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解《唯识》里边第六识与第七识如何正确运用了

作者&投稿:苑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意识、阿赖耶识、第六识,第七识之间的关系的疑问!~

第六识的名称是分别意识,我们思维、思考用的就是它。第七识、第八识非常细微,只有入禅定时才能认识清楚。而且,这样来分几个识,并不是说真的有好几个,只是为了让我们对业力的整个造作过程有一个了解而施设的。凡夫众生都有俱生我执,所以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思维。这是一种强烈的惯性,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来得非常自然,并不需要刻意去做自我暗示。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一、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基本概念是说,第六识就是这个意识心,他配合前面的眼识,耳识乃至说身识形成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机制,能够对于视觉等产生微细的分辨,意识本身还能够配合过去,现在的事情产生思想,还能够联想到未来,他是个很重要的机制,很重要的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在梦中如果没有进入深层次睡眠,他就不会断档,那么他就配合末那识也就是第七,阿赖耶识第八产生梦境....他的作用非常多。
正因为第六识的作用如此重要,如此的广泛,所以凡夫是认取意识为我的,产生了我见,认为这个意识是常恒,主宰,纯粹的存在,死后没有就一了百了,死后有和上帝在一起。
但是意识本身是需要很多条件才能产生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中意识的种子,末那识,还有在欲界大脑净色根是他的俱有依...所以他不纯粹,死后,因为此世的身体,大脑去不到来世,就断掉了,来世是新的意识,就记不得此世了,所以不常恒,不主宰。
末那识也就是我执识,只要不入无余涅槃是不会断的,哪怕在睡眠无梦,他还是在运作,他能够去到下一世,但是他不能思想,不能分别判断,凡夫大多数都没有接触到这个识,科学家接触到了一点,他们说潜意识,生物钟等多少和此有关,但是末那的内涵也是非常广泛的,都只是冰山一角。

至于正确运用要开悟才能说正确运用,都还不完全正确运用,开悟找到了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亦名如来藏,才知道他原来才是真心,对于意识的执着就淡薄了,转初分意识为妙观察智,末那识也跟着转变一分为初分平等性智。http://www.hymzw.net/book.html这个地址的书可以看看。

所以关键要开悟,不识本心,修法无益。上面那个回答有问题,注意,末那识和意识本身需要第八的种子不断流注才能产生,他们不是什么第八阿赖耶识不觉,阿赖耶识从始至终都是不觉的,能够觉的始终是他配合第七(第七也是他产生的)产生的意识,开悟就是用意识找到从来不对蕴处界起好恶,贪染的阿赖耶识。
至于大乘起信论说的,本觉是从阿赖耶识对于前七识的心行的了别,不是对于蕴处界的了别,所谓始觉,不是说开悟才有第八识,是说凡夫开悟才认识到这个从来不断的真心,名始觉。
至于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里的一念不觉是说的无始无明,是心不相应烦恼,这个凡夫没有开悟是相应不到的,唯有佛才断尽无始无明,然而不是说阿赖耶识不觉,是说的其中没有断除的无量无始无明相应的上烦恼,如胜鬘经说。
如维摩诘经说,不知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知是菩提,善知众生心行故。

唯识是相当精深的,如果一直这样写下去,且要长篇了,更何况很多东西末学没有实证,也不清楚。到此!

唯识法门非常艰涩,修行人要想契入很困难。第六识、第七识,是八识中的两识,要想弄懂要从头学,如果没基础,就是提问题都是错的,就像你现在的这个问题。第六识、第七识不是所能运用的,他是八识一念不觉,产生的执著意识、分别意识,是妄识起的作用。学佛要注意基础的积累,切忌急功近利。

第七识就是个送快递的,没法自主思维。所以只需要修正第六意识就行了,第七意识瞒天过海。就能完成任务了。很神奇的。很不可思议的哦。看净界法师讲的课就能明白。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唯识宗阐述其义
唯识宗的理论基础广泛,主要依据《华严经》、《解深密经》等六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十一论。其中,《解深密经》和《成唯识论》尤为关键,被视为确立宗义的两大经典。这个宗派的传承始于佛陀入灭后的九百年,弥勒菩萨在无着菩萨的请求下,于中夜降世,传授《瑜伽师地论》。随后...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
1、八识与阿赖耶缘起:唯识宗主“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身识构成。唯识学增设了“末那识”“阿赖耶识”展开为“八识”。阿赖耶识被看做为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转起。唯识学借建立第八识来...

如何学习唯识论(佛教)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天赐众生福泽 ...

唯识的国语词典唯识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只有心识。2.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二、引证解释⒈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参阅《成唯识论》。引《楞严经》卷五:“我以_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

有谁能提供《成唯识论》。先谢谢了
归国后广译经典,先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其中关于法相唯识一系的,如《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多种。其中特别是《成唯识论》一书,系以十大论师的释论百卷,揉译为识...

唯识学的经论都有哪些?
满意答案阿含5级2011-01-11六经:《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严经》、《厚严经》。十一论:《瑜珈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珈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颂...

唯识的《唯识二十论》
归国后,讲《毘婆沙》,并作《俱舍论》。师初抨击大乘非佛说,后来由于无著的指点,方才大悟大乘之理,归信大乘,研究大乘经教,弘扬大乘要义,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都是有名之作。玄...

什么是唯识五境
五种唯识 在 <Bulkwang Fo-Kuang> 中的 解释:<一>法相宗之慈恩,将诸经论所说唯识之文义总摄为五种,即:(一)境唯识,就所观之境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如阿毘达磨经说「一处四见」之喻即是。(二)教唯识,就能诠之言教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即楞伽、华严、深密等诸经所说之唯识唯心之旨。(三...

果清法师的简介
在家时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长达十年之久。民国七十一年在圆通寺披剃于圣观和尚座下。同年于海明寺受具足戒。民国七十六年于泰国受增益比丘戒,依止道海律师。民国七十六年以后相继在净律寺、德山寺、莲因寺、义德寺、南普陀佛学院等寺讲说唯识、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和比丘戒。期间并数次闭关专志弥陀...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2、特点不同: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3、思想不同: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

拉孜县13982541969: 佛教讲解《唯识》里边第六识与第七识如何正确运用了 -
淡苏颠茄: 唯识法门非常艰涩,修行人要想契入很困难.第六识、第七识,是八识中的两识,要想弄懂要从头学,如果没基础,就是提问题都是错的,就像你现在的这个问题.第六识、第七识不是所能运用的,他是八识一念不觉,产生的执著意识、分别意识,是妄识起的作用.学佛要注意基础的积累,切忌急功近利.

拉孜县13982541969: 第一识到第九识都是什么,学佛网 -
淡苏颠茄: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

拉孜县13982541969: 阿赖耶是什么? -
淡苏颠茄: 1,阿赖耶,应该叫阿赖耶识.是,三藏玄奘法师创立的,由徒弟窥基大师弘扬起来的,唯识宗 的理论,其他宗派,也有借鉴这个唯识宗理论. 2,眼,耳,鼻,舌,身,是五识,意识是第六个,末那识是第七个,阿赖耶识,就是最后第八识....

拉孜县13982541969: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 -
淡苏颠茄: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

拉孜县13982541969: 佛教八识三境三量三性指什么 -
淡苏颠茄: 三境 第八识 :性境 第七识 :真带质境(缘五尘境)、似带质境(缘第八识业种之相分) 清明意识:真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独头意识;似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前五识 :性境 说明(唯...

拉孜县13982541969: 佛经里所说的人有八识分别是 -
淡苏颠茄: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是: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意识.前五...

拉孜县13982541969: 佛教八识之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是什么? -
淡苏颠茄: 一、佛教八识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叫“意识”. 二、第六识的梵文是mano-vijn~a^na.在翻译成汉语时没有音译,而是意译,翻成“意识”.第七识叫“末那识”,其梵文是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

拉孜县13982541969: 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有什么区别??? -
淡苏颠茄: 佛教对识讲得最完整,最透彻.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潜意识和超意识基本属于第六识到第八识.前六识对应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第七识是我执,第八识是贮藏识,前六识好比外设,第七识好比操作系统,第八识好比硬盘中的数据.外设获得的一切信息,经过操作系统的处理,全部储藏在硬盘上,而外设的一切动作(作为)都是硬盘中的信息经过操作系统发出指令而为.

拉孜县13982541969: 什么是第六识 -
淡苏颠茄: 【六识】 梵语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阿毗达磨佛教认为,此六识乃心之作用,其体乃唯一之心,六识不同时作用.大乘唯识家则在六识之外,另立末那、阿赖耶二识,而认其均能同时作用.

拉孜县13982541969: 六根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意根,而第七识又被称作意根
淡苏颠茄: 唯识认为:意根依七识所起,为生起六识之根本,故将第七识称作“意根”,此意根之说法不同于我们通常所指六根中的“意根”.我们通常所指的六根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胜义根,一是指浮尘根,胜义根是指六根的性能而言,浮尘根是指显露在外、能够看到的眼耳鼻鼻舌身的形相,唯意根只有胜义根的性能,而没有浮尘根的形相,即《楞严经》中'意根如幽室见'(幽室之中能见的性能不灭,但没的物象可见')之说,现今也有人将心脏或者大脑为意根之浮尘根,亦皆是谬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