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尚没有得到流传的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焦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愈的《师说》中,哪个句子是说从师的必要性,哪个句子有事说择师标准的?~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作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的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用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作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点贵点贱,点长点少,道之所存,作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点常作”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用:“是故弟子不必不如作,作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点常作”的现象一下子引用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作”,突兀而起,已见用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作、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

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师说》 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尚没有得到流传的一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他认为有的老师只能教孩子们读书断句的两句是:“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
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韩愈先是从孔子的老师作为论据,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进行了阐释。原文: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文...

《师说》中第二段中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唐代韩愈的《师说》中第二段中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圣人与今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

师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答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那里,文章出处在哪
原句应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师说》,作品出处为《昌黎先生集》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韩愈传代表作品《师说》
韩愈的代表作品《师说》收录于《昌黎先生集》中,是作者为李蟠而作,旨在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自魏晋以来,人们对师道的态度日益淡漠,甚至嘲笑从师学习之人,视之为狂人。然而,韩愈不顾世俗偏见,坚持收徒传道,他撰写了《师说》,公开挑战传统观念,以师道自任。古代学者必有老师,因为老师是传授知识...

《师说》韩愈中,作者认为为什么要从师
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择师标准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里面作者认为从师的对象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

师说中韩愈论述了从师之道,逐步推出了中心论点是哪两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樟树市18329505476: 《师说》中,韩愈对从师之道不能恢复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 ---!-----,-----. -
卞欣冬凌: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樟树市18329505476: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的意思 -
卞欣冬凌: 此句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出自 师说(韩愈)

樟树市18329505476: 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贵族子弟耻于相师的风气的句子是什么 -
卞欣冬凌: 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贵族子弟耻于相师的风气的句子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

樟树市18329505476: 《师说》写尴尬局面的句子? -
卞欣冬凌: 《师说》是唐代韩愈的名篇,主要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是韩愈写给他的弟子李蟠的,目的是勉励他从师学习,而不要受流俗的影响.文中写尴尬局面的句子应该是这几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几句写出当时人们不从师的情况,对那些从师的士大夫嗤之以鼻的情态.

樟树市18329505476: 韩愈的(师说)里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什么意思 -
卞欣冬凌:[答案]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别人没有疑惑也就难了

樟树市18329505476: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
卞欣冬凌: 师说【作者】韩愈 【朝代】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

樟树市18329505476: 师说中韩愈将“ - ----,-----”的从师风尚与士大夫之类的耻学于师做对比进而肯定尊师重道的正? -
卞欣冬凌: 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 荒谬心态的句子是: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樟树市18329505476: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层的心理分析:“               , ... -
卞欣冬凌:[答案](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谀”“抚膺”“箫”这几个字的写法.【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

樟树市18329505476: 韩愈在《师说》中“ ”三句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 -
卞欣冬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若有用,望采纳,谢谢.

樟树市18329505476: 1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韩愈《师说》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凝练地概括出 “ 士大夫之族 ” 不愿从师... -
卞欣冬凌:[答案]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分,每空1分,与原文不合不计分,出现错别字不给分.【解析】试题分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