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白话解释

作者&投稿:军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白话解释】

第一章

孔子评论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是天子祭祀才可以用的舞。古时候祭礼,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祭礼必须以祭祀者的地位来行礼。

解法一

孔子评论鲁大夫季平子说,季氏在他的家庙鲁桓公庙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来祭祀鲁桓公。这种僭越天子礼乐的事情,他都忍心做,其他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

解法二

孔子评论鲁大夫季平子说,季氏在他的家庙鲁桓公庙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来祭祀鲁桓公,这种事是非礼越分的,而鲁君以及当时在鲁君身边的大臣,看见季氏如此僭越礼制,都容忍得下去,不去过问,那还有什么人、什么事不能容忍。

【章旨】

此章论鲁卿季氏,僭用礼乐之事,必为鲁国祸乱之源。

 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白话解释】

仲孙、叔孙、季孙三孙是鲁国桓公的后代,是掌实权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雍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周天子祭祀太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

鲁君号令不行,而朝中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礼成时,歌唱诗经中的雍诗来撤祭品,这是天子祭太庙才能用的诗歌。孔子引用雍诗篇中的两句诗文来讥评三家的非礼僭越,雍诗中说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即在祭祀的时候,天子是主祭,夏商二王的后裔以及各国诸侯是陪祭,天子在主祭时神情温和而又肃静,祭祀结束后,庄敬如初,所以礼成时歌颂雍诗撤馔。这两句诗,如今竟然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三家的庙堂哪里有各国诸侯来陪祭,三家也不是天子,唱雍诗的意义是采取哪一点呢?三家哪里有资格用雍诗来撤馔。

【章旨】

此章讥三家之僭也,目无国君,僭越天子,大胆而又放肆,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纲纪废弛,是春秋成为乱世的原因所在。

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没有仁慈修养的话,则无谦让、敬人、和谐等美德,这样的人,就算行礼奏乐,也没有实质意义。所以,人如果没有仁心,礼奈何不了他,人如果没有仁心,乐奈何不了,即不仁之人不能够行礼奏乐。

【章旨】

此章亦是为季氏而发,彼僭用王者礼乐,没把国君看在眼里,内心私欲滔滔而不仁,礼乐奈何不了他。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白话解释】

林放,字子丘,鲁国人,为比干七十二世孙,传为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

鲁人林放请问孔子礼的根本,孔子赞叹他问得太好了,并略举礼与丧,来解答根本之问。礼,以吉礼中的祭祀为例,祭祀以诚心为本,与其奢华,宁愿节俭,奢则失其诚,从俭则无此失,可得其本。丧,与其和顺有条理,却不合情理,则宁愿哀戚,哀戚可得其本。

【章旨】

孔子说明礼之根本在质而不在文,在简而不在奢。

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白话解释】

夷狄,指古代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合称,皆是没有受教化的外族。诸夏,指中国,泛指中原一带文化较高的各国。

孔子说:夷狄是外国,虽然没有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春秋时候的诸国这样目无君主。中国自古有礼乐伦常之道,但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不听命于周天子,导致大夫专权,无父无君,弑父弑君者有之,虽有礼乐而无所用,孔子遂有感而发。

【章旨】

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且是夫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

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白话解释】

旅是古时候祭祀的名称,非平常的祭祀,是有重大的事情,才会举行,以祭天的玉器陈列于几上,祈祷而埋之。天子祭天下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是天子祭祀,但是那一岳如果在那个国家之内,国君也可以祭。泰山在鲁国、齐国,则鲁国、齐国的国君可祭。

鲁国大夫季孙氏要去祭泰山,然天下名山大川只有天子才能祭,以及鲁君、齐君在其境内可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当时冉求在季氏家作家臣,孔子便问冉有说,你是他的家臣,你能不能劝谏他,挽救这样的情势?冉有回答不能,孔子遂感叹的说,难道泰山之神会不如林放吗?普通人如林放,尚且知道问礼的根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才会接受,否则不能受。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难道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吗?

【章旨】

此章讥叹季氏祭泰山非礼,然不说季氏而说泰山,言语温和,然闻之令人足诫。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处于世间,与人无争,如果一定要问君子有什么争的事情的话,那就是射箭。射礼行于堂上,上台之前,要先相互作揖请让,比赛结束后,也要作揖请让。在射击比赛之后,有了胜负,赢的人手里提著酒壶,斟上两杯酒,请输的人先喝,赢的人陪同,表示慰问承让。君子之争只在射箭时,各显其艺能,求中其正鹄,是谓之争,虽争却是雍容揖让,不同于小人,故曰其争也君子。

【章旨】

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

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白话解释】

子夏读诗经的三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是形容女子微笑时,灵巧的笑容,双颊留窝,多么优美啊!醉人的眼波一转动,黑白分明,十分灵活,多么明媚啊!有这样好的面颊与美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子夏读这三句诗,读到「素以为绚兮」便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以绘画的比喻来答复子夏,绘画前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如后世画家所用的画纸,称为素地。铺好才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所以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素比喻美女的两颊与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就好像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孔子以绘画之事喻诗,子夏由诗而领悟礼,故说:礼居于忠信之后,即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的人学礼无用。孔子于是称许子夏能发明孔子之意,能悟言外之意,可与跟他谈论诗了。

【章旨】

子夏请问诗义,而能从孔子的比喻中,领悟到「礼」发生的程序。

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白话解释】

杞国,是夏朝后代的国家。宋国,是殷代的后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够说得出来,但须取得证明。然而,夏朝后代的杞国,不足以为证。殷朝的礼,我自认能说,然而,为殷商后代的宋国,不足以为证。杞宋不足以为证的原因是,夏殷二代早已灭亡,能知夏代文化的贤人,应在杞国。能知殷代文化的贤人,应在宋国。但杞宋两国已经难觅这样的贤人了,所以说文献不足。文献若足,亦即如有那样的贤人,则我能将所说的夏殷之礼与他们对证。

【章旨】

此章是孔子慨叹夏、殷两朝礼制失传。因文献不足,而无所取证,虽然孔子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必为征信,足见孔子言必有证。

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白话解释】

禘礼,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别允许鲁国以天子礼乐祭祀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有禘礼。

灌礼,即在太庙里举行禘祭的时候,会有一个活的人穿上祖先的衣服,代表祖宗坐在那里,「灌」就是把用郁金香的草过滤过的酒献给扮演祖宗的人,然后再以酒灌在地上,请祖宗神灵降临到祭祀的场合来,这就是灌礼。

解法一

孔子说:禘祭之礼,要先把祖宗的神灵请来,然后正式祭祀,祭祀时要列尊卑,左边是昭,右边是穆,按顺序排列。按礼制来讲,鲁君的祭祀顺序应该是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但后来礼制错乱了,这是逆祀,所以,行灌礼之后,我就不想再观看了。

解法二

孔子说:鲁国举行禘礼时,灌礼之后,鲁国君臣举行祭祀的心理不集中,精神倦怠,所以我不想看下去了。

解法三

孔子说:鲁国的国君可以用禘礼祭祀周公庙,这是周天子特赐之礼,但后来,鲁君不但祭周公庙用禘礼,连祭桓公庙也用禘礼,后来,甚至僭用禘礼于历代的君主庙,不合礼制,我不愿意观看。

【章旨】

此章言鲁禘祭非礼之事。

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白话解释】

有人问孔子,禘祭之礼,这个礼怎么说明。孔子答说不知道,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此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说,谁即对于天下复杂的事,显示如这般。说到「示诸斯」时,孔子就用另一手,指他所伸的手掌,亦即显示天下事如手掌纹,对于天下事了如指掌。

【章旨】

此章言臣为国讳恶,亦是礼也。

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白话解释】

无论祭鬼祭神,祭祀都要如鬼神在你面前一般。祭鬼,一心想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神,一心所想像所祭的神就在眼前。这样的竭诚祭祀,就能感得鬼神来享。孔子说:我如果因事或因病不能亲自参与祭祀,而找人代理,就没办法亲自竭诚想像,不能感应,所以使人代祀的祭祀如同未祭祀。

【章旨】

此章言孔子重祭礼在亲祭,观想如在目前,诚敬之心提起,始有感应。

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白话解释】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颇受卫灵公尊敬。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壮自己声势,召见孔子。孔子见之。王孙贾误会孔子来卫求官,故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什么意思呢?王孙贾以奥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意思是告诉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孙贾。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非分而求,所造的恶得罪上天,必受天谴,则无处祈祷免祸。

【章旨】

此章言夫子以礼进退,不求媚于人也。

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白话解释】

孔子说:周公制定礼时,是考察夏商二代之礼,加以增加、删除,而制为文章完备的周礼,亦即本质与条文两者兼备,而相平衡。不会超过,也不会不及,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所以办政治,要从周礼,依之而行。

【章旨】

此章言周礼的礼文考察夏商两代而制定,极其完备。

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白话解释】

孔子入周公庙观演礼时,见到庙里的事物,如礼器、祭品、祭礼、乐器、乐舞、音乐演奏等的内涵,皆问之。有人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孔纥曾经当过邹邑大夫,故邹人之子指孔子)知道礼呢,他入太庙,每事都要问人,知礼者不当复问。孔子听闻此言论,便说,此问即是礼,因鲁国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常见。故夫子每事问,表示谨慎。且孔子参观演礼,既是观礼,则有学习或传习之意,每事皆可以问,这就是礼。

【章旨】

此章言夫子慎礼,并兼论鲁之僭礼。

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举行射礼时,是一种学习的礼仪,所以射中目标就行,不需要把皮革穿透,甚至偏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都不同,古时候举行学习礼仪的射箭比赛就是这种精神。

【章旨】

孔子说明古代的礼射,尚德不尚力,不似今人尚力不尚德,今人一定要把皮革射穿,孔子不以为然,因其不合于古时候的比赛精神,故从古。

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白话解释】

古代天子在季冬时,以来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书,称为朔政,亦称月令书,颁告诸侯。诸侯受之以后,藏于太庙,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也就是每月初一,供一只饩羊,也就是杀而未煮熟的腥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上朝奉行。此外,天子自己也在每月朔日举行朔礼。春秋记载,鲁文公六年,闺月不告朔,十六年后,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视朔。文公以后,鲁君告朔之礼,逐渐由旷达而废弛。后来鲁君虽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

子贡认为,告朔之礼既不举行,何必仍供一羊,子贡不忍见其死,所以想要去除告朔之饩羊。孔子呼子贡的名说,赐,你爱的是一只羊,我爱的则是告朔之礼。孔子认为,继续每月供奉饩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时令。后世之人尚可见此饩羊而知有告朔之礼,得以考据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以孔子说我爱的是告朔之礼。

【章旨】

此章言孔子不欲废告朔之礼也,保存此礼能防权臣以下犯上。

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白话解释】

鲁国当时君弱臣强,三桓简傲无礼,更僭用天子礼乐。故孔子说:当时的人习非成是,反以为事君尽礼是谄媚的行为。虽然他人不合礼,但我仍然依礼事君。

【章旨】

此章疾时臣事君,多无礼也。

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白话解释】

鲁定公,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是鲁昭公的庶弟,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十五年。

鲁定公问孔子:国君应该要怎么领导臣子,使用臣子?臣子应该要怎么事奉国君?孔子对鲁定公说:国君要以礼来对待臣子,凡事当依国家所定的规矩而行。臣子应以忠诚对待国君,要尽其应尽的职责。也就是君臣相遇,各尽其道。

【章旨】

时臣失礼,定公患之。孔子告之君臣当各尽其道。

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白话解释】

关雎是诗经周南的第一篇诗,内容是说文王思得淑女,以为后妃。诗的一开头,就是「关关雎鸠。」诗人以雎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后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得之后,钟鼓乐之。求之未得,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之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已,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谨慎。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说到乐处,而不至于过分,说到哀处,而不至于伤。

【章旨】

此章孔子赞关雎之篇,哀乐不失其正也

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白话解释】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弟子,善于言语。

社:古时祭土神,要立一木,以为神的凭依,此木称为社主。

在鲁哀公四年六月社发生火灾,哀公表面上想要再立社主,以社主的事情问宰我,实际上想要诛除三家权臣,而不敢明说。宰我即知其意,也用隐语答复哀公。宰我说:做社主所用的木料,夏代用松,殷代用柏,周代用粟。宰我又说,用粟的意思,在使人民恐惧战栗,即答三家可诛。孔子听悉哀公与宰我此一问答,便说,哀公失政,三家专权的局势,形成已久,再说无用,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成事不说)。再者,事情已经发展到某种地步,事虽未成,但已无法挽回,也就不要再劝了。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遂事不谏)。宰我对哀公书说的话,虽不适当,或恐祸及鲁君及孔门,然而已经说出,我也不追咎宰我了(既往不咎)。

【章旨】

此章明三代各以所宜木为其社主,宰我不知时宜而妄对,孔子虽言既往不咎,实则隐藏责其失言。

23.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白话解释】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鲁大夫施伯向鲁庄公说,管仲,是天下的贤人,非常大器。盖当时有以为管仲是大器者,所以夫子辩之。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有人听闻,误以为俭。孔子说:管仲从朝廷出有三处府第可归,且皆有钟鼎、帷帐等设备及国君赏赐的许多宝物。且三处皆设有管事的家臣,各有专职,不互相兼职,违背了大夫虽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当使一官兼采余事的礼制,此皆奢豪不节俭。三归是国君所赐,依礼,长者所赐,不得不受,有人又以为管仲知礼,孔子遂举事例辨其不知礼。国君为别于内外,树屏风于大门外,而今管仲亦如人君树屏风以闭塞大门,由此可见管仲之骄僭不逊,也是器小易盈之证。另外,两国国君之间举行宴会,会在两个柱子之间设台子,主人酌酒敬宾,宾在筵前受爵杯,饮毕,各将其酒杯反过来放在台子上面,称为反坫。此反爵坫土台仅是人君可以享有,管仲只是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坫,僭滥如此,是不知礼。管仲如果知礼,则谁会不知礼。

虽然,孔子亦曾赞管仲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谓其器小哉。乃责其奢侈越礼,骄矜失礼为器小。

【章旨】

此章辩管仲器小,奢华僭礼。

24.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白话解释】

孔子告诉鲁国的大乐师说,音乐的道理大概是可以知道的。刚开始演奏,就如同鸟初飞,必先合其翼,亦即开始演奏时,必然钟鼓先鸣,律吕相应,音响兴奋热烈,如同天地之气聚合一般。钟声既作,五声八音齐奏,彼此和谐,乐声自此放开,就如同大自然风雨和顺一般。音乐发展开后,宫商角徵羽和谐如一,但是各乐器的音节分明,清清楚楚,不相混淆,钟鼓笙瑟等不会互相侵夺。音乐演奏到最后有尾声,余音袅袅,相续不绝。一套乐声,就要在如此的过程中完成。

【章旨】

孔子自卫反鲁,此时鲁国礼崩乐坏,正音不存,孔子见鲁之乐官长论乐,使知正音之法。

25.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白话解释】

仪封人:一说是孔子周游列国至卫国时,在卫国西北边与晋接壤的仪地,在此守边疆的官吏。或说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人,故未记载其姓名。

仪封人来求见孔子,怕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故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我仪地,我没有不与他相见的。随从孔子的弟子,听封人如此求见后,便引封人见了孔子。封人见过孔子,辞出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必忧愁夫子丧失鲁国大司寇的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极衰必盛,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

【章旨】

本章记载当时人士对孔子之批评。预言孔子将替天宣道,垂教万世。

26.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评论,舜帝的音乐尽美,而又尽善。武王的音乐也是尽美,但未到完善之境而已。作乐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舜的天下,受禅于尧,又能亲致天下于太平,所以其乐章气象恢弘,雍容和穆,不但声调、舞容极其优美,就是乐章的神诣也极其完善,所以是尽美尽善。而武王有天下,是由于伐纣而得,其乐演奏起来,音曲及舞容极其优美,然乐曲中犹有杀伐之声,因此,他的音乐不如舜的音乐那样调和,所以是未尽善。

然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赞,此处是指武王之乐,非指武王之德。

【章旨】

此章论韶、武之乐也。

27.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白话解释】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应有宽宏的度量,不宽厚则伤厚道而民不亲,则不得众。行礼应该以恭敬为主,若没有恭敬心,则依礼而行的威仪与进退之节都不足观,人民不会尊敬,则失去礼的意义。到丧家去祭吊,应该要有哀伤之情,若没有哀色,则无情。居上位者有此三失,这个人就不足观了。

【章旨】

孔子论凡事应当务本。居上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


八佾第三白话解释
奚取于三家之堂。 【白话解释】 仲孙、叔孙、季孙三孙是鲁国桓公的后代,是掌实权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雍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周天子祭祀太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 鲁君号令不行,而朝中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礼成时,歌唱诗经中的雍诗来撤祭品,这是天子祭太庙才能用的诗歌。孔子...

八佾是什么?
“佾”是古人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这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熳字的意思和含义,佾字意思和含义
1.熳的意思是:色彩艳丽。2.读音:màn 。3. 引证解释: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你看那百花烂熳,春景融和。4.白话:你看那无数的鲜花色彩艳丽、光彩焕发,和春天的景色融合到一起。5. 组词:灿熳、澜熳、烂熳、天真烂熳、烂熳天真。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十七的译文
从三月到八月, 连连击败敌军, 又攻克润州。金陵城被围, 到此时一共有三个时辰, 居民砍柴的路被断绝, 南唐军屡次被打败, 李煜非常危险, 派遣其大臣徐铉送表到朝廷, 乞求缓师停战, 太祖不予同意。在此之前, 大军排列成三寨, 潘美镇守偏北方, 把战争形势绘成图送给太祖。太祖指着北寨对使者说“: 吴人必定夜晚...

天子之礼的八佾舞是什么?
释奠佾舞简称佾舞,又称丁祭佾舞、祭孔佾舞,依不同编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祭孔大典的祭礼中所表演的舞蹈。西元485年(中国古代南朝齐武帝永明3年),对於释奠已有这样的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

与一读音相同的字
二、基本字义 一yī 1、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纯;专:专一。一心一意。3、全;满:一生。一地水。4、相同:一样。颜色不一。5、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6、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7、乃;竞:一至于此。8、部分联成整体...

是可忍,熟不可忍 什么意思?
字义:是:指示代词,这。孰:什么。成语故事: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如...

康熙字典8画的字有哪些
读音bai\/mò,本意指百人之长,古代军队中统率百人的长官,读作mò时也指田间东西方 向的小路。该文字在《说文》和《汉书·食货志上》等文献均有记载。二.坼 坼是一个汉字,读音是chè,同义字是皲、皴,意思是指裂开;分裂;撕裂。三.侈 侈(chǐ),浪费,夸大,邪行,放肆,大的意思。侈慢...

形容节哀的成语?
shēng zhě rú sī ]释义:活着的依然要这样的活下去。出处:唐?韩愈 《顺宗实录五》:“古先哲王明於至道,莫不 知 知其终以存义,生者如斯。”白话译文:都不知道古时的大儒学道至真,就连他死后,其所学的道义已然存于世间,活着的依然要这样的活下去。语法:动宾式 道 ;作谓语、宾语。

康熙字典中八画属土的字有哪些?
3、把[bǎ]用手握住:~舵。两手~着冲锋枪。把持;把揽:要信任群众,不要把一切工作都~着不放手。看守;把守:~大门。~住关口。紧靠:~墙角儿站着。~着胡同口儿有个小饭馆。约束住使不裂开:用铁叶子~住裂缝。姓。4、杯[bēi]杯子:茶~。~盘狼藉。举~痛饮。杯状的锦标:银~...

尚义县17237426677: 八佾第三是什么意思 -
弘霞苯西:[答案] 八佾 :bā yì 1.亦作"八溢".亦作"八羽".2.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八佾”为八列之舞,是宫廷舞中用人最多,等级最高的舞蹈形式,只能为周天子所用.古代礼教社会,等级森严,等级不到而...

尚义县17237426677: 论语八佾第三的一句翻译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 -
弘霞苯西:[答案] 孔子的学生子夏请问老师:「诗经中说:『有位女子笑起来多麽地巧妙,眼睛动起来,多麽地灵活传神,这是美好的质地,... 再加上文采的修饰呀!』这三句诗有何含义?」孔子回答说:「就像绘画时,先有了粉白的画布,之后再彩绘各种颜色.」...

尚义县17237426677: 论语八佾第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理解(越多越好)还要有感受 -
弘霞苯西:[答案]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说注】 定公: 鲁国国君. 忠:言行由衷,真心无欺. 【说译】 鲁定公问:“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王,依什么原则?”孔子回答说:“君王差使臣下要依...

尚义县17237426677: 八佾第三是什么意思 -
弘霞苯西: 八佾 : bā yì 1.亦作"八溢".亦作"八羽". 2.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八佾”为八列之舞,是宫廷舞中用人最多,等级最高的舞蹈...

尚义县17237426677: 论语八佾第三的一句翻译 -
弘霞苯西: 孔子的学生子夏请问老师:「诗经中说:『有位女子笑起来多麽地巧妙,眼睛动起来,多麽地灵活传神,这是美好的质地,再加上文采的修饰呀!』这三句诗有何含义?」孔子回答说:「就像绘画时,先有了粉白的画布,之后再彩绘各种颜色.」子夏听了以后,有所领悟的说:「先有忠信为本质,之后礼节的学习才能落实吗?」孔子肯定的说:「商啊!真能发明我的意思,从现在起,可以和你谈论诗了!」

尚义县17237426677: 八佾舞于庭是啥意思论语八佾第三第一句. -
弘霞苯西:[答案]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

尚义县17237426677: 为什么《论语》里说八佾第三 -
弘霞苯西: 八佾:佾音yì,八人一列为一佾,八佾即八列.按礼制,天子祭祀时,乐舞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自天子至士,降杀以两”.季氏为大夫,只能用四佾,用八佾是违礼的行为,所以孔子讥之.

尚义县17237426677: 请翻译论语八佾第三要写出每句的原文还有每句的解释最后是每句的译文 -
弘霞苯西: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解: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什么意义?有何用处?人如果没有仁心,制作音乐有什么意义?要怎么运用?」 ※ 礼、乐不分家. 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

尚义县17237426677: 论语八佾第三篇的内容. -
弘霞苯西: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3.3【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尚义县17237426677: 论语八佾第三成语? -
弘霞苯西: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不咎既往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成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