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司马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中的成语有哪些~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526823.html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释义: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偶:举一端,即举例。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这句话,主要是在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教育之道,先要在学生的容色言辞上见到求学的诚意,诚至然后再启发他,启发之后待其自得,这样之后再告诉他。“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开导其意。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的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愚不以三愚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出自哪里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2、0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

请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

如何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原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佳句: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表明了孔子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育思想。2.通假字: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

不愤不启的意思
不愤不启的意思是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例句: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你再想想,这也算是我对你儒学功底的一个考核,悟透了这一层,对你修炼此功有莫大的好处。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 -
锻水解痉:[答案]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大意是什么这句话的大意是甚? -
锻水解痉:[答案]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茅箭区15225027857: 翻译: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锻水解痉:[答案]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悱(匪):想说却说不出来.隅:角落.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锻水解痉:[答案]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文 -
锻水解痉:[答案]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

茅箭区15225027857: 翻译古文《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锻水解痉:[答案]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锻水解痉:[答案]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的意思 -
锻水解痉:[答案] 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论语》中的那一则? -
锻水解痉:[答案]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

茅箭区15225027857: 子曰不愤不启我不排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
锻水解痉:[答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对方很努力想弄懂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对方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时不去启发他.若其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开导启发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