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程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扩展资料: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

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特别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论证知和行的“合一并进”关系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其中含有某些辩证统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别和界限,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知行工夫不能分做两截去做。“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也;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进而把知和行的概念混淆起来,认为良知向外发动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念、感情、动机都可以叫做“行”,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就成了以知代行、合行于知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清初的王夫之说:“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经常被误解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如果仔细读过《传习录》,就会发现,它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只是良知有时被私欲所隔断(宋明理学并非禁欲主义,所说的“人欲”“私欲”往往指的是不正当的欲望,正当欲望也被看作“天理”,例如饮食是天理,暴饮暴食、铺张浪费、公款吃喝就是“私欲”),或为利所诱,或为威所屈,或畏难而退,对善恶也变得麻木,如同一面铜镜上生锈蒙尘,不能照物。当良知不为私欲所蔽而显现的时候,在王阳明看来,这便是行了。例如,当你看到一个遇到困难的人,产生去帮助他的念头,这便已经是行了;如果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你又没有去帮助他,便是良知又被遮蔽。一善念产生,便已是行了,在王阳明看来,一恶念产生,便也是行了;而绝其恶念,同样是行。很多道理人们自认为从小就知道,可是这些道理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在王阳明看来,这并不是真知。就像将百科全书储存在电脑里,电脑并不因此而“博学”一样。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

知指良知,行指行为。知行合一,即良知与行为相结合。比如你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因为你的良知告诉你应该帮助她过马路,所以你就这样行为。但做到这点往往很不容易,当你捡到钱时,你的良知告诉你要还给失主,但你的私欲会想到私吞,而知行合一变强调摒除私欲,因知而行,以良知而行为,这便是修心。

科学知识要与实践检验结合起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实际上做不到的人,他们的知和行“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有些人,说起来也知道要孝敬父母,但实际上对父母不好,在王阳明看来,这种人实际上是不知孝的。只有他真正地去孝敬父母了,才能说他是知孝。当然,思想...

2句话说清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_百度...
阳明心学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王阳明解释“知行合一”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王阳明说“知”“行”,认为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二者是合一的,但这个合一并不是指知行两者指涉同一对象,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强调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怎样的?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时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他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

王阳明 的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做到?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笔者认为,这需要从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首先,我们必须严格律己,遵守原则,做到“良知”的不丢失,再通过这种“良知”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行”,也就是以“知”促“行”。再者,就是通过生活中...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
知行合一首先是知,即格物,掌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纤理,就是认知的过程,哪怕冥思苦想,哪时的王阳明认识不了实践出真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辩证关系,只是强调用心感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然后用心去指导行动,达到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理念,他强调实践的力量超越知识的理解,"知而不行"等同于无知。他以"持志如心痛"告诫世人,心向善,"养心"是修身的基石。他倡导"发明本心"的学习方式,鼓励善念的发扬和恶念的遏制,以达到内心的自我完善。 在人际关系的智慧上,阳明倡导谦虚和宽容,他认为"谦为众善之...

“知行合一”出自哪里?
此句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辩证说明“知行合一”理论。意思是:认识深刻并且能够很好落实才是真正的行动,行动过程中只有明觉、精察,才能认为认识深刻。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与朱熹的理学最大的不同之...

费县13546462215: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
宥堵银得:[答案]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费县1354646221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容怎样? -
宥堵银得:[答案]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

费县13546462215: “行知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
宥堵银得:[答案] 好像常见的应该是:知行合一. 这是明朝的王阳明的观点,他认为人们要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之联系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实践决定...

费县13546462215: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宥堵银得: 知行合一是晚明学者王阳明提出的“心学”的核心思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仍有其十分合理的地方.归纳理解,知行合一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知;二是坐言起行的实践;三是所知与所行相统一.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也就是一个人要真诚真实,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费县1354646221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
宥堵银得: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费县13546462215: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宥堵银得:[答案]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

费县13546462215: 知行合一的知是什么意思 -
宥堵银得: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费县13546462215: 请大家谈谈“知行合一”具体什么意思?该怎么做? -
宥堵银得:[答案]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

费县13546462215: "知行合一"最初出自哪里?由谁提出及其确切意义? -
宥堵银得:[答案]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费县13546462215: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
宥堵银得:[答案]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 “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