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心经又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在佛教中,到底什么是法,什么是智慧?

作者&投稿:嬴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1,宗教政策是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简单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政策。
2,这一政策有法律上的保障——宪法(国家根本大法)。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了别人的信仰自由,都是违法的行为。
因为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扩展资料:
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政策

宗教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分类
集团社会之宗教,若由宗教发达史分类,可概分为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一)原始宗教,又称部族宗教,太古时代之宗教及未开化社会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
(二)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行于部族、民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犹太教、中国之道教、儒教等。多与所处地域之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之关系,而未必有宗教开祖或依据之经典,如日本神道,并无特定之教,而系以原始宗教为基础,根据国家组织而发展。又如我国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适合国民之传统,故难以传入他国。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
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依信仰对象之不同,可将宗教概分为三类: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同人智之发达,渐对自然神赋予意义、理想,次第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进化之社会中亦并行不悖。
或有由一神教发展为多神教者,即对具有种种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将其性格分别独立,成为最高神之权化分身,而个别崇拜之,如佛教之教祖佛陀,于其智慧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文殊菩萨、势至菩萨,于慈悲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观世音菩萨,于实践愿行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普贤菩萨。
又观世音菩萨为随机度众乃有三十三身之化现,如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罥索观音、柳叶观音、水月观音等。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他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
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论(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
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自法律观点言宗教: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扩展资料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宗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阿弥陀佛!师兄,六祖大师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里所说的自性,应是指佛心本性之体,而智慧当指无量随缘妙用。一切随缘妙用,若不离清净佛心自性,即是无上福田,是当下即是,体用无二之境。
心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这一句应该是指的如如不动之佛心自性之体。而之前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是无二之佛心境界。
一切的法,皆是依体而幻现的,是因缘的产物。正如佛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虽随缘生灭,而本体如如不动,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一切因缘当下即不离此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性,则是如如佛!智者,如如之体,慧者,因缘之用!

佛教中“法”字,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佛教中般若一词经常被翻译成智慧。但是般若作为佛法名词来说,和一般的智慧还是有所区别的。般若的核心意义在于摆脱凡夫的“我执”或者“自性见”而以佛法的诸法缘起来看待世界和生命的种种显现,从而因彻底的改变了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改变相应的行为模式和目标,最终趋向解脱。随着修行人的水平高低,这种对世界和生命的观察的深入程度有所不同;或者由于听受者接受能力的区别需要讲授的程度也有所差异;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般若,但是共性就在于这种种的般若都能够指引着众生趋向解脱道。

法,古人解释为轨持义。轨,即车痕,又两条车痕的距离不变,引申为法则,规律。持者保持。即维持一定的法则规律(即自性,注非六祖所说自性)叫做法。现代一点的说法叫做可以被描述者即为法。佛、法、僧。三宝中的法专指出世法。
智,诸佛,诸贤圣所证叫智。小乘所证为一切智,诸菩萨所证谓道相智,诸佛所证谓一切智智。
慧,即日常我们所说的智力,指推理,逻辑判断能力。这是狭义慧,广义慧指般若。
六祖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此智慧指般若。心经中所言,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指般若实相。一正说一反说。因自性佛性离言说,不可描述。六祖以智慧指代。由数学上设未知数为X。然后X怎么样怎么样。心经中从否定表示,如描述未知数,此数不是整数,不是分数。不是负数

佛教中的“智慧":
佛家讲轮回,其实世上外事万物都是轮回的魂灵,他们累积了万世的知识经验,在投胎时候这种阅历被压抑了,根据每个人的功过,判定下世的福报或者惩戒,有的投胎为没有情感的树木,有的投胎为没有智慧的猪狗,有的变的愚笨,有的聪慧,这都是累世的福报不同的表现而已。而佛家的智慧,我的理解就是看透了因果和轮回,解决了生死的主题,如果能够真正理解佛教的智慧,那便能看破因缘,看透世上一切的遭遇,能到达内心无比的澄澈,很简单就能生出博爱的心,因为,世上万物,即便是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累世的父母子女亲友,而此世的羁绊也将不再成为羁绊,因为只是累世的因果所致。如果真能理解佛的智慧,那么眼见的世界将不再是世界,你也就能寻找到脱离轮回的方法,达到十万亿诸佛净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中去了。

佛教中的“法”:
音译达磨、达摩、陀摩、昙摩、昙谟、昙无、昙。依据巴利注释书所载,法有四义:

(1)因(hetu)∶指正确的因果关系、合理性或真理。佛教所谓‘缘起是法’即属此义,盖缘起的道理不拘于如来之出世或不出世,乃永远不变之普遍妥当的真理之故。又,此‘因’亦与规则、法则、道理等意相通。
(2)德(gun!a)∶指伦理道德、福善。即宗教上和伦理上的思想——善。指正义、伦理性。阿育王法敕所举的法即属此类。
(3)教∶指教法,尤其是佛法,亦即称教或佛陀的教法为法。又名八万四千法门,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即属此。佛之教是‘法与律’(dhamma-vinaya)的结合。法系佛之说法,即经典(经藏);律是作为教团规则的律藏。以法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十二部经)时,古来在狭义上仅指经藏而言,但尔后则泛指经律论三藏全体,于是乃出现广义的法。总之,因佛的教法有合理性、伦理性,为显示理想、轨范者,故此教法当然亦包括前述之第一、二项。另外,法统、法嗣、法孙、法类、法系、法腊、法主、法号、法会、法幢、法雨、法水、法悔、法鼓、法灯等‘法’皆为佛法之意。
(4)一切法、物质∶即指所有的存在与非存在。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假法、实法、有法、非有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法等‘法’属此类。又法相、法性、诸法实相、诸法无我等之‘法’亦同。此系将‘根据各种标准所分类规定者’名之为法。又,作为法之定义的‘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亦通于法之全体,但特别适合于此第四项。

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智慧的源泉,能说的法就不是法,能解释明白的智慧就不是智慧,法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法,并无区别,无论哪个经说的,都是法的一部分,法包括整个大千世界,法既是道,道既是法,只是叫法不同,不过是个名词而已,不要执着,如果你真的放下了对外在的寻求,找到了自己内在的佛性,这个世界你自然明白什么是法,什么是智慧了。明白后当然回归了空性,就没有什么好解释好说的了,法不生不灭,就在那里,所以一切即是法!

个人了悟,分享经验!


六祖慧能大师的经典语录
弘忍又将衣法传与他,并告诉他:“为六代祖。将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弘忍恐有人知传法事后加害慧能,便连夜亲自送他渡江南下。 慧能走后,弘忍众门徒得知衣法已南下,结伙数百人追来,有一僧名惠明,于大庾岭上追及慧能,慧能把法衣置石头上,惠明不肯取衣,对慧能说非争法衣,只愿求...

谁能告诉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这首诗的...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禅宗二,三,四,五,六祖分别怎么开悟的
请阅读《五灯会元》,《指月录》。这两部经典,详细记载了禅宗历代祖师修行开悟的过程。此处文字数量有限制,不可能详细叙述、

本来无一物是谁说的??
2、“这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心态,也是道家中的大道。”上面这首偈的来源是这样的,一天,五祖弘忍大师想要从弟子中选一个人来接自己的衣钵,就要求每个弟子要不经思索地做一首偈,以此来考察他们的水平。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大师作了一首诗: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开悟的五句话
1、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是指没有想到的意思,没有见性之前不知道啊!一见性才恍然大悟,没有想到自性本来这么清静,一丝毫染污都没有,那自性在迷的时候染不染呢?迷的时候也一尘不染,那个染是你自己无知,自以为染污,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染污。2、第二句话说:“何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赏析: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

请问六祖慧能有很多醒世名言!能否告知!
业障在你心中,我怎么能给你消得掉?若是你得了病,我能替你吃药吗?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要知道,老鼠不去猫窝里偷吃,不在猫爪子上拉屎,知道避开危险...这也就是说,老鼠本来具有佛性。 参考资料: 张志军. 六组慧能传奇[M]. 第一版. 北京:现代出版社,2009:1-28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

历史上有什么关于禅宗顿悟派开山祖慧能塑像的传奇故事?
慧能看后说:你善塑人性,而不善塑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先天二年(713)七月一日,自知身体已经不保,赶紧跟弟子们说,快给我收拾行囊,我要回新州(他父亲做官的地方即他出生的地方)。到新州国恩寺不久,于八月三日在寺内圆寂。享年七十三岁。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安葬,唐中宗赐磨衲宝钵,...

求五祖慧能圆寂前的偈子?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

敖汉旗18257628903: 六祖慧能说改过必生智慧,指的是改什么过,比 -
伯牙吾台徐司悦: 第一句教你忍耐,第二句教你接纳.第三局教你知错就改,第四局教你心胸广阔.

敖汉旗18257628903: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
伯牙吾台徐司悦: 问: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如何识本心呢?答:「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出自《六祖坛经》,是五祖对六祖说的.五祖弘忍告诉六祖慧能说:「如果没有认识本心所在(没有亲证本心)的话,修学佛法都将落于玄...

敖汉旗18257628903: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发菩提心究竟是发往生极乐的心还是发成佛的心 -
伯牙吾台徐司悦: 善知识,所谓佛法八万四千门,门门皆登菩提路;贵善知识当知弥陀发心,亦应知地藏王菩萨发心,更应知观音菩萨发心;你可知这些佛菩萨发心时,有没有计较上上品或是下下品?蕅益大师讲弥陀要解,可谓随缘而讲,随遇而解;目的是要末法众生,一心念佛,受佛接引,长生善地,亲近佛陀,久经熏修;毕竟成佛.善知识何以纠结于上下之品?只管发心专念,毕竟会有结果.这叫做“只做无相精进,不求有漏之得”.建议善知识念佛时要保重身体,有空闲时间读一读《楞严经》《金刚经》《坛经》,体会体会楞严经里面诸菩萨发心,金刚经里面烦恼即菩提、坛经里面六祖慧能师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的真如智慧.恭祝善知识智慧如海,身体安康!

敖汉旗18257628903: 为什么心中常生烦恼,不生智慧 -
伯牙吾台徐司悦: 因为你目前所学的知识并不能支撑起你的梦想,所以烦恼 多读书,多学习,智慧是累积起来滴

敖汉旗18257628903: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是什么意思? -
伯牙吾台徐司悦: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有一个念头愚蠢,般若就断绝了;有一个念头智慧,般若就产生了. 语出《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

敖汉旗18257628903: 六祖坛经就是金刚经吗?为什么 ? -
伯牙吾台徐司悦: 六祖坛经不是金刚经.因为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所说,金刚经是释迦摩尼佛所说.

敖汉旗18257628903: 慧能问祖: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我不懂,请告诉我 -
伯牙吾台徐司悦: O(∩_∩)O~,我不是什么大师啦,算是个学佛有点年头的佛教徒吧. 字面的意思,嗯,佛教里有个背景知识,就是说如果一心付出而不求直接回报,这些付出将转化为福报,会成为日后交好运的远因.而如果在寺庙服务,尤其是做饭,种地,...

敖汉旗1825762890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哪个典故?全诗是什么? -
伯牙吾台徐司悦: 禅宗六祖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六三八年,是广东岭南人.他的身世,正像孔孟两位夫子一样,从小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把他一手带大.后来因为家境清苦,他们便...

敖汉旗18257628903: 感觉很有智慧,而成果在哪里?
伯牙吾台徐司悦: 我们的感觉往往是不真实的,如果真有智慧,那成果就不可胜计.就像禅宗六祖慧能对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后来果然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智慧从哪儿来?智慧从定中来,我们的心如能定下来,智慧便能升起.智慧一旦升起,何必再去考虑成果在哪里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设法让我们浮躁的心定下来,一分定力,一分功夫,一分成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