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春秋到明清时期的政治都有什么样的得失?

作者&投稿:邬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春秋:分封制的贵族政治时代

春秋时期是贵族政治,周以前的商朝没有分封制。商的统治区域在如今河南省一带,首都变过很多次,维护统治的方式很血腥,通过征服周边小国进而盘剥它们。商所处的时代,希腊、雅典、斯巴达等同样是获胜的城邦盘剥其他失败者。

周朝的统治比较温和,发明了分封制。这里有两个关键字,封和建。封是分封,主要是天子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到外地,如周公旦就分封到鲁国。建是皇帝的兄弟或兄弟子侄,在封地建立自己的小国家。合起来就叫封建。

真正的封建时代是西周,东周封和建都比较少,因为东周已经非常弱。各诸侯国照搬前代,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但是不像西周地广人稀,西周持续200年,疆域可以封得过来,东周持续近600年,一直分封下去就会出问题。

东周时期,王公贵族子嗣实在是太多,特别是那时允许一夫多妻,子子孙孙都能分家产,生育子嗣多的王公贵族很快就会变得越来越弱,而那些节制生育,或不幸子嗣很少的贵族,反倒变得相对强大,最终得以挑战王公。比如,鲁桓公的三个兄弟到孔子时代已完全掌控鲁国政治,鲁国国君反倒非常弱,一直灭不掉鲁桓公兄弟们,最后只好自己逃亡,客死齐国。王公和诸侯国国君本质上都是一个家族的兄弟,区别不大。王公和贵族在自己的封邑里靠家臣管理,家臣最后演变成官僚体系。

到春秋时期,很多贵族根本没办法再分封,后代渐渐没落,但仍是贵族,被称为士,即没有封邑的贵族,孔子就是这个身份。孔母颜徵在是平民,孔父是从宋国避难到鲁的贵族。宋国是殷商封地,周征服商的王朝,但并没有灭掉商王族而是给了封地。所以孔子从血缘来讲,是商贵族的后代。孔子跟母亲生活到15岁,母亲去世后他把母亲棺椁停在曲阜城东的大路“五父之衢”上,最后获得孔家承认,确认了贵族身份。但贵族又分士和大夫,孔子是士,不是大夫。孔子晚年病重离世前,子贡等弟子们演练孔子的葬礼,要以大夫的身份厚葬孔子,被孔子制止,最终以士的身份下葬。

士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战国时代,他们奔走于各国之间,有些人官至宰相,比如李斯。中国有所谓士大夫之称,其实是指走向仕途的士。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政治实际是士人政治,他主要指的是汉唐和宋代。明代士大夫开始弱化,到清朝基本消失。

秦:统一中国和确立官僚帝制,“化家为国”

秦代确立帝制,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并且世袭。当时的世界,像雅典那样实行民主制度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区域都是世袭帝制。世袭帝制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无谓争斗,皇帝要么传位给嫡长子,要么指定太子接班,其他人别争,这样能保证和平相处。

除此之外,秦朝已经意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李斯建议秦始皇设立郡县,从上而下形成一套官僚体系来管理整个国家。马克思·韦伯早就说过,官僚制是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个判断标准到今天依然适用。

由是观之,中国是第一个建立现代国家雏形的国家。这个观点会颠覆我们对中国两千年专制制度的认知,但钱穆先生很早就对中国建立这种官僚帝制赞赏有加。而且自秦始,国家机器不再只为帝王一人服务,而主要是建立全社会的政治秩序,这就是所谓的“化家为国”,这一理念在当时同样非常先进。

《耶路撒冷三千年》中记载,为了占领耶路撒冷称王,人们打来打去,毫无社会秩序可言,也没有固定的国家疆界,所谓的国家就是这个帝王的国家,所有阶级都是为帝王一人服务。秦统一中国,设立郡县则不一样,这属于“化家为国”,开始真正有了国的概念,同时注重为社会建立政治秩序。

秦统一的是非常辽阔的疆域,如何建立一套官僚体制?李斯提出“车同轨、书同文、语同音”。“车同轨”,车辙压出来的路也就有了规制,车因此能跑得更快更远,时间缩短,世界变小,统治更容易;“书同文、语同音”有助于减少交流障碍,否则,中国的统一非常困难。

钱穆先生有“中华文明早熟论”的说法,原意是说,中国过早建立了现代国家的形态。为什么说“过早”建立?一方面,人类当时的智识水平,根本没有达到建立现代国家形态的程度。另一方面,中国最终走入了专制的死胡同,因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怎么管理一个现代国家。

在我看来,“中华文明早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封建制度早于其他文明建立,也早于其他文明停止。

对比同期欧洲历史看,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也是一段分封史,但国王对下面的小封建主管理很差。不过,这有个好处,当现代化开始时,这些小封建主、小贵族反倒成为反对王权的一个重要牵制力量。

中国很早就进入官僚帝制,延续两千年后发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能够打败帝制,引进民主,很多人受帝制的影响根深蒂固。英国、日本在现代化的国家进程中,阻力都比中国小。17世纪的英国革命持续四五十年,宗教和贵族是反对国王的重要力量;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下而上的,最终逼迫幕府大政奉还,比较容易地过渡到了现代文明。

汉唐:落实“化家为国”,完善官僚帝制

西汉君权和政府分离非常清楚,皇帝当然是国家的代表,但管理这个国家靠“三公九卿”。“三公”之中,宰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督官员。“九卿”是中央其他官员。三公位阶当然比九卿更高。在西汉,“三公九卿”去见皇帝都不用特别行礼,当时没有椅子,大家都是盘腿跪坐,大家给皇帝鞠躬就行,然后皇帝鞠躬回礼。

西汉已经建立察举制度,太学也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地方,贵族和平民子弟都可以入学。不过,贵族继承了一些春秋的传统,享有一些优待,比如贵族太学毕业就可以到皇帝身边去做侍郎,平民子弟如果毕业考甲科,也能跟贵族一样,如果考了乙科就得回到原籍做吏,当然也有再次擢升的机会。

同时,西汉还有“乡举里选”制,“举孝廉”主要是推举孝子和太学出身的廉吏。此外还有“考课制度”,是指皇帝派钦差大臣考察地方官员,做得好的奖励提拔,中等的调往别处历练,差的降级,和我们现在差不多。

可惜“乡举里选”制到东汉演变成门阀制度,这也是为什么隋代要开科举。

钱穆先生谈到汉代荐举制度说:“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可见,汉代是一种贤人政治,从太学的人才培养和任用,到“乡举里选”举孝廉,甚至“考课制度”对地方官员的考评,都是以贤荐贤。

唐代把相权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对科举也进一步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分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最重要,负责给皇帝拟定诏书。门下省是审核诏书,有监察作用,不同意可以打回去,称为“封驳”。尚书省是执行部门,辖六部。

诏书在门下省同意之后,皇帝要在诏书上签敕(即朱批),然后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算生效。所以,皇帝想任性在唐朝比较难,因为没有中书门下之印,敕令就不合法。

唐中宗时期,凡是未经门下省的诏书,皇帝都是用黑笔而不是用红笔来签字,诏书的封口也不敢用正封而是斜封,这样的诏书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因此,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核而被皇帝任命的官员被称为“斜封官”,虽然皇帝认同,但在官场抬不起头。

唐代的科举考试和宋及以后不同,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特别多,宋及以后变成了进士一科独大。如果更准确地评价科举制度,它不简单是一个考试制度,还是整个帝制的一部分。因为想让官僚帝制运转起来就需要很多官员,科举制为官僚帝制输送了大量人才。

北宋:中国现代性的拂晓时分

吴钩先生有一本研究宋代的著作,名为《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为什么称宋代为中国现代的拂晓呢?宋代确有很多特别之处,第一个就是宋代的道统、规训。在宋代,道理最大,皇帝并不是最大的。

沈括在《梦溪续笔谈》中,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这样一段对话:“太祖皇帝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当着皇帝的面说道理最大,而不是皇帝最大。宋明理学的创建者程颐也有一句话,“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筳”,意思是说皇帝不要管日常运行,天下能不能治好,那是宰相的责任,君主德行的高低,责任在经筳官。

宋代为皇帝讲儒家思想的儒家学者即经筳官。程颐做经筳官时,要坐着而不是站着讲课,他的理由是:“臣窃见经筳臣僚,侍者坐而讲者独立,于理为悖。欲乞今后特令坐讲,不惟义理为顺,以养主上尊儒重道之心。”说得理直气壮。

可见,北宋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士大夫也在北宋开始自我觉醒。经历南北朝动荡,唐朝引入了佛教,并以佛教为主,儒学地位下降。北宋时代,儒学重新兴起,士大夫地位空前提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宋代的士大夫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相比汉唐,宋代还进一步实现了“化家为国”的理念。南宋御史方庭实曾谏言宋高宗:“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他当着宋高宗的面慷慨激昂,可见宋代形成了一种君臣共治的信念。

在宋代,君权有所增加,相权有所分散,但这不意味着皇帝可以乱来。实际上,封驳非常多见,御史台的地位上升非常高,不仅监督百官,也进谏皇帝。包拯当御史时,反对仁宗的一个任命,吐沫星子都喷到了仁宗脸上,仁宗回到后庭才敢擦。王安石变法之后,宋代的台谏之风恶化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导致党争过头,酿成不少冤案,如苏轼的乌台诗案。但是,如果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台谏、党争可能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标志?事实上,党争在北宋还处于君子之争,就事论事,台上互相打压,私下仍是好友,如司马光和王安石。

北宋还是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北宋每一次殿试,进士有三四百人之多,当然后来这也成为一个问题,官太多,养不起。不仅如此,宋代科举不再给贵族留名额,在唐代的时候,还给贵族留一些名额。因此,宋代真正实现了平民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望,平民子弟因此心情舒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宋代官员的俸禄也是几千年里最高的,宰相的年俸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0万元。

如何对待士大夫,甚至被宋太祖写进祖宗家训。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立了这样一块誓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代历代皇帝上任,都要念这块碑。北宋还真没有杀过一个士大夫或者上书言事之人,南宋也很少杀。

宋神宗时期,遭遇西夏战事失利,因为文官管军事容易战败。神宗特别生气,想杀一个转运使解气。门下侍郎章惇反对,神宗也只能改成刺字发配,章惇说这还不如把他杀了。神宗问何故,章惇回答:“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只好作罢,声色俱厉地抱怨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的回答也很干脆:“此等快意事,不做也罢!”

宋太祖的祖宗家训,是不是也有英国《大宪章》的意义?《大宪章》被认为是英国走向宪政的重要文献,但实际上是国王和贵族之间签订的限制国王恣意妄为的协议。这个协议几百年间并没有得到国王的尊重,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吸收《大宪章》的思想撰写出《权利法案》,《大宪章》的位置才被抬得很高。

当然,宋太祖誓碑是个单方的、自愿的约束,但如果大家都相信并遵守了这个约束,最后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契约?这值得探讨。

宋代也已经有了法治的概念。我们都以为古代没有法治,但是南宋陈亮是讲法制的代表,他说“人心之多私,而以法为公,此天下之大势所以趋于法而不可御也。”他还说“举天下一听于法,而贤者不足以展布四体,奸㝌亦不得以自肆其所欲为”。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清末民初一个受过西学影响的变法人士所言?

明清:士大夫衰落,再度“化国为家”

如刘子健先生所言,南宋开始,中国转向内在,表现为理学成为官方学说,文化开始僵化,女性从小被要求缠足等等。中国为什么在南宋转向内在?

竺可桢先生曾统计中国三千年历史里的气候变化,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他身后的气候情况,最终绘制成一条气候变化曲线。据这条曲线记录,中国三千年历史共经历过两次大降温,一次是三国至南北朝400多年,再一次是宋代末期直到明清。每次降温,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时候。

北宋末期遇到蛮族入侵,江山大变。对士大夫来说,比如朱熹,看到江山沦丧一半,君臣暮气沉沉,他作为一个儒家学者走向内心恐怕是无奈之选。崖山之战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十万军民跟着以身殉国,从文化意义上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并不是没有道理,寓意中华文明的巅峰已过。

明朝朱元璋撤掉了宰相之位,虽然国家还是依靠大臣治理,但士大夫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元代开始,士大夫见皇帝都得下跪。明代还有一个特别坏的制度,就是廷杖,让士大夫颜面尽失。明朝官员谁敢反对皇帝,就要拉出午门打屁股,有两次100多人集体被打屁股,十几个人被当场打死。据统计,明朝300来年发生廷杖事件500多起。

清朝进一步“化国为家”,国家是皇帝一人的国家,没有宰相,也没有内阁。明朝好歹还有内阁,到了清朝就再没有士大夫,都成了皇帝的奴才,“文字狱”更是万马齐喑。清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勤奋,他们就要一人独断。乾隆就说过:“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这就是清朝黑暗的政治。




中国从春秋到明清时期的政治都有什么样的得失?
春秋:分封制的贵族政治时代 春秋时期是贵族政治,周以前的商朝没有分封制。商的统治区域在如今河南省一带,首都变过很多次,维护统治的方式很血腥,通过征服周边小国进而盘剥它们。商所处的时代,希腊、雅典、斯巴达等同样是获胜的城邦盘剥其他失败者。 周朝的统治比较温和,发明了分封制。这里有两个关键字,封和建。封是...

从春秋到明清大概多少年?
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时期大约是2000年

春秋战国至明清年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597年晋楚...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中华文明为何从世界第一降为第三?
中华文明从世界第一降为第三,是有很多的原因的,其中一点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的封建,导致中华文明不愿意吸取外来的文化而从而落后。还有就是西方的扩张性侵略,导致我国难以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展中华文明上,因为中华民族应对西方的战争,已经自顾不暇了。刚开始的欧洲文化并不丰富,经济也不占优势,整体...

朝代顺序
朝代顺序为: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具体分为: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中国画从春秋时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在形式风格和精神内涵上产生什么变化...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随之改变,明强时期的画作更偏向于描绘世俗,生活 春秋时期不知道:摘: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正处在由萌芽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1)中国画的基本特征至战国开始呈现出来,以线造型,线条运用已比较成熟,设色虽未脱离平涂的初起阶段,但渲染技法已开始...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具体朝代年份如下: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中国赋税制度在各个朝代主要有哪些
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前590年作...

概述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进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等级重建。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重创:秦朝,焚书坑儒。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原因有哪些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
变化: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口增加了,养牛成本高,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约束。

惠城区18651498119: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
奚刘派罗:[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简述; 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而随着夏启建立中...

惠城区18651498119: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奚刘派罗: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 这个时期形成了原始社会的组织与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孕育阶段. 二、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 五帝时期,尧、舜、禹之间的君位继承实行禅让制,禹建立夏...

惠城区18651498119: 分别列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事、 -
奚刘派罗:[答案] 先秦:政治上: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从春秋到战国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变 经济上:在春秋末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思想上:可谓是百家争鸣,思想繁荣,其中代表为儒、墨、道、法四家思想 秦汉:政治上:封建制度完...

惠城区18651498119: 请教一个高中中国古代史问题我想问一下我国古代都有哪些政治制度经济
奚刘派罗: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土地制度\古代经济制度 抱歉外交制度空缺.很难找的.这个问题太大,太难回答.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惠城区18651498119: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从秦汉以后是什么制度? -
奚刘派罗: 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体系就逐渐变得健全和完善起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深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从夏商王朝时期伊始,世袭制和宗法制逐渐崭露头角.随着秦汉大一统,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明清朝代的政治制度变成为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从此,古代中国开始走向衰落之路,近代中国开始显现.

惠城区18651498119: 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从春秋开始一直到明清....
奚刘派罗: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 明清中央官制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

惠城区18651498119: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明清以前)
奚刘派罗: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

惠城区18651498119: 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官制有哪些 -
奚刘派罗: 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

惠城区18651498119: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
奚刘派罗:[答案] 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就其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