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

作者&投稿:林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一、归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展开: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 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因而是正确的意识;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它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积极作用。

(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上述观点。

② 以人为本体现了主要矛盾有关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重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观点 ?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从联系方面看: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统筹全局。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因果联系:一定结果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从发展方面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体现了上述观点。

从矛盾方面看: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对于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这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要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上述原理。

④坚持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全局发展是由局部发展组成的。因此,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精心策划,科学论证,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宏观看,协调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乡联动发展配套措施,改变农村发展缓慢状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防止三大差别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只向自然索取、不治理和保护环境而遭到自然的严重报复;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五个统筹”,推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和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显然,这里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要达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目标虽然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社会主义毕竟是向这一伟大目标迈进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就这样提出问题,对于把握前进方向,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一切发展的政策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消除分配不公,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人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谋取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大多数人作为依靠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3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展示科学发展观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历史空间”。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代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的“发展”主题所作出的科学解答。这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理论是顺应世情、适应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价值和科学意蕴,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对世界发展经验的总结、是顺应人类对发展问题历史性探索的进步社会思潮而形。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出发,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在发展中的问题而作出的现实选择,也是新的重大的战略决策。

  4坚持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思考社会发展问题所主张的历史观与主体性统一、社会认识论和社会价值观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历史辩证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中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以人为本”的新认识,即:指明了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标志和尺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
  5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社会实践发展和要求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表达。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社会实践发展和要求的产物。概括地说,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它吸纳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优秀成果;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

  6 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论的发展观,就是实事求是哲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常称自己的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或“新唯物主义”。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是从旧唯物主义中走出来的,又表明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所谓唯物论,就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科学发展观重在“科学”二字。这个科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把握其固有的内在规律性,把它作为行动的向导。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又反转过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实事求是哲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中体现。

  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认识规律求真知,二是脚踏实地奋力干。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髓。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运动的,这种客观的辩证法反映到人们的思维中,就是主观思维的辩证法运动。列宁把这称之为彻底而全面的辩证法的发展观。胡锦涛用辩证法理论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揭示了它们的特殊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关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只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才能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它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十六届三中全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发展有一个深刻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什么叫辩证的发展观,这首先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矛盾的解决才是好事。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具体讲,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有矛盾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的角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角度来认识。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不间断的发展,当然只有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才是继续的发展。比如,老百姓讲“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慢,就怕时好时坏。”因此,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上是就一般哲学观点讲发展的。从历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讲社会发展,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即强调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环境条件不同,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首先是就发展生产力来说的。

再一是强调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了,社会就发展了。社会有矛盾不可怕,而矛盾的不解决才是可怕的。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发展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地、统筹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发展还应当是不间断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就要考虑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

从哲学上讲,科学的发展观,应当是重点的发展观,强调重点的、主要的东西,强调和抓住决定性的东西。科学的发展观又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观,什么叫全面呢?就是讲重点时,还要讲其它,讲统筹、讲兼顾、讲协调,照顾到方方面面。有了重点、有了全面、有了持续,社会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得不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当前,一定要重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特别是要重视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研究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分析和认识社会矛盾问题。

我们讲的社会发展,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因此,关键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变为现实以来,执政的共产党人的认识是经过很长一段曲折的。

第一个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是列宁,但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间不长,对苏联社会主义内部矛盾虽然有所认识和解决,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概括。要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必须解决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问题的根本看法。这在发展观中是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哲学依据。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长达30年之久。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看法,斯大林的观点是占统治地位的。他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无矛盾、无冲突的论点。典型的观点是斯大林的“完全一致”论和“一致动力论”,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合,没有矛盾;苏联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苏联发展的动力,人民内部也没有矛盾,完全一致,正是这种一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认识违背社会发展辩证法,违背矛盾法则,是形而上学的。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论点。从理论上认为,苏联国内没有矛盾,但在实际上,苏联国内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大量的社会矛盾,有敌我矛盾,但大量表现出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何解释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呢?斯大林从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走到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上,从不承认矛盾到无限度地扩大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国内的矛盾是外部帝国主义原因造成的。矛盾不是内因产生的,而是外因产生的。苏联国内矛盾全部是外部原因带来的,是敌对的、对抗的、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既然是对抗性的阶级矛盾,那么就应当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解决阶级矛盾,于是他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采取了肉体消灭的办法来解决,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导致肃反扩大化。当然,斯大林晚年隐隐约约地感到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存在,这反映在他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

毛泽东同志高度总结了苏联斯大林的历史教训,总结了当时匈牙利事件和波兰波兹南事件的历史教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回答。

毛泽东同志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1.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2.提出了不断增长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人际关系上的主要表现是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是主要矛盾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4.以上这些矛盾的解决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虽然提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但本人却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走到了正确认识的反面,这就是1957年以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极“左”的理论和路线,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惨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同时又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1.坚持和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认为,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政治体制为主要特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的具体形式,严重阻碍了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表现,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以上回顾表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辩证法、历史观为指导,必须正视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所谓不全面,就是片面,有矛盾;所谓不协调,也是不平衡、有矛盾,所谓不持续,也是旧矛盾解决不了,影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其表现:一是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束缚生产力发展,这种体制性的矛盾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的经济社会矛盾。所谓“五统筹”就是五对矛盾。“五统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说,在改革过程中,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矛盾,引起了城乡居民的利益差距和矛盾,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拉大差距,结果势必损害乡村居民,主要是农民的利益,统筹城乡就要解决其矛盾、调整其利益格局。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更要着眼于乡村,着眼于城乡协调,更多地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说,东、中、西存在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也存在差距,形成区域间的利益矛盾。在继续推进东部地区(而不是压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统筹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凸现的社会问题,如政治问题、文明问题、文化问题、科技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保障问题、卫生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社会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等,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全面进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矛盾。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就是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矛盾,既要保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是要处理好国内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这对矛盾。

四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上种种矛盾在人际关系上就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在这样几个重大问题上:1.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目前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发生的新变化。2.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逐步拉开的收入差别和社会差别。3.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4.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的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5.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式。6.如何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抗和激化现象。责任编辑 许冬梅 《理论前沿》2004年第2期

找了几篇,你去看看,是否可作参考。
http://hi.baidu.com/%CB%D5%D1%EF%B8%FB%B7%F2/blog/item/66828210da38ba18b9127b85.html

这个问题可以登陆中共中央专题网站:
cpc.people.com.cn

十六届三中全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发展有一个深刻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什么叫辩证的发展观,这首先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矛盾的解决才是好事。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具体讲,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有矛盾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的角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角度来认识。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不间断的发展,当然只有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才是继续的发展。比如,老百姓讲“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慢,就怕时好时坏。”因此,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上是就一般哲学观点讲发展的。从历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讲社会发展,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即强调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环境条件不同,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首先是就发展生产力来说的。

再一是强调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了,社会就发展了。社会有矛盾不可怕,而矛盾的不解决才是可怕的。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发展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地、统筹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发展还应当是不间断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就要考虑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

从哲学上讲,科学的发展观,应当是重点的发展观,强调重点的、主要的东西,强调和抓住决定性的东西。科学的发展观又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观,什么叫全面呢?就是讲重点时,还要讲其它,讲统筹、讲兼顾、讲协调,照顾到方方面面。有了重点、有了全面、有了持续,社会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得不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当前,一定要重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特别是要重视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研究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分析和认识社会矛盾问题。

我们讲的社会发展,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因此,关键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对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变为现实以来,执政的共产党人的认识是经过很长一段曲折的。

第一个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是列宁,但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间不长,对苏联社会主义内部矛盾虽然有所认识和解决,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概括。要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必须解决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问题的根本看法。这在发展观中是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哲学依据。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长达30年之久。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看法,斯大林的观点是占统治地位的。他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无矛盾、无冲突的论点。典型的观点是斯大林的“完全一致”论和“一致动力论”,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合,没有矛盾;苏联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苏联发展的动力,人民内部也没有矛盾,完全一致,正是这种一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认识违背社会发展辩证法,违背矛盾法则,是形而上学的。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论点。从理论上认为,苏联国内没有矛盾,但在实际上,苏联国内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大量的社会矛盾,有敌我矛盾,但大量表现出来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何解释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呢?斯大林从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走到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表现上,从不承认矛盾到无限度地扩大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他认为,社会主义苏联国内的矛盾是外部帝国主义原因造成的。矛盾不是内因产生的,而是外因产生的。苏联国内矛盾全部是外部原因带来的,是敌对的、对抗的、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既然是对抗性的阶级矛盾,那么就应当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解决阶级矛盾,于是他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采取了肉体消灭的办法来解决,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导致肃反扩大化。当然,斯大林晚年隐隐约约地感到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存在,这反映在他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

毛泽东同志高度总结了苏联斯大林的历史教训,总结了当时匈牙利事件和波兰波兹南事件的历史教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国内矛盾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回答。

毛泽东同志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1.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2.提出了不断增长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人际关系上的主要表现是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是主要矛盾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4.以上这些矛盾的解决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虽然提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但本人却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走到了正确认识的反面,这就是1957年以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极“左”的理论和路线,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惨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同时又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理论。1.坚持和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认为,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政治体制为主要特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的具体形式,严重阻碍了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表现,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以上回顾表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辩证法、历史观为指导,必须正视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所谓不全面,就是片面,有矛盾;所谓不协调,也是不平衡、有矛盾,所谓不持续,也是旧矛盾解决不了,影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其表现:一是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束缚生产力发展,这种体制性的矛盾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断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的经济社会矛盾。所谓“五统筹”就是五对矛盾。“五统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说,在改革过程中,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矛盾,引起了城乡居民的利益差距和矛盾,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拉大差距,结果势必损害乡村居民,主要是农民的利益,统筹城乡就要解决其矛盾、调整其利益格局。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更要着眼于乡村,着眼于城乡协调,更多地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说,东、中、西存在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也存在差距,形成区域间的利益矛盾。在继续推进东部地区(而不是压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统筹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凸现的社会问题,如政治问题、文明问题、文化问题、科技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保障问题、卫生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社会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等,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全面进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矛盾。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就是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矛盾,既要保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是要处理好国内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这对矛盾。

四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上种种矛盾在人际关系上就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在这样几个重大问题上:1.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目前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发生的新变化。2.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逐步拉开的收入差别和社会差别。3.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4.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的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5.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式。6.如何认识和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抗和激化现象。

哲学,就其本来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使人聪明起来的学问,它由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而形成,是关于世界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哲学明显地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基本上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本原性而展开,人类的思想智慧进入半开化和半文明状态。十九世纪,以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革命运动,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提供了科学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基础而诞生,开了哲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先例,从而使人类基本上认识和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致使人类真正地开化和聪明起来了。
唯心主义哲学,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迷惘无知以及人们虚幻意识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臆测和有目的的虚幻渲染。唯心主义哲学虽然与科学无缘,但抛开它唯心主义的色彩,却迎合着许多普通人的心理,所以至今,它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这说明,这迎合着许多人心理的成分,虽然不科学,但毕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宗教哲学中博爱慈善、安分守己等思想,精神信仰的寄托,这不能不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尽管这种合理因素被虚无缥缈的佛谈神念所掩盖,但毕竟有它精神生活上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生活被涂上了浓浓的神佛色彩,它的合理性,与唯物主义相比大显逊色和淡薄了。所以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使人获得聪明和智慧的一面,不过谨小慎微,主要使人陷入比较虚幻的精神境界,甚而愚弄于人。
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但是建立在面对现实和正视客观事物理性存在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比较直观的认识,虽然不那么科学,但比较贴合实际,近乎科学。所以务于现实生产生活的人们,基本上崇尚于唯物主义,尽管他们不冠以唯物主义哲学的名词,但毕竟唯物而不唯心,即使有些唯心主义思考,也只是占有现实生产生活的很小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主要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较直观的理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人们生活实际,对人们正视和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事物类比的相似的机械的认识,具有某种科学模拟思维的意义,但把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某些成果机械地引到社会活动方面来,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扭曲了各种事物相关联的本来性。但总的来讲,唯物主义毕竟给人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以思想思维的启迪,只不过具有其形而上学的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有重大发现并取得巨大成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泛起的时代,在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糟粕和汲取唯物主义哲学精华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学说,首次把哲学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从而使哲学初具高度的科学性。然而那时,自然科学刚刚兴起,社会科学隐隐约约,人生科学尚处萌芽状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并不雄厚坚实,也不那么博大精深,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提供了科学思维的基调。当然也就是这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诞生和形成,给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了最科学最先进的思维方法和思想导向。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还有至高无上的科学性,那么这种科学性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现代科学事业高度发展的步伐。现代自然科学已由近代的三大发现发展到了分子原子光电子的时代,社会科学已经形成规模,人生科学已经破土生发……面对科学事业飞跃发展了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望洋兴叹!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实现飞跃发展,那么它已经无以应用于科学飞速发展的现实。
所以现在,只有在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现代社会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从而开拓创新新的哲学观、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科学学说,都不是绝对真理,它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包括被科学实践检验证明了的,因为当代科学实践较之于过去时代的科学实践有了巨大的飞跃发展。比如“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它发展为“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把它发展为“矛盾论”。现在看来,这种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还是大有问题的。就“唯物”这个世界本原性而言,就不科学,它没有把与“物质”相对存在的“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它却是相对于物质的一种客观存在。再说辩证法、对立统一和矛盾,基本上说明的都是事物构成的两个方面,其实事物都遵循“三维”构成的基本法则,即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或两种基本因素决定的,都在第三因素的作用下而存在运动和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尚须重新科学界定,何况其他科学理论观点呢?
哲学作为科学和实践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可能在科学事业刚刚兴起之时, 社会实践发展还在盲目探索之中,就抽象概括得那么淋漓尽致完美无缺。而在科学事业蓬勃飞跃发展之后,社会实践飞跃进步且又遭受巨大挫折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不能不令人质疑。但质疑的方法,不应当一无是处地“反思”,而应当聪明科学地“返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实事求是。对在灵活发展,错在固执教条。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所具有的两大特性,是它的实践性和聪明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多了一个特性,就是它的科学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实践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更在于它对人类科学事业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和高度概括,以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类哲学认识史上的最高思想境界。这种哲学思想形成过程,表现为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的基本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用过程,则表现为从哲学到科学、从科学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过程,就是这种适用过程。列宁主义斯大林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主导下,社会主义科学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的总过程,是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再从哲学到新的科学、从新科学到新的实践的过程。其公式表示为:实践-科学-哲学-新科学-新实践。这种形式,循序渐进,从而使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从哲学成就的基本公式来看,它成就于实践科学和科学实践两种基本过程,也就是说,哲学形成于实践科学,成就于科学实践,至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使用过程是这样。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基本过程业已完成。但在现代人类社会科学和实践发展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过程即哲学基本公式的循序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的飞跃发展过程,尚未成行。邓小平理论的“返思”,只是为这种发展打开了朴素哲学思考的大门。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末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他没能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回答,只是以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式摸索着。其实,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和全面发展的社会,高度公正、高度文明和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所能实现的,而只能为此奠定发展的基础,它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主导、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科学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不断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个基本规律,经过社会主义初级历史发展阶段的公有化奠基、社会主义中级历史发展阶段的有序而全面的系统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高级历史发展阶段的理想化发展,才会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哲学原理,只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从而才能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规定性,都有其有别于它种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有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性,都有其运动的基本过程,这种事物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就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而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则主要是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有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了,哲学才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高度概括,这就是哲学务必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意义。所以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它是一种理论科学。这种理论科学,研究起来,具有高精尖的性质;应用起来,却是普遍地增强人们的聪明性和科学度;发展起来,将日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高度文明知识一端。那时,哲学再也不会贫困了,因为它业已成为科学的科学,业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业已成为科学和实践发展的真理!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有:1、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关于用全面的、联...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

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哲学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 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必将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及内涵是什么?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文化战略性命题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学说,它是一个非物质文化进程,是一个文化哲学的命题。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博弈...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尹汉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根据
理论依据: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新事物不可战胜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有了新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重大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哲学角度论述为什么坚持科学发展观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形式不协调,方式不科学。因此,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1)物质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注重量的积累,同时...

发展的观点原理方法论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高考政治必背知识之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 三、唯物辩证法(7-10课)★联系观(7课)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蕴含哪些哲学思想 -
郦耍奥丁:[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观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
郦耍奥丁:[答案] 一、归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及内涵是什么?如何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 -
郦耍奥丁:[答案] 科学发展观与《博弈圣经》的哲学陈述 从哲学角度和科学性方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文化战略性命题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学说,它是一个非物质文化进程,是一个文化哲学的命题.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什么?1.发展的辩证法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只有一个答案.到底是哪个阿? -
郦耍奥丁:[答案] 发展的辩证法~ 我认为是这个~!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
郦耍奥丁: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殷都区13917624721: 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郦耍奥丁: 1.认识论:认识的发展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意识的能动作用4.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内容所体现的系统哲学依据 -
郦耍奥丁:[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哲学依据: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矛盾的观点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那些哲学思想? -
郦耍奥丁: 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说说其内涵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
郦耍奥丁:[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科学的内涵, 科学的内涵就是科学的内容, 科学的内容你知道吧, 科学的内容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体现了唯心主义的道理.

殷都区1391762472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
郦耍奥丁: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