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14章

作者&投稿:钊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雍也篇》第14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背景介绍】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部分字词进行了注解:孟之反:鲁大夫,名侧。不伐:伐,夸讲的意思。奔而殿:军败而奔,在后曰殿。军败殿后者有功。策其马:策,鞭也。将入城门,不复畏敌,之反遂鞭马而前。

根据《左传》记载,在鲁哀公十一年,鲁国与齐国交战,结果鲁国溃败,部队后撤。孟之反殿后,走在整个鲁国部队的最后,负责防范敌人的追击,掩护大家的撤退,这种行为是非常勇敢的, 因而受到国人的称赞,但是他不邀功 。等快回到国内的时候,他将入国门时,就鞭打自己的马,告诉国人说,不是我很勇敢在后面殿后,是因为我的马跑得不够快,所以落在后面了。

【内涵理解】

一、谦德之效 

善始善终孟之反表示自己其实没什么功劳,这是不自夸、不邀功的表现,是一种谦德。你看他真有功劳,他却把功劳推给别人;找不到人夸,就推到马那里,这是马的功劳,这样还 间接保留了只顾跑命的人的面子。功劳由人评说,自己是守着自己的谦卑 。

《易经》包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谦卦的卦象是地在上,山在下。一般我们看到的是山在地之上,现在倒过来,山在地之下,这代表谦。即使你有像山一样巍巍的功劳,还是守着地,姿势要低,我们说 做人要低调 。孟之反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榜样,所以孔子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赞叹他,目的是让我们去效法。

曾国藩是近代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学习楷模,他满腹经纶、功成名就,而他偏偏将自己钟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这多少有点让人不解,这样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还在“求缺”什么呢?大家看中国历史上,很多名臣晚节不保,都是栽在好名好利、居功自傲上,最后能保全自己的人,无一不是因为虚心、低调。给自己的书斋起名“求缺斋”,意思是允许不完美,克制好名、好胜之心。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其修身处事依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正是这种谨慎谦卑、淡泊名利的心态,成就了他一生功德圆满。

二、自伐自矜

学之大忌《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夸耀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永远没有长进。人的欲望总是想冒头、总是想受关注、被赞美,如果能守着谦卑,不夸功、不自伐,你的私欲就会减少。跟人欲相对的是天理,天理日明,朱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是天理的障碍,傲慢是学习的大忌 。

邀功、伐善都有名闻利养的心,会给我们学习成长带来很大的害处。在这里,孔子教我们断除好名之心,去掉贪欲,内心才能真正提高修为,显明我们的天理、我们的明德 。

我们看周围那些喜欢自夸的人,爱表功,做了一点点吹得很大,深怕别人不知道,到处去说自己做了什么什么好事,有什么样的功劳,但是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往往就会招致他人的嫉恨,灾祸就随之而来。汉高祖刘邦说自己能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是因为用了三个人才:“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嘴上说这三人功不可没,可是没过多久,韩信因表现得既高调又自满,还炫耀自己带兵“多多益善”,甚至居功自傲要求封王,最后被他杀掉了,萧何也因受他猜忌被下狱,半点不留情面,即使最后释放了萧何,但萧何从此对刘邦是诚惶诚恐,在他去世之前不敢再议国事。而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刘邦需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张良总是先给刘邦以引导,尽量让刘邦自主思考或者提出询问,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从来不会让刘邦有被超越甚至是被支配的感觉。张良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和他谦卑低调是分不开的,他甚至还拒绝了封侯,他用这种谦虚的态度,既表达了忠心,不贪图名利,又表现了他不会居功自傲,功高盖主,取得了刘邦的高度信任,得以善终。

三、遁世不现  知而不悔 

孔子称赞孟之反是“不伐”,可见孔子对于不伐善、不夸功的人非常的赞叹。

有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孔子自己在世时,也十分谦虚,拒绝了很多夸赞之词。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如果说圣与仁这两个称号,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觉到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

《中庸》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依从中庸之道立世,全无好名之心,默默无闻不被理解而不后悔,只有称圣的人才能做到。“遁世”,多指主动避世,但此处指客观上被隐没,就是没名没份。

《易经·乾卦·文言传》有“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之语,隐身于世间不被社会承认、没有名份而不烦闷,不忧愤。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之难行,依乎中庸之道之不易,所以对“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评价极高,说“唯圣者能之”。常人往往希高慕大,喜欢站在高位、站在聚光灯下,甚至为了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而追求旁门左道;而一个君子恰恰相反,他们像水一样,往低处走,匍匐在地、成就他人,始终如一,不半途而废,以圣者为榜样,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中庸之道。

【实践之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但好名傲慢之心却如此顽固,很难调伏,正如美国伟大的政治家富兰克林所说:“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怎么办?王阳明在回答弟子关于破除名利心时说:“名与实相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这段话很有意思,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学儒的人、学圣贤之道的人,更要注意培养务实的态度,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就会专注在内心修为上,自然可以防范名利心、傲慢心,真诚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务实之心不断壮大,方能修己达人。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孟之反面对赞美的态度起心动念是怎么样的?

2. 孔子为什么要赞叹孟之反?

3. 好名傲慢之心有什么危害?如何克服?


论语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雍也篇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雍也篇原文及翻译如下:1、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他虽然不拘礼貌的细节,但他做人还不算坏。”仲弓说:“平居恭敬待人而...

一单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这句话出自哪里?
1、一单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雍也》。2、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3、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是什么意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篇》。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共包括30章, 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请问出自何处?什么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 意思是仁者自己想立身进达,以恕推己及人,知道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所以先帮助别人立身进达。出自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

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樊迟问仁《论语》中有三处,除此章问仁外,还有两处,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来看。《颜渊第十二》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子路第十三》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三次问仁,而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以至于樊迟都没有理解。这...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_百度...
意思是: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高尚的儒者,不要做以儒为职业的小人物。出处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一箪食,一瓢饮”是什么典故?
出处:《论语·雍也》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赏析:...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是什么意思。_百 ...
意思是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帮我推辞吧!如果再有人来找我时,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雍也篇》。原文: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译文:季氏派人通知闵子骞,让他当季氏...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此贤良的人,可是为什么会得了这么严重的病。该句出自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的《论语·雍也篇》。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

开鲁县19480113488: 《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
伯牙吾台雁西米: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也就是说,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开鲁县19480113488: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出自哪? -
伯牙吾台雁西米: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义多种.有为: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亦解释是“知者乐,水.”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开鲁县19480113488: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伯牙吾台雁西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开鲁县19480113488: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伯牙吾台雁西米: 雍也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因材施教

开鲁县19480113488: 《论语》雍也篇第13和14则的中心思想
伯牙吾台雁西米: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

开鲁县19480113488: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含义是什么? -
伯牙吾台雁西米: 意思是: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两个“乐”都读作yào,是喜好的意思.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雍也篇》.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

开鲁县19480113488: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也”是什么意思
伯牙吾台雁西米: “也"应该是:"却"的意思 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开鲁县19480113488: 孔子说什么者乐山什么者乐水 -
伯牙吾台雁西米: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 “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开鲁县1948011348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
伯牙吾台雁西米: 1《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

开鲁县19480113488: 看山使人什么看海使人什么 名言 -
伯牙吾台雁西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摘自《论语》·雍也篇 意思是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