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作者&投稿:晁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这个问题很好,是个很值得探讨的佛学话题。末学认为,不同的宗派在对待这些名相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里主要举法相唯识宗和禅宗来做比较。这两宗代表了印度严谨的佛学系统,和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化为玄学色彩的佛学。首先,在法相唯识宗和印度经典佛学中,“自性”是一个常用的术语,它并不特指心灵(能)或物质(所)的任何方面,而是指一种平常人(凡夫)的认知概念--“存在”。这里必须要强调这里是指“凡夫”的认知--即世间人常识性的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法相宗的佛学理论建立前提,是要运用世间人所能够承认和接受的通行逻辑来阐述和揭示佛法那种超越世俗经验的原理--当然,这需要很高的智慧;不难理解,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借助世间语言概念--如果不使用世间常识经验的逻辑,佛法言论是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佛学在社会上也是无法传播的。正因为如此,虽然圣者可以了达诸法空性,但为了说理,必须姑且、暂且承认一些世间认为的“有”或者说“存在”--比如说物质的存在、心意识的存在、时间空间的存在等等,这些姑且承认的“存在”,在法相唯识宗来说,佛学名词就叫做“自性”,但为了进一步引导凡夫的智慧超越密执,又故意把自性分为三种--三自性:1、遍计所执自性:指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概念,这是意识的产物--是意识对物质现象的反映,并不是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假有”--如龟毛、兔角般有名无实。2、依他起自性:指六识认知的物质现象,即上述遍计所执自性产生的基础。这种物质现象所谓的“有”,是幻有,是无明惑业所感。3、圆成实自性:这是指超越了上述两种自性的迷执的修行后得智所认知的心灵和物质的实际状况,是超越了上述“假有”和“幻有”后的真实,这种真实不能用世间人所说的“有”或“无”来概括,因为世间人的有和无都是遍计所执相状范畴。关于“自心”,在法相唯识学中,被概括为心、意、识三大范畴:1、识:指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和分别意识。前五识大致相当于今人所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分别意识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上的一部分功能,主要是随五识同时作用的、分别五尘境映射概念的功能;以及不和五识同时作用的独头意识。2、意:音译作“末那”,也称“第七识”,也称“意根”。这是指上述意识发生的基础,所以叫意根,它是业力轮回的关键,是生命原始的自我执着,是生命以自我为中心的运作代谢基本动力。在现代心理学上,可能有一部分功能属于此范畴。3、心:也称藏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即前面七识功能发生的基础。是生死轮回,生命代谢的发生基础。在现代心理学上,基本无涉及此层面,大约只有荣格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部分地反映了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功能。以上是法相唯识宗对于自心、自性概念的粗略描述。在中国化的宗派--天台宗和禅宗中(犹指六祖以下的顿教禅,而非早期的楞伽禅),自心和自性的概念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如《六祖坛经》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禅宗中,自性的概念,不再是法相唯识学中的那种表示世间共许的“存在”,而是指“心性”--大体相当于唯识学中阿赖耶识层面,或者相当于阿赖耶识这一机能去除业惑染污后的清净本质,即法相宗所谓“净识”。之所以说大体相当,这是因为禅宗并不使用八识这套概念和理论,佛教各宗理论体系不同,不能简单套用,这就好像不能简单地用西医来诠释中医一样,但效果上大家都可以治病--对于佛教学者来说,世间任何理论(包括佛学)都不究竟,都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手段,不但要懂得运用、善于运用,还要懂得方便--即何时、何地、对何人运用--运用的同时而不忘记其不究竟之处而随时准备超越。在禅宗中,“自心”这一概念大体相当于法相唯识宗所说的心、意、识的复合,犹指前七识。比如,在《六祖坛经》中,惠能禅师在天台宗的四弘誓愿文的四句前面,分别加上了自心和自性两个名词: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你看,前两句是“自心”,这是因为众生、烦恼都是无明业惑轮回范畴,主要体现在前七识的作用--是修行要对治和转变的。而后两句法和道是“自性”,这是因为佛法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涅槃法,是脱离惑、业、苦的,体现的是本体性的功用,所以是第八识层面,而且是脱离染污的净识,如天空本空明,云来不增。云去不减。

心性:众生性,具有贪嗔痴慢疑,喜怒哀乐悲恐惊

自性:原生纯净无染的本质,本无三毒二邪

佛性:功德圆满、万德庄严,一切俱足,成就者

自性,众生都圆满具足的佛性,与佛一样的性体,叫做自性。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众生都具足如来的智慧,就是这个自性。自性在不同的经典,有着不同的意思,具体看整句话的意思。比如“法无自性”,这个自性表示的是自我,独立存在的意思。“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就因该解释为:法界本自具有的法性。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佛,都有光明的法身,有一个心中的太阳。
在禅宗中,“自心”这一概念大体相当于法相唯识宗所说的心、意、识的复合,犹指前七识。比如,在《六祖坛经》中,惠能禅师在天台宗的四弘誓愿文的四句前面,分别加上了自心和自性两个名词: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前两句是“自心”,这是因为众生、烦恼都是无明业惑轮回范畴,主要体现在前七识的作用--是修行要对治和转变的。而后两句法和道是“自性”,这是因为佛法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涅槃法,是脱离惑、业、苦的,体现的是本体性的功用,所以是第八识层面,而且是脱离染污的净识,如天空本空明,云来不增。云去不减。心随万境转,随流认得性,心是外物的反映,我们所感色声香味,我们的觉知都是心的作用,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非实体。而性是去除了贪嗔痴和妄想分别的心所显现的清净圆融的本心,人在经历了迷途万劫才可能认识到它,叫它真性也好,叫它自性也好,这样的自性人人都有,只是因尘世尘嚣覆盖而见不到,实际上去除了污染的心就是自性,这样的自性就是佛果,是没有尘埃的,心和性本为一物,既然心非实体,性也就无法形容,暂且叫“通体透亮光明”,无量光,无量寿。心为性之用,性为心之体。心与性,不可强分为二,亦不可死执为一。

这个问题很好,是个很值得探讨的佛学话题。 末学认为,不同的宗派在对待这些名相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里主要举法相唯识宗和禅宗来做比较。这两宗代表了印度严谨的佛学系统,和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化为玄学色彩的佛学。 首先,在法相唯识宗和印度经典佛学中,“自性”是一个常用的术语,它并不特指心灵(能)或物质(所)的任何方面,而是指一种平常人(凡夫)的认知概念--“存在”。这里必须要强调这里是指“凡夫”的认知--即世间人常识性的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法相宗的佛学理论建立前提,是要运用世间人所能够承认和接受的通行逻辑来阐述和揭示佛法那种超越世俗经验的原理--当然,这需要很高的智慧;不难理解,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借助世间语言概念--如果不使用世间常识经验的逻辑,佛法言论是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佛学在社会上也是无法传播的。正因为如此,虽然圣者可以了达诸法空性,但为了说理,必须姑且、暂且承认一些世间认为的“有”或者说“存在”--比如说物质的存在、心意识的存在、时间空间的存在等等,这些姑且承认的“存在”,在法相唯识宗来说,佛学名词就叫做“自性”,但为了进一步引导凡夫的智慧超越密执,又故意把自性分为三种--三自性: 1、遍计所执自性:指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概念,这是意识的产物--是意识对物质现象的反映,并不是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假有”--如龟毛、兔角般有名无实。 2、依他起自性:指六识认知的物质现象,即上述遍计所执自性产生的基础。这种物质现象所谓的“有”,是幻有,是无明惑业所感。 3、圆成实自性:这是指超越了上述两种自性的迷执的修行后得智所认知的心灵和物质的实际状况,是超越了上述“假有”和“幻有”后的真实,这种真实不能用世间人所说的“有”或“无”来概括,因为世间人的有和无都是遍计所执相状范畴。 关于“自心”,在法相唯识学中,被概括为心、意、识三大范畴: 1、识:指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和分别意识。前五识大致相当于今人所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分别意识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上的一部分功能,主要是随五识同时作用的、分别五尘境映射概念的功能;以及不和五识同时作用的独头意识。 2、意:音译作“末那”,也称“第七识”,也称“意根”。这是指上述意识发生的基础,所以叫意根,它是业力轮回的关键,是生命原始的自我执着,是生命以自我为中心的运作代谢基本动力。在现代心理学上,可能有一部分功能属于此范畴。 3、心:也称藏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即前面七识功能发生的基础。是生死轮回,生命代谢的发生基础。在现代心理学上,基本无涉及此层面,大约只有荣格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部分地反映了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功能。 以上是法相唯识宗对于自心、自性概念的粗略描述。在中国化的宗派--天台宗和禅宗中(犹指六祖以下的顿教禅,而非早期的楞伽禅),自心和自性的概念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如《六祖坛经》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禅宗中,自性的概念,不再是法相唯识学中的那种表示世间共许的“存在”,而是指“心性”--大体相当于唯识学中阿赖耶识层面,或者相当于阿赖耶识这一机能去除业惑染污后的清净本质,即法相宗所谓“净识”。之所以说大体相当,这是因为禅宗并不使用八识这套概念和理论,佛教各宗理论体系不同,不能简单套用,这就好像不能简单地用西医来诠释中医一样,但效果上大家都可以治病--对于佛教学者来说,世间任何理论(包括佛学)都不究竟,都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手段,不但要懂得运用、善于运用,还要懂得方便--即何时、何地、对何人运用--运用的同时而不忘记其不究竟之处而随时准备超越。 在禅宗中,“自心”这一概念大体相当于法相唯识宗所说的心、意、识的复合,犹指前七识。比如,在《六祖坛经》中,惠能禅师在天台宗的四弘誓愿文的四句前面,分别加上了自心和自性两个名词: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你看,前两句是“自心”,这是因为众生、烦恼都是无明业惑轮回范畴,主要体现在前七识的作用--是修行要对治和转变的。而后两句法和道是“自性”,这是因为佛法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涅槃法,是脱离惑、业、苦的,体现的是本体性的功用,所以是第八识层面,而且是脱离染污的净识,如天空本空明,云来不增。云去不减。


佛教名词求解释?
即凡夫肉身五藏中之心藏,乃意根所依之处,由八瓣肉叶所组成。据瑜伽师地论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是肉心;若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于密教,大日经疏上说,由此肉团心观八叶莲华,以成毘卢遮那佛身,故将肉心解为众生之自性真实心。2.缘虑心——梵语质多(Citta),为八识...

六祖慧能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心经又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在佛教中...
阿弥陀佛!师兄,六祖大师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里所说的自性,应是指佛心本性之体,而智慧当指无量随缘妙用。一切随缘妙用,若不离清净佛心自性,即是无上福田,是当下即是,体用无二之境。心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这一句应该是指的如如不动之佛心自性之体。而...

是心便是佛,自性即弥陀 什么意思
成佛的可能性,又叫自心,自性,本心,本性,正法眼藏。智慧是种能够体悟万物皆空的,但不是消极悲观的虚无,而是没有执着,没有牵挂,坦荡磊落,广大自在的心境。比如一个小和尚叫道信,他向师傅请教,请师傅教他解脱法门。师傅说,谁绑了你?你干嘛要求解脱。小和尚说,没人绑我呀。“既然没有人...

佛经中自性是什么意思
因为自性具有忍性(顺从外界机缘),才使得自性之用不伤害其它事物,表现为妙用,即善良。 4.自性之体性用三位一如:自性的体性用是三位一如(三位一体),不分不离的,在体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性产生什么样的用。例如:风吹海面起浪,海面如自性之体,浪如自性之用,海起浪时的状态称忍,...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还是共有一个自性?
此心就是“含生”本具,“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的“同一真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唯识家所说的自性,“自”是简别它为义;“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为“自性”。以此看来“自性”是“别它”的。在禅家语录里,或曰本来面目、或曰...

请问佛教说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但成佛本身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成佛之後,便依自己修行成佛的经验与方法,教导其他众生,令普皆悟得自心自性,彻见本具佛性,因而成佛──如是佛佛相承,展转相授,自度度他,度无量众,生生世世觉悟度脱无量众生,令皆得无量智慧与安乐,尽未来际,永不舍此悲心与辛勤,永无止息,而令佛之智光恒久照亮无量世界──这就...

讲一个你亲身接触过的佛教善知识,并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你欣赏他的几条特 ...
阁下想说的是有证量的佛教修行者吧。“善知识”这个称呼见于《六祖坛经》,六祖慧能称在座听法的所有人为“善知识”。意思就是说,善于分辨和体察事物的功能,即自心,其主体即自性。六祖与众人说话,直指每个人的自心自性,所以不说张三李四施主阁下,而说“善知识”。世人以为“有我”,其实所谓“...

明心见性要旨
“本觉常成,衣珠不失。若非圆顿之教,何以直了自心?!”究竟一相,神珠本有,“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何用修证,悟则菩提。“己灵独耀,不肯承当。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只要了悟,自性具足,能生万法,本性清净,如如不动,但用此心,直了...

慧能问祖: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
念佛、拜佛、打坐才叫修行。他做任何事情都能滋养、增长他的智慧,而不一定要像大多数人一样出苦力,做苦工。所以学佛者,除了走净土路线方便法门的,都是以明心见性,即开悟为首要任务。开悟的手段就有很多了,可以禅修,可以读经,可以研究论典,可以在具体工作中参悟。祝君好运~菩提路上共精进~

佛教的理论主张都是正确的吗?真的有六道轮回吗?
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无相才是佛,若以相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轮回是由本质所决定的普遍存在,而不是某人所定的东西。而是由你自性自心本质的习气也妄动所自己决定的,你自己执着于现象当成是实物,所以你会投生,但你就是在找死,因为它只是现象,不是实物,所以最终都会分散,你的执着就...

朔州市15246681593: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
怀佩清肝: 这个问题很好,是个很值得探讨的佛学话题.末学认为,不同的宗派在对待这些名相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里主要举法相唯识宗和禅宗来做比较.这两宗代表了印度严谨的佛学系统,和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化为玄学色彩的佛学.首先,在法相...

朔州市15246681593: 佛教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
怀佩清肝: 这个对初学者一两句话不好解释.您可以看看楞严经、六祖坛经,还有现代大德元音老人关于自性的专著《略论明心见性》. 以下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

朔州市15246681593: 佛学里“本性”和“自性”有什么区别?如题 谢谢了 -
怀佩清肝: 本性、真如、自性、自心、真心、不二心、一心都没有区别,佛在说法的时候,怕我们执着于某一个词语,所以用不同的词语说同一件事情,意思是上大家不要执着!!还不是在百度里找到的!!这样一来就没意义了吖!!

朔州市15246681593: 清净自性是什么境界 -
怀佩清肝: 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

朔州市15246681593: 自性是什么?自性原是佛教用语.最近我们学的人格心理学要考试了,据老师透露有这个题目,麻烦大虾们帮我解释下这个词,最好能从佛教和心理学两方面结合起来.
怀佩清肝: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几种代表性的说法: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个人比较欣赏禅家的

朔州市15246681593: 什么是佛性,什么是佛心? -
怀佩清肝: 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又叫自心,自性,本心,本性,正法眼藏. 大地每样东西都是药村. 智慧是种能够体悟万物皆空的,但不是消极悲观的虚无,而是没有执着,没有牵挂,坦荡磊落,广大自在的心境. 比如一个小和尚叫道信,他向师傅请教...

朔州市15246681593: 佛教,外境即是自心,诸法本无自性,诸法若有若无.这三句是什么意思呢 -
怀佩清肝: 请学习《华严经》上的这个偈: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朔州市15246681593: 是心便是佛,自性即弥陀 什么意思 -
怀佩清肝: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以禅宗的义理来解释你,禅宗讲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心外无物,唯心菩提.菩提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内外,是在人的本性里面的,所谓如来藏,不是外边的,成佛的是心. 唯识说有八识,转识成智,当你的识成为智的时候,那便是菩提到来的时候.当你的心清净了,你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如净土般妙乐安好,而弥陀不在外求,不向内求,弥陀本就在你的内心里面,你把你内心的弥陀请出来了,你就是真正的弥陀佛了.

朔州市15246681593: 什么是佛性? -
怀佩清肝: 佛性简而言之就是成佛的可能性.佛就是觉悟的意思,基本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不作嶪,不惹因果,即常怀向善之心;第二是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赵朴老的人家佛教即寓意于此,即慈善,即助人;第三是超脱,即成佛,即圆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