施材,是针对谁说的?

“因材施教”一词最早出现在《二程遗书·卷十九》:因“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其实,是孔子的思想,他对弟子都是这样想的,不是对某一个人,有与冉有、子路、公华西等人的对话可见,特别是对冉有,孔子很有感触,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列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特别是《侍坐》,就是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类似我们现在的座谈会。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 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问学》 刘开 的全文翻译
《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

7.32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先做一下名词解释。文,也就是我们说的文章,书本上的知识、学问,诗书六艺。前面就有一章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就是这里的文;行,躬行。忠和信,你能做到忠信,就是君子。所以说这和那四个字也是相关的。莫,是疑问,莫非,怎么说。犹人就是犹可及人,和人比差不多。说的意思是,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对于文章...

《论语》
《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

求《论语》的原文、翻译及相关信息。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

孔子文言文阅读理解
实际上,中国人做学问很多时候是善于分析的,但是综合能力往往欠缺。 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对这句话作了一番解释,听起来更符合逻辑,只不过是否与本意相符就不得而知了。他说,这是因果相连的三间事:复习以使英名渊博,远方的朋友慕名前来,不料,朋友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合,我也不着急上火。 这样在高兴中成了...

师说读后感
而那些士大夫们,自己没有学问,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还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听起来好像老师的标准都是他们定的! 老师,可以是各个方面的传授者,却有人以向那些人学习为耻!

问与学文言文
2. 文言文< >的翻译 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师说》读后感
而那些士大夫们,自己没有学问,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还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听起来好像老师的标准都是他们定的! 老师,可以是各个方面的传授者,却有人以向那些人学习为耻! 《...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如何翻译?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分段赏析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临潭县18682393206: 孔子说他的学问是一以贯之在那一章,对谁说的? -
和军复方: 论语第四篇第十五章 孔子对曾子(曾参)说的,“一以贯之”中的一指“忠恕”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宽爱仁厚,指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临潭县18682393206: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
和军复方:[答案]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

临潭县18682393206: 论语中“宰予昼寝.......”那一段的解析,“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的解析,急急急!!! -
和军复方: 原文一: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出自于《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的大意为:宰予大白天睡觉...

临潭县18682393206: 吾道一以贯之的贯意思是什么 -
和军复方: 吾道一以贯之【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

临潭县18682393206: 孔子的故事可以用论语十二章哪一句概括 -
和军复方: 有概括孔子学说的一篇.没有概括孔子的故事的.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临潭县18682393206: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予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注释大概说的是孔子能记住知识的原因是因为他能用一个根本的东西贯串起来,请问,这个“东西... -
和军复方:[答案]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

临潭县18682393206: “吾道以一而贯之”这句话是谁说的?其内含是什么?
和军复方: 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内涵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临潭县18682393206: 君子不器出自何处,何意? -
和军复方: 孔子说:“君子不器.” (《为政篇》) 依据《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多是在“道”(德)与 “器”对举的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如朱子就在“德体器用”的基础上将之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临潭县18682393206: 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何处)) -
和军复方: 《 周易 ·乾》:“天 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 息.地势坤,君子以 厚 德载物 .”意指君子处 事,就应该像天那样高 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自 我力求进步,永不停 止.

临潭县18682393206: 急急急急 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
和军复方: 《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可做老师了.“可以为师矣”亦有两解:一为这样的人才可以之为师;二为自己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为人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