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编撰明史出力最大是史家是谁 指出该书不足之处 ?

作者&投稿:少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万斯同编纂的明史同张廷玉编纂的明史有何不同?~

万斯同在康熙朝直接参与的明史的编写,他以布衣身份参与。在他的主持下写出了《明史稿》就是像《清史稿》那样是个未定本,草稿的意思。然后张廷玉主持了后续的《明史》修订,完全以《明史稿》为底本写的,在一些细节上做了处理,两版文风有所不同,张的温润些,万的尖锐些,主要内容一致的。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
《明史》尽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称“最为完善”之作。但它作为一部官修的正史,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赵翼作《廿二史札记》,已对《明史》中的缺失有所评论,只是出于对官修正史的顾忌,未敢加贬斥之辞。近世史学家柴德赓教授曾经指出:“如‘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一题下,应加‘不当’二字,才与内容符合,但却从略。‘刘基廖永忠等传’条,下未接‘疏舛’二字,‘乔允升刘之凤二传’下未接‘重复’二字,此正所谓其不敢贬斥者也。”①赵翼原文虽然委婉,《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中亦云:“周延儒不过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传》,未免稍过。..此非以甚延儒之恶,转为延儒增其身份也。”《刘基廖永忠等传》一篇,则论其述史之不确。以朱元璋征陈友谅一役,《太祖纪》记:“戊戌,克安庆。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陈友谅传》所记略同。《廖永忠传》加至安庆,破其水寨,遂克安庆。总之皆称先克安庆,后克九江。而《刘基传》中却记,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刘基请径趋江州,捣其巢穴。按此说则江州之陷前,安庆未克。所记不合。与此相类,《张玉传》记东昌之役,成祖被盛庸军包围,力战而出。张玉不知,突出阵中欲救成祖,力战而死。而《朱能传》却称,成祖被围,张玉力战而死,朱能率周长等力战,救成祖出。张玉究竟死于成祖突围前还是突围后,二传所记不合。事虽并非关键,但确为述史不严谨之失漏。
《明史·卓敬传》记卓敬之被杀,称成祖欲活之,但功臣姚广孝与卓敬有隙,从旁进言劝杀。此乃据明人野史杂传,考其史实,广孝实未从成祖之① 柴德赓:《史籍举要》。
师入南京,亦无从谗杀卓敬。《明史》记建文遗臣之事,为表彰忠义,较多搜罗,野史传闻亦有所采用,难免有误。
四川廖麻子、曹甫起义,曹甫之被杀所记亦有抵牾之处。《洪钟传》记其为廖麻子所杀,《林俊传》则记曹为指挥李荫所擒杀。
《乔允升传》记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书十七人,并一一列举易人之事。《刘凤之传》中亦有此段文字,并且一字不改照录于传中。此二传一在卷二五四,一在卷二五六,相隔只两卷,不及订正。“盖卷帙繁多,纂修诸臣不暇彼此参订也。”①至于书中此类错误不足之处更多不胜举,故史家多作考证文字。如地理设置,记兰州于成化十三年九月复为州,而实录则记在成化十四年四月复县为州。成都府南江,《明史》作正德十一年置,《大明会典》卷十六记为九年添设。如太仆寺之设置,《兵志》中记为设四十牧监。《职官志》、《大明会典》均作“十四牧监”。《兵志》中之“四十牧监”,系承袭《明史稿》中之误。北畿计丁养马,始行于永乐十三年十二月,实录中有记。《明史·兵志》记作十二年,恐为误以月作年,未经核订之故。
《明史·艺文志》史论颇为推崇,然其中失误之处亦不少,前举所录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乃宋人之作,误入志中。再如所著录陈仁锡《周礼句解》六卷,据考体例文字多剽窃猥杂,系坊贾托名,而非出陈仁锡之手。修志人似未睹原书而录。顾起元《说略》亦同此,《艺文志》作六十卷,而顾起元自序记,全书只三十卷,志中误记六十。再如《艺文志》中著录杨慎《墨池琐录》1 卷、《书品》1 卷、《断碑集》4 卷,而遗漏《画品》1 卷,估计也是成篇时未及仔细订正之故。
其述史不一之处,尚有表、传之不合。如吴悼王允熥之死,卷一○三《诸王世表》作永乐十三年卒。卷一一八《吴王允熥传》则作“永乐十五年卒”。《宰辅年表》汪广洋,洪武三年左丞。而《汪广洋传》则误记为右丞。李贤天顺元年为吏部右侍郎,则当依《李贤传》为左侍郎。又有志、传不合之处,如《徐光启传》记所进《日躔历指》一卷,《艺文志》作四卷;《通率表》一卷,《艺文志》作二卷。均不合。
此类小疵,不胜枚举。以《明史》三百卷之多,虽经修纂日久,难免有失误之处,众人成书,或有顾及不到,在所难免。而《明史》中真正失漏之处不仅在此,而在其有意隐蔽史实。

王鸿绪(1645~1723年),初名度心,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清松江府娄县人,家住西门外竹竿汇。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累升侍读学士。曾上疏劾朱方旦所刻《中质秘书》三大罪,得旨逮治伏法。康熙二十一年,充《明史》总裁。后升为左都御史,被劾罢官。康熙三十三年,又奉召赴京修《明史》,聘史学家万斯同等编写史稿。康熙三十八年改任工部尚书,督修高家堰堤工。因与河道总督张鹏翮不合,被召还,调任户部尚书。康熙四十八年,因议立皇储事与帝意不合,被勒令休致。回家时,把《明史》全稿带回,加以删改,费时五年,编成310卷,于康熙五十三年进呈清廷。次年,又被召入京修书,充《诗经传说汇纂》和《省方盛典》总裁官。卒于官。
王鸿绪深于史学,两次总纂《明史》,其所进《明史稿》,乃万斯同执笔居多。以后张廷玉等修《明史》时,就拿它作为底本,加以增删。又通医术,著有《王鸿绪外科》。所著诗文有《赐金园文集》(60卷)、《横云山人诗稿》等。
万斯同(1638-1702年)宇季野,学者称他石园先生。
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八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到十四、五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二十一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
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十九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徐元文以后,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尚书王鸿绪相继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仍延请万斯同继续修《明史》。
万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以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专攻史学,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叹唐代以后,修志时设局分修,造成史书错谬百出,说:“以前司马迁、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学,事实可靠,才记入史书。以后,专家修史书,才虽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样杂乱。修史书,就像入人之室,总是先知其厅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礼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刚柔遇贤。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这家情况。修史书也同样道理。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众人不暇择其材宜与不宜,事实或不实,就像招过路人讨论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总裁,是惟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不明。”他这番话,对后世修史者颇有影响。
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说过,修史难。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恶随心毁誉。一室之事,三人传说,往往各异,何况数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难以裁别,故受其枉者举不胜举。他说:“我少年时,在城东某氏家中一面当馆师,一面借阅该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实录。我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向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凡杂家志传,无不搜罗,并以实录作为指针。实录直载其事,不尚增饰。他书中有错谬者,以实录为证裁。这样,虽不能说完全可信,但谬误就少多了。”他就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学上有相当地位。
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他在京多次讲学,贯穿古今史实,评论中肯。清初著名学者李光地,品评人才相当苛严,对万斯同却极为赞赏。他说,平生所见,不过数子,如顾宁人(炎武)、万季野、阎百诗“真足以备石渠顾问之选者也”。
过失:《明史》尽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称“最为完善”之作。但它作为一部官修的正史,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赵翼作《廿二史札记》,已对《明史》中的缺失有所评论,只是出于对官修正史的顾忌,未敢加贬斥之辞。近世史学家柴德赓教授曾经指出:“如‘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一题下,应加‘不当’二字,才与内容符合,但却从略。‘刘基廖永忠等传’条,下未接‘疏舛’二字,‘乔允升刘之凤二传’下未接‘重复’二字,此正所谓其不敢贬斥者也。”①赵翼原文虽然委婉,《周延儒之入奸臣传》中亦云:“周延儒不过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传》,未免稍过。..此非以甚延儒之恶,转为延儒增其身份也。”《刘基廖永忠等传》一篇,则论其述史之不确。以朱元璋征陈友谅一役,《太祖纪》记:“戊戌,克安庆。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陈友谅传》所记略同。《廖永忠传》加至安庆,破其水寨,遂克安庆。总之皆称先克安庆,后克九江。而《刘基传》中却记,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刘基请径趋江州,捣其巢穴。按此说则江州之陷前,安庆未克。所记不合。与此相类,《张玉传》记东昌之役,成祖被盛庸军包围,力战而出。张玉不知,突出阵中欲救成祖,力战而死。而《朱能传》却称,成祖被围,张玉力战而死,朱能率周长等力战,救成祖出。张玉究竟死于成祖突围前还是突围后,二传所记不合。事虽并非关键,但确为述史不严谨之失漏。
《明史·卓敬传》记卓敬之被杀,称成祖欲活之,但功臣姚广孝与卓敬有隙,从旁进言劝杀。此乃据明人野史杂传,考其史实,广孝实未从成祖之① 柴德赓:《史籍举要》。
师入南京,亦无从谗杀卓敬。《明史》记建文遗臣之事,为表彰忠义,较多搜罗,野史传闻亦有所采用,难免有误。
四川廖麻子、曹甫起义,曹甫之被杀所记亦有抵牾之处。《洪钟传》记其为廖麻子所杀,《林俊传》则记曹为指挥李荫所擒杀。
《乔允升传》记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刑部易尚书十七人,并一一列举易人之事。《刘凤之传》中亦有此段文字,并且一字不改照录于传中。此二传一在卷二五四,一在卷二五六,相隔只两卷,不及订正。“盖卷帙繁多,纂修诸臣不暇彼此参订也。”①至于书中此类错误不足之处更多不胜举,故史家多作考证文字。如地理设置,记兰州于成化十三年九月复为州,而实录则记在成化十四年四月复县为州。成都府南江,《明史》作正德十一年置,《大明会典》卷十六记为九年添设。如太仆寺之设置,《兵志》中记为设四十牧监。《职官志》、《大明会典》均作“十四牧监”。《兵志》中之“四十牧监”,系承袭《明史稿》中之误。北畿计丁养马,始行于永乐十三年十二月,实录中有记。《明史·兵志》记作十二年,恐为误以月作年,未经核订之故。
《明史·艺文志》史论颇为推崇,然其中失误之处亦不少,前举所录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乃宋人之作,误入志中。再如所著录陈仁锡《周礼句解》六卷,据考体例文字多剽窃猥杂,系坊贾托名,而非出陈仁锡之手。修志人似未睹原书而录。顾起元《说略》亦同此,《艺文志》作六十卷,而顾起元自序记,全书只三十卷,志中误记六十。再如《艺文志》中著录杨慎《墨池琐录》1 卷、《书品》1 卷、《断碑集》4 卷,而遗漏《画品》1 卷,估计也是成篇时未及仔细订正之故。
其述史不一之处,尚有表、传之不合。如吴悼王允熥之死,卷一○三《诸王世表》作永乐十三年卒。卷一一八《吴王允熥传》则作“永乐十五年卒”。《宰辅年表》汪广洋,洪武三年左丞。而《汪广洋传》则误记为右丞。李贤天顺元年为吏部右侍郎,则当依《李贤传》为左侍郎。又有志、传不合之处,如《徐光启传》记所进《日躔历指》一卷,《艺文志》作四卷;《通率表》一卷,《艺文志》作二卷。均不合。
此类小疵,不胜枚举。以《明史》三百卷之多,虽经修纂日久,难免有失误之处,众人成书,或有顾及不到,在所难免。而《明史》中真正失漏之处不仅在此,而在其有意隐蔽史实。

  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

  [编辑本段]《明史》评价概括
  如何给予《明史》一个概括的评价呢?前面的评述,基本上还是就其自身内容而论,然而要给《明史》一个总的评价,就不得不把它放到历史中,放到整个中国史学史中去看。
  清朝的陆以湉在其《冷庐杂识》中这样评价道:
  《明史》体例极精,姚广孝入列传,不以僧许之也。秦良玉入列传,不以女
  视之也。阉党、佞幸、奸臣列于宦官之后流贼之前,其嫉之也深,而贬之也至矣。
  白寿彝教授将明清时期划为中国史学史的第五个时期,他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五个时期。它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这时,生产力在继续发展,而生产关系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新生产力的发展不够强大,还不能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这是社会进程的一段微妙时刻,很容易迷惑人,使人给它作偏高或偏低的估计。我们说它衰老,不说它解体,就是说它已经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生命力还是有的,甚至还相当顽强。这种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气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优秀作品在不断地问世。”①在这样一个条件下问世的《明史》与它的编纂者们一样,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章炳麟在谈及明末清初浙东史学时说:“自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因此《明史》虽然最后定刊于乾隆间,但并没有完全陷于考据学风之中。白寿彝教授指出:“万斯同、全祖望对《明史》的工作,其兴趣在于保存明代文献,他们也还有清初学者那样的民族思想。”因此,《明史》虽然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但是它仍然继承了前代诸史的风格,这绝不仅仅表现在体例上,而且表现在述史的追求上。
  但是,正如白寿彝教授所指出的时代特点所限,《明史》已无法像前四史那样去体现史家的思想,也无法像其余诸史那样相对少有避讳。史家们的艰难是在史德与现实中找寻出路。尽管如此,《明史》仍不失为一部历史巨著,它的完善是突出的,它的避讳难言是突出的,它反映出的史家们的艰难也是突出的。这也是清初史学的特点。“但这是社会变革中易于遇到的现象,这是社会变革的矛盾运动在史学领域里的反映,有的反映得明显,有的反映得曲折,有的为封建桎梏所紧紧掌握,有的是要挣脱封建桎梏而又苦于力量不足。”①《明史》是中国封建官修正史的尾声,它同前朝诸史一脉相承。《明史》以后,中国封建传统正史便走上了日暮途穷的末路。


参与编撰明史出力最大是史家是谁 指出该书不足之处 ?
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明史》尽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称“最为完善”之作。但它作为一部官修的正史,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赵翼作《廿二史札记》,已对《明史》中的缺失有所评论,只是出于对官修正史的顾忌,未敢加贬斥之辞。近世史学家柴德赓教授曾经指出:“如‘周延儒之入奸臣...

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修书时间长达整整69年的是什么_百度...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一百四十三人于体仁阁,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明史》,从这时候起,正式动手修纂《明史》的第二阶段即告开始。 康熙年间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龄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这里,应当...

知难而退的陆羽和万斯同:他们如何通过面对困难最终成功?
陆羽的坚持,最终成就了流传千古的《茶经》。二、万斯同的闭门苦读清朝的万斯同,尽管曾因顽皮而受责,但他从《茶经》中汲取教训,决定闭门苦读。在书屋中,他从厌恶读书到深入研读,一年时光过去,他成长为著名史学家,参与编撰《二十四史》,特别是《明史》。这个转变,展示了毅力与智慧的力量。三、...

清朝大肆篡改明史石锤?福建发现一本明朝太监家谱,里面的内容写了什么...
福建曾经发现了一本明朝太监的家谱,这其中的内容却与史书记载大相径庭,证实了清朝确实有大肆篡改明史的行为。清修明史 如同封建社会历代的最高统治者一样,清朝的皇帝上位之后就把修订前朝史书的事情提上了日程,组织史官对明史重新进行修改与编撰。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清朝对明史的修改近乎百年之久。而且最...

中国古代有关奇迹的名人故事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

明宪宗有过哪些贡献,为何会获得清朝编纂的《明史》高度评价?
《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写的最出众,然后该是最终一部《明史》。《明史》或许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惊艳的史籍,并不是卷数最多的史籍,则是编撰最长时间的社会史,前后左右经历过九十多年。《明史》的编修和社会史价值观念趋向,伴随着清朝朝局风频而改变。《明史》宣布成册时,已经...

清朝前期编纂的大型典籍有哪些
清朝前期编纂的大型典籍有:《四库全书》、《明史》、《大清律例》、《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1、《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

博学宏词科是什么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一百四十三人于体仁阁,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明史》,从这时候起,正式动手修纂《明史》的第二阶段即告开始。康熙年间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龄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

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名人事迹
为理想奋斗的名人事例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岳飞精忠报国、华罗庚艰苦研究数学、马云创建淘宝、海伦凯勒克服残疾、贝多芬失聪写音乐、马克思坚持革命理想、狄更斯从小观察生活、乔布斯创建苹果。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被关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给夫差喂马当...

四库全书是由哪位皇帝下令编著的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下令,由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

颍上县19454374000: 明史编修是谁
箕将沙巴: 万斯同编修明史. 万斯同(1638年~1702年)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汉族,浙江鄞州人,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颍上县19454374000: 历史上勤学的人 -
箕将沙巴: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

颍上县19454374000: 名人背后的故事!!急!!! -
箕将沙巴: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

颍上县19454374000: 你知道哪些名人故事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 -
箕将沙巴: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颍上县19454374000: 研究明史最好的专家是哪位?写明史最好书是哪部? -
箕将沙巴: 专家我觉得应该是黄仁宇 写明史的好书很多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得不看,高阳的《明朝的皇帝》也可以的,写得很严谨,朱东润老先生的《张居正传》也可以的,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很严谨是很学术的著作,而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明王朝的另类历史》和《亡天下》则用戏说式的笔法写出明朝开国到南明的历史,值得一读,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则是研究南明史必看的书. 如果从古入手,则应该看看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和《嘉靖以来首辅》,《觚不觚录》,都是极具史料价值的作品.当然,清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亦不能不看. 孟森老先生的《明史讲义》也是很好的,老先生用古文的笔法来记叙,很不错的著作.

颍上县19454374000: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 -
箕将沙巴: 我国二十四史最后一本《明史》

颍上县19454374000: 明清史学家万斯同 -
箕将沙巴: 【时人评价】 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成为著名史学家,但他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

颍上县19454374000: 请问明史是谁编写的?
箕将沙巴: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

颍上县19454374000: 名人故事+简短精悍+顺口容易说的 -
箕将沙巴: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

颍上县19454374000: 有关这个内容写一个例子 -
箕将沙巴: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