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中国赋税制度在各个朝代主要有哪些

作者&投稿:绽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中国赋税制度在各个朝代主要有哪些表现?~

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
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陆寅公集》卷二二),但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
从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其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以779年(大历十四年)政府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全国无统一定额。(3)户税按户等高低(分上上至下下九等)征钱,户等高者出钱多,低者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6)对不定活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两税法大约实行了八百年,中间略有变更。北宋时从户税中分化出商税和间架税。户税逐渐变成地税,仅保留夏秋两征的形式,成为一半收钱,一半收谷的二税。
五、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
明代前期仍然实行两税法。张居正改革时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具体内容是:(1)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合并征银。(2)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3)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4)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里征解开役的办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首先,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其次,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为城镇手工业了较多的劳动力。第三,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2,462万)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把丁银359万两固定下来,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开始改革赋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广东省开始将丁银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雍正元年至七年(1723-1729)推行于全国(少数地区实行的较晚)。从此,田赋一般称为地丁钱粮。
摊丁入亩(地)与一条鞭法同为使役银归于赋银,将原来的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就这点来说,摊丁入地是一条鞭法的继续推进。但两者又有不同。(1)一条鞭法的丁指的是差役,摊丁入地的丁指的是丁银。(2)一条鞭法只在某些州县推行,各地情况相差很大;摊丁入地则丁额已在“永不加赋”的规定上加以固定,并广泛推行,且这较一条鞭法简明。
摊丁入地结束了长期以来地、户、丁与赋役制度的混乱现象,完成了赋税合并即人头税归入财产税的过程,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进步。(1)对封建国家来说,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因而不再顾虑人口逃亡的问题。(2)对广大农民来说,减少了一些额外负担。(3)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它的基本特点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赐予各级奴隶主,受封者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同时,受封者还要向统治者承担义务,交纳贡税;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状,实行奴隶和庶民的集体耕作制度。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过程:鲁国最先实行初税亩,使井田制遭到了破坏;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各国诸侯纷纷变法,使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在各国建立起来。③土地兼并与均田制。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始终。面对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的情况,北魏至唐前期的政府采取“均田制”的措施,以维护统治;明朝时则采取了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的政策。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兼并、鼓励垦荒的作用,但由于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这一现象的存在,任何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
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陆寅公集》卷二二),但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
从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其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以779年(大历十四年)政府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全国无统一定额。(3)户税按户等高低(分上上至下下九等)征钱,户等高者出钱多,低者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6)对不定活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两税法大约实行了八百年,中间略有变更。北宋时从户税中分化出商税和间架税。户税逐渐变成地税,仅保留夏秋两征的形式,成为一半收钱,一半收谷的二税。
五、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
明代前期仍然实行两税法。张居正改革时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具体内容是:(1)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合并征银。(2)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3)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4)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里征解开役的办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首先,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其次,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为城镇手工业了较多的劳动力。第三,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2,462万)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把丁银359万两固定下来,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开始改革赋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广东省开始将丁银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雍正元年至七年(1723-1729)推行于全国(少数地区实行的较晚)。从此,田赋一般称为地丁钱粮。
摊丁入亩(地)与一条鞭法同为使役银归于赋银,将原来的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就这点来说,摊丁入地是一条鞭法的继续推进。但两者又有不同。(1)一条鞭法的丁指的是差役,摊丁入地的丁指的是丁银。(2)一条鞭法只在某些州县推行,各地情况相差很大;摊丁入地则丁额已在“永不加赋”的规定上加以固定,并广泛推行,且这较一条鞭法简明。
摊丁入地结束了长期以来地、户、丁与赋役制度的混乱现象,完成了赋税合并即人头税归入财产税的过程,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进步。(1)对封建国家来说,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因而不再顾虑人口逃亡的问题。(2)对广大农民来说,减少了一些额外负担。(3)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中历史老师告诉你
1.春秋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确定的“按亩收税”,并在秦朝继续落实。
3.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
5.隋朝租调制,唐朝前期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租庸调制。
6.唐朝后期,两税法。
7.明朝一条鞭法。
8.清朝摊丁入亩。

中国赋税制度起源先秦,历经各代,逐渐发展,其中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和摊丁入亩是赋税制度变革的代表。


春秋战国至明清年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597年晋楚...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中华文明为何从世界第一降为第三?
中华文明从世界第一降为第三,是有很多的原因的,其中一点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的封建,导致中华文明不愿意吸取外来的文化而从而落后。还有就是西方的扩张性侵略,导致我国难以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展中华文明上,因为中华民族应对西方的战争,已经自顾不暇了。刚开始的欧洲文化并不丰富,经济也不占优势,整体...

春秋战国时期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少朝代了
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图,附带口诀,文字解释,各朝疆域图
7. 宋元明清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口诀1: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口诀2: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中国赋税制度在各个朝代主要有哪些
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前590年作...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如下:1、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天皇地皇人皇五帝始,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相传。2、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前段后段。3、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战国秦统一,西汉东汉魏蜀吴。4、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魏蜀吴三分晋朝立,前后沿...

历代朝代的顺序表
中国朝代的大概顺序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其中还有短暂时期的5代10国等等就略过了。

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

春秋战国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形态大致经过了早期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古代农业按照原始农业(原始社会-商周)、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明清)分两大块。贰部分特点:原始农业:原始社会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商周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丹寨县13039456847: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中国赋税制度在各个朝代主要有哪些表现? -
凭霍棠诺: 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丹寨县13039456847: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中国赋税制度在各个朝代主要有哪些 -
凭霍棠诺: 高中历史老师告诉你 1.春秋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确定的“按亩收税”,并在秦朝继续落实. 3.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 5.隋朝租调制,唐朝前期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租庸调制. 6.唐朝后期,两税法. 7.明朝一条鞭法. 8.清朝摊丁入亩.

丹寨县13039456847: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
凭霍棠诺: 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始; 北魏、隋——租调制; 初唐——租庸调法,交谷物叫租,调是交绢、绵或布、麻,以绢或布代役叫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和...

丹寨县13039456847: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成? -
凭霍棠诺: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2、汉朝的田赋 3、北魏开始的租调制 4、隋唐开始的租庸调制 5、唐中期的两税法 6、明朝的一条鞭法 7、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

丹寨县13039456847: 明清赋税制度如何演变的? -
凭霍棠诺: 1.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张居正推行的赋税制度.将田赋,徭役,杂役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收税.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开始用银两征税,商品经济发展.2.摊丁入亩:清朝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定额(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将田赋和丁役合而为一,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减轻人民负担,废除人头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人口增长.

丹寨县13039456847: 我国从古至今的赋役制度有哪些? -
凭霍棠诺: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是: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由多种成分转向单一货币;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的...

丹寨县13039456847: 古代赋税制度 -
凭霍棠诺: 在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之前各国都是实行的井田制. 我觉得可能是春秋时主要是由耕公田作为赋税变为以田亩为主的征收. 到了战国,由于人口的增多,开始出现按人口的征收方法,并在秦朝形成田亩、人口并收的税收制度.以后逐渐有屯田制、租庸调制、两税制、一条鞭法直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丹寨县13039456847: 我国古代的赋税 -
凭霍棠诺: 1.编户齐民虽然提到按财产多少征收赋税,但没有真正实行过.而且汉代税种特别多,编户齐民之事关于其中的一小部分税的名义上的征收办法,两汉的赋税特点是田租轻而人头税重,编户齐民的税收属于田租,只占了国家税收的小部分....

丹寨县13039456847: 先秦到秦汉时期我国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怎样? -
凭霍棠诺: 西周土地制度:井田制 春秋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