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求解释?

作者&投稿:哈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术语求教~

  jna 这个词根是“认识”,词性是中性的。而vijnana是我们通常翻译的“识”,也是“认识”,“了别”的意思,但是vi这个前缀是贬义的,因此这样的认识是含有贬义的意思。pra则是褒义的词缀,因此prajna就翻译成智慧(般若)。
  Paramita 一般翻译为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意思。
  我们常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使得到达彼岸的意思。

  心经里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舍利是人名,舍利子是“舍利的儿子”的意思。而舍利弗中的“弗”就是儿子的意思。翻译没错。只不过我们现在翻译的舍利子还有指高僧涅盘火化后遗留的骨骸的含义。

  “空”在佛教里的含义一般是: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依赖条件而存在,因此都是虚幻的。这里的空是虚幻,不实在的意思,不是一无所有、虚空的意思。
  “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色”指的是一切物质(一般表示有质碍的物质,但是佛经里有无表色,类属于法处所受色,即没有质碍的物质),如“色受想行识”中的色,还有“色、心、心所等”中的色,都是这个意思。表示物质的色在佛教里有四种,就是地水火风。狭义的色表示眼根所对的境,也就是视觉所看到的东西。如,色尘等。
  “性”的含义比较复杂,梵文里,“性”跟“相”可以互训,如“遍计所执性”也可以翻译成“遍计所执相”。性有时候表示自性,体性。有时候表示法性。
  “相”,前面说过了,跟性可以互训。另一方面,相也可以表示“相状”。(有一个例外,就是唯识学里提到的“行相”,行相在《成唯识论》中有三个含义,我不具体列举,可以自己去网上查)
  “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表示一切事物。佛经里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规生物解”,就是可以保持自己的一定的特性,可以用来区别其他事物的东西。狭义的“法”表示意根所对的境界,如“法尘”。另外,法有时候可以指规律。有时候可以特指“佛法”。
  Avidya,梵文“无明”的意思,指人不认识、不明了真理(真实),这里尤其含有“颠倒”的认识。“a”是否定前缀,vidya是明的意思。如佛教所说的“五明”都是vidya,加上否定前缀“a”就是“无明”。梵文也是拼音文字,属于印欧系统,很多地方跟英文很类似。一般“a”开头的字母,好多都有否定前缀的意思。
  “四谛”是指苦、集、灭、道。苦是指人生一切皆苦,苦有三种,或者八种分类。集是根源的意思,就是苦形成原因。灭是灭除苦和烦恼之后的涅盘状态。道是达到涅盘的修行方法。
  “无常”“无我”都是指一切事物是缘起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依赖条件而存在,而且都是时刻变化的。因此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自足自存的实体“我”(如梵我等)

  “头陀”和“精进”可以自己到网上查,
  “方便”是权益的意思。真实的实相真如涅盘等,言语很难表达清楚,因此需要一些善巧的方法作为权宜之计,帮助众生理解这种方法就叫“方便”。或者是佛教根据特定类型的众生所设立的特定的方法,叫方便,就好像医生对症下药一样。

  Ksanti 翻译成中文就是“忍”,忍辱,梵语羼提,是度嗔恚的。忍辱亦有三种:(一)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而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二)法忍,即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三)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离相坚心信仰而修行。


  Pranidhana 是梵文“愿”的意思。“愿”有志愿、欲愿、愿求等义,指得某物的欲求。此是由语根dha^(放置)加上接头语pra(进或前)及ni(近),再加上接尾语na 而成的,即将心放在目的物之前,所以译作‘愿’。

  Bala的意思是“力”,意指力用、智力等。大多指佛、菩萨的能力、力用,或指众生求悟的能力,有时也指烦恼力、魔力等。有二力、三力、五力、六力、十力、十三力等相关用语。

三千大千世界(1000*1000*1000*3000=3*10^12个太阳系)只不过这只是一小部分罢了。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地藏王菩萨于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

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

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万斛珠量斗富豪, 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 争入空王眼睫毛。

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山河亦要人。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这是唯识的名相,一般很难理解,要学习唯识宗要先有很深的佛法基础。

“心法”:又称‘心王’也就是八种识.这心法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源,一切法都是从心法中生,故经云:“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而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因此,唯识学中,称心识为“能变”而一切法为“所变”。又,以一切法皆是心识所变现,故除了心识外,并无少法可得,一切法皆是自心现影像(自心之相分),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就是唯识学主要的宗旨:一切法,唯有识,皆识所变,并无实内外诸法可得。

又,‘心’有好几种分类及意义:

一、两种心:

1.肉团心——梵语汗栗驮(Hrdaya),又译为纥哩陀耶,略称为肉心。即凡夫肉身五藏中之心藏,乃意根所依之处,由八瓣肉叶所组成。据瑜伽师地论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是肉心;若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于密教,大日经疏上说,由此肉团心观八叶莲华,以成毘卢遮那佛身,故将肉心解为众生之自性真实心。
2.缘虑心——梵语质多(Citta),为八识心王及心所之总称,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一般佛经所说的心,多指此而言。

二、四种心(此依翻译名义集及三藏法数):

1.肉团心——即汗栗驮心,意如上述。

2.缘虑心——缘持思虑之心,即质多心。此通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识缘根身种子器世间。

3.积聚精要心——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亦即心要之义;如般若心经为大般若经六百卷之心要。

4.坚实心——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亦即第一义心。

三、六种心(此依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

1.集起心——这单指第八识,以第八识能集起种子,而起现行,故称第八识为集起心。
2.积集心——这指前七转识,以前七识能熏且积集诸法种子,故称前七识为积集心(又第八识亦可称为积集心,以其能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3.缘虑心——以能缘自分境故。
4.识——或识心,即了别心,以识即了别之义。此指前六识,因前六识以能了别为主。
5.意——此指第七末那识,以第七识恒审思量,故名为“意”
6.心——此指第八识。在佛经中,亦常以“心”指第八识,或称第八识心,而以“心、意、识”表示(或代表)第八、第七、及前六识。

顺便也把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也稍微解释说明一下,可能你也有看到

【心所有法】:简称“心所”。“心”即心王。“所有”即所拥有。这一类法,是心王所拥有的法;亦即:心王是体,这些法是心体的作用。以作用是依于本体的,若无本体,则无法产生作用,因此说这些作用是“属于心王所有的”而称“心所有法”,这是依主释。又,心王如王,心所有法如臣、如伴;如世间王之所至,群臣随之,心、心所法亦如是,心王所至,心所法必随之。国王以有群臣,故能有作用,能造作诸事业。心王亦如是,以有诸心所,故能起种种作用,造作种种事业。

【色法】:指由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与所造的四微(色、香、味、触)这八法共同形成的内五根(眼、耳、鼻、舌、身)、外五境(色、声、香、味、触)十种,再加“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法尘”,共有十一种色法(即物质之法)。这十一种色法,是诸识之所缘及诸识之所依;其中五根与五境这十种色法,是有质碍之色(‘质碍’之义为:凡物皆各有实质,故其“体”相碍而不能相入,如木不能入石,以木与石皆各有“质”而相“碍”故。)有质碍色(有质碍之色法)亦称为“有对色”以有实境对于根、识故。第十一种色,法处所摄色(法尘),即称“无对色”,因为法处色是意识取五尘落谢之影像,或是第六识自己所变现的相分,所以只有影像,而无实质与意识相对,故称法处色为‘无对色’。

【心不相应行法】:据大乘广五蕴论,行蕴有二种:一、心相应行,即是诸心所法,共有五十一法。二、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亦即,不论其为“相应”或“不相应”此二类法,都是行蕴所摄。“相应”之义极多,简单而言,即:相呼应,意指与心王相呼应,也就是:“心王一叫,它就应”称为‘与心相应’。因为诸心所法都是属于心王所有,为心王之从属,故时时与心王相呼应。又,须有四方面相同,才能称为“相应”:‘同时、同依、同缘、同事’。意即,“心所”须与“心王”同时起、同所依之根、同所缘之境、同一自证分体事、(同时、同根、同境、同自证分)才能称为相应,而“得”等二十四法因为:
(1) 他们本身‘非能缘’故不与心王相应;
(2) 因为“无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
(3) 因为“有生灭”所以不与无为法相应。

因此,所谓“心不相应行法”不只是与“心”(心王)不相应,而是指它们与色法、及无为法,也都是不相应。虽然与心不相应,但它们还是属于行蕴(心行)中的一种,只是这种行蕴不能与心王同时相应而起罢了。

若对唯识宗感兴趣,应该打好佛法的基础,然后可以看成观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的书籍和讲座,然后可以再看成观法师的《唯识三十论颂义贯》书籍和讲座。


教育方针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 3.双轨制 4.单轨制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

教育目的名词解释教育学
教育目的的名词解释是: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有两层含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规定的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基本要求,它...

社区教育名词解释
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内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和促进社区的发展。1、满足教育需求 社区教育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相关的教育课程和培训,帮助居民提升知识和技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2、促进社区发展 通过社区教育,居民可以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促进社区的...

单元教学名词解释
单元教学名词解释通常是以每个月为一个大单元,每一或二个星期为一个小单元来教育学习。大单元教学在幼儿园(托儿所)是很常见的一种教学型或亩散态,单元可长可短,通常是以每个月为一个大单元,每一或二个星期为一个小单元;较注重团体教学,由老师根据他对孩子能力与兴趣的了解,为孩子选择单元...

求名词的解释
波澜壮阔:波澜壮阔 (bō lán zhuàng kuò )解 释 :澜:大波浪;壮阔:雄壮而又宽大。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规模宏大。出 处: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澜壮阔。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文章、运动等 示 例: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名词解释 素质教育
2016-12-15 名词解释素质 12 2019-05-11 1.课程资源 2.教学 3.素质教育 名词解释 麻烦大家给我... 2017-01-22 名词解释:素质 2 2012-12-23 名词解释 2 2014-07-01 教育名词解释 342 2017-01-17 名词解释大全教育学 79 2011-06-23 教育学的各个名词解释 73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教学设计名词解释
教学设计具有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名词解释是: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求答案
1 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2 DNA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3 通过疏水物的疏水基与水相互排斥作用而发生的非极性分子在水相环境中具有避开水而相互聚集的倾向 4 由于...

教学目标名词解释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门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单元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个单元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功能...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名词解释 - 合集怖、四大源观 -
裴承莱帕: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名词解释 -
裴承莱帕: 【佛家词汇】:色心不二门 【解释】:(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证色与心不二之法门也.【如来藏】(一)梵语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名词解释+ -
裴承莱帕: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术语 -
裴承莱帕: 涅盘 圆寂 八正道 菩萨道 菩提 五蕴 自性 妙真如性 佛性 八苦 五戒 十戒 娑婆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 舍利子 如来藏 地藏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六根 十二因缘 四谛 六度 如来 布施 持戒 忍辱 禅定 精进 般若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用语解释 -
裴承莱帕: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用语求解释 -
裴承莱帕: 阿弥陀佛!有好坏之分不能入道.修善根积福德广续成佛的资粮.缘聚缘散法无定法.内不动心外不着像.入佛法藏.阿弥陀佛!!!!!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名词:请教身受 色蕴 心法尘 等等的含义! -
裴承莱帕: 阿毗达摩、俱舍论、瑜伽师地论这些大部头的论典,虽然解释得很详细,但初学者应该啃不下去.百法明门论的内容是名词的罗列,在唯识宗「一本十支」这十一部论典当中,祖师称之为「略陈名数」支.若想了解那些名词的意义,要读的是明门论的释论或讲义.撇开讲记不说,在这一本十支当中对於名相有初步解释的是「五蕴论」,称之为「粗释体义」支.对於想要初步了解那些名词有什麽意义的,五蕴论或广五蕴论比较适合初学者,可以说是唯识学的第一课.百法明门论与五蕴论都是世亲菩萨所造,而广五蕴论则是世亲菩萨的弟子安慧菩萨造,内容是对五蕴论作进一步的解释与补充.

惠安县19289794932: 求佛家术语!!!!!!!!!!!!!!!!!!!! -
裴承莱帕: “般若波罗蜜多”是佛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一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

惠安县19289794932: 名词解释“释家三尊” 的含义是什么啊? -
裴承莱帕:[答案] 释家三尊 释是指 释迦牟尼佛 代指佛教 释家三尊是指佛教中的三位菩萨. 分别为: 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佛 文殊菩萨

惠安县19289794932: 佛教的词语有哪些 -
裴承莱帕: 不饮酒戒、不增不减、草木成佛、常寂光土、超佛越祖、超越三昧、称名念佛、传法灌顶、次第三观、慈心三昧、大悲忏法、大悲阐提、大乘三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