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学文言文

作者&投稿:元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 >的翻译

1.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2. 文言文< >的翻译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3.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里有一篇叫《问学》的文言文,求全文和译文~~

为学

选自《白鹤堂文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 约1699一约1779年,清代文学家.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问学》是余秋雨写的,不是文言文,所以我觉得你要找的应该是《为学》

4. 《学与问》的原文是怎么样的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哗鸡糕课蕹酒革旬宫莫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瘟神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语子曰学而不学则罔文言文翻译
否则学习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扩展资料: 孔子提倡读书不要一味读书而不思考,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一味空想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

文言文《师旷问学》的翻译是什么?
《师旷问学》翻译: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

中学文言文关于求学的
3. 谁知道高中的一篇古文,讲的是求学的困难 送东阳马生序 在百度查查这古文就行了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

去学则易不学则难的文言文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4. 文言文:为学1.,翻译下列句子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教学相长的文言文解释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

求《学记》文言文及其译文,求最全…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

诲学文言文为
2. 《诲学》这篇古文的翻译和启示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

进学之道文言文
不善于回答(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进学的方法。” 4. 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

教学相长的文言文翻译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下面是我整理的教学相长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礼记·学记》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

与为学相似的文言文
译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

金台区15967474961: 文言文<<问与学>>的翻译 -
边荀感苏: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金台区15967474961: 求《学与问》古文原文.速度啊~~ -
边荀感苏: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金台区15967474961: 问说《孟涂文集》文言文,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 -
边荀感苏:[答案] 1 C 2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 3 学习要与疑问结合.

金台区15967474961: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 -
边荀感苏:[答案] 答案:见详解 解析: (1)不学习就无法发现(提出)疑问,不求教就无法增长见识;(2)放弃求教,那怎么能解决疑问呢? 提示: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1)句时应落实“无以”“致”“广”这些词,(2)句应落实“舍”“奚...

金台区15967474961: 问 说(节选)(清)刘 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 -
边荀感苏:[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2)(... 把握规律,辨明陷阱.了解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题中干扰项的常见陷阱,把握命题,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规律,有利于快速准...

金台区15967474961: 问说文言文的中心论点 -
边荀感苏: 问说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

金台区15967474961: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按要求答(1)—(2)题.(13分)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
边荀感苏:[答案] 小题1:①(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请教),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判定是非).②认为自己对却认为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共同毛病.学习有不理解...

金台区15967474961: 古文《子路问学》 -
边荀感苏: 【原文】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子路曰:“南山有竹...

金台区15967474961: 翻译文言文《问说》 -
边荀感苏: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之:主谓间,不译)学习必然要好问,提问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的话,就不能拓广自己的学识.好学但是不勤于问问题,并非真的好学习的人.(他们)能明白些道理,有的就不达世故;能识大体,有的就不知道事情的细节.除了询问外,又怎么来解决(问题)呢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