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怎么翻译

作者&投稿:藩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用现代文怎么翻译?~

表现于脸色,在发出吟咏叹息的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人们才了解明白。

征,征验,即表现出来.
色,颜色,即脸色.
发,发出.
声,主要指吟咏叹息之声.
喻,明白,了解.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这几句的意思是“征验于颜色,吟咏叹息之声发之于声音,这样以后人们才了解他.”
说的是经受磨炼的好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篇开头先讲了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人要有所作为,必先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的道理.
然后讲道理,说上天要把大任降临到某个人身上,一定会先让他在思想、行为、生活诸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炼.
然后接着讲经受磨炼的好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即犯错误的好处在于能吃一堑长一智,内心困苦的好处在于能使人振作,不被人理解的若表现于颜色、发之于声音,就能使人了解.
这是从个人的主观方面谈经受磨炼的好处的.
接下来又从治国的角度谈若国内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国外若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就常遭灭亡的道理.
从而推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原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二、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三、出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扩展资料:

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出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扩展资料: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多次挫折失败后吸取教训,而后才能改过自新,走上正路;只有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和错综复杂的重重思虑,然后才能发愤振作。对于国君更其如此。

如果内无循法守职之臣,辅弼诤谏之士;外无大国强敌示危难之警,整日耽于安乐,荒慢其政,那末家国一定会丧亡。孟子既从正面主张承担治国平天下之大任者须在困境中磨炼心志,此又从反面予以敲响警钟,二者相反相成,至今仍具有可资借鉴的积极意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英文:In color, in the sound, and then yu.

现代文含义:(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看一个人。首先从他的脸色上看出来,
然后从他的言语中听到她,
最后人们才会了解他。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望采纳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怎么翻译?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该句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在段落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哪部古文知道吗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哪部古文知道吗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什么意思啊
回答: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该句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在段落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声,发于色;是什么意思啊?
释义: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节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白话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

文言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自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在强调教师的()。
【答案】:C 【解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思是,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教师通过色、声,最后让学生理解知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而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而”的意思是:然后,则。出自:战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释义: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兴和县13150175182: 征于声,发于色 而后喻的意思是什么 -
伯季一平:[答案]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兴和县1315017518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什么意思 -
伯季一平: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兴和县13150175182: 对于一文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是怎么理解的? -
伯季一平:[答案] 征,征验,即表现出来. 色,颜色,即脸色. 发,发出. 声,主要指吟咏叹息之声. 喻,明白,了解.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这几句的意思是“征验于颜色,吟咏叹息之声发之于声音,这样以...

兴和县1315017518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的【发】怎么翻译 -
伯季一平:[答案] 发:显现;显露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供朋友参考

兴和县13150175182: 文言文翻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与声而后喻 -
伯季一平: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兴和县13150175182: 英语翻译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伯季一平:[答案]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

兴和县13150175182: 正于色发于生而后喻 发什么意思 -
伯季一平:[答案] 应该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句中是发出的意思.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释义: 1.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2.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3.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

兴和县1315017518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义是指别人明白我还是我明白别人?老师说是我被别人明白.可是参考是什么的都说是我明白别人. -
伯季一平:[答案]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被别人所了解.

兴和县13150175182: 文言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思 -
伯季一平: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自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兴和县1315017518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用现代文怎么翻译? -
伯季一平: 从脸色上表现出来,从声音里发出来,然后才明白.征,表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