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开头的4句诗的译文~~~~~~~~求古文帝~!!

作者&投稿:函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7年级下语文学常识和古诗及古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古诗词



古诗鉴赏类的试题,首先要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另外,要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目录:七下《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蝉》《孤雁》《鹧鸪》《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



一、 名句回放: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1、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

3、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4、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5、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6、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7、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8、 零落黄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

11、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

12、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13、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14、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5、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6、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17、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19、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二、 古诗探幽


(一)、《归田园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二)、《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⒈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⒉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罄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⒊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四)、《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悉。
⒈李白如何称颂崔颢的《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⒉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悉。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⒉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⒊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六)、关于《木兰诗》
⒈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⒉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⒊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5、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6、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溅溅;
8、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9、《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1、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三、精妙品萃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4、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律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边塞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6、赏析《木兰诗》并答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第一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急切操办 离别父母 走向征途

②木兰在战场上的一个典型镜头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③哪两句诗写木兰不图荣华富贵?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7、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完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①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②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来。

②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关于积累,同学们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关于技巧我就以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第16题为例谈几点。此题就是考察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的题目。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
一、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戴复古就生于"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人以廉称少,官从辟奏多"的靡靡不振的南宋。其父戴敏愿山野吟诗而终身布衣不仕,名重当时。戴复古自晓事起便"遂笃意古律"。笃意古律,在台州海边一隅肯定缺少视角纵深,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复古先生咬咬牙,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乡,迈开沉重的脚步,开始了他遥遥无期的漂泊旅程,一走就是50年。戴复古的漂泊,从他第一步起就充满深深的忧愁。面对"麦麦少朝充食,松明夜当灯,老妪逢人哭,吾儿死谢陵"的同胞,诗人激动了!诗人愤怒了!诗人流泪了!是汉子要拍案而起,是匹夫要高歌直前!带上这份冲动,诗人无法掷投梭标,无法谋略救国,且以他泣国哀民的诗文呵护疮痍的山河,一抒心中之豪情,一吐胸头之块垒。
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中国古代的诗歌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所以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诗歌中的情往往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这首《江阴浮远堂》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就是"愁"。"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上联写江,是近瞰。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此这一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
三、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要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我建议大家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议论类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它: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最后,需注意两点: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绝对是这个,我看过警世通言

我看过原书的,是这个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我看过多次,不然也不能把诗给记下来

自己看原文吧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揖,以便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末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于并非*盗之流,乃憔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鬃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憔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裩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躧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是何人所造?抚它有什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憔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凰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羌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之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 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一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爇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从其言。换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将钟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棒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也。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赙礼。”端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头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伯牙却才沈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伯牙道:“便是。”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伯牙道:“学生要往钟家庄去。”老者闻“钟家庄”三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却是为何?”老者道:“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伯牙道:“要访子期。”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钟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道:“元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钟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钟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钟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就坟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宫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云:

“亿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钟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不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得有黄金二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令郎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今人说破琴!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我最爱的说行天下

出自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前两句用的是典故,一个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一个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妄说(管仲)曾经(多)分了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以为意,形容他们间的交情至厚),(除了钟子期)有谁能够懂到俞伯牙的琴音呢(意即知音悦知音之意)。如今这世道奸诈如鬼,(像古人那样的)诚心(只好)悬置于荡荡湖海上(供人评说了)。
深入阅读:http://baike.baidu.com/view/3067609.htm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即:批判世风日下,感叹古人之心之德。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正值中秋之夜,却偏生月黑风高!只见得有惊涛拍岸乱石崩云卷起千堆雪。此地,正是汉阳江口,环顾四野荒无人迹的危崖险峡。那危崖之下险峡之上,一前一后两艘大船正停泊在江边。只因那,一时间风狂浪涌,大雨如注,缘分教舟楫不能前进,故而泊山崖之下。那狂风暴雨也只得一顿饭光景,须臾风恬浪静,雨止云开,托出一轮明月。 前面那艘大船上,管家俞诚见那阵雨过后月色皎皎,其光洁较之常时胜过倍余。赶紧踏进舱来对老爷言道:“今日本当中秋,幸喜眼下月朗风清,老爷何不到船头稍坐片刻,也好解解烦闷。” 这老爷姓俞名瑞字伯牙,乃春秋战国时一位名公,官声好,善应对,且弹得一手好琴。俞伯牙系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想其出身虽为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甚得晋主重用,官至上大夫之位。今年三十七岁年纪,只并不曾娶妻。问他为何?却言道,人生宏愿,欲觅一相知耳。有好事之徒追根究底探问,再加上三姑六婆勤加打听,方才得知俞伯牙俞大人心目中所言究属何意。原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俞大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觅一个人间知音。 俞诚焚香已罢,俞实捧出琴囊置于案间。俞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俞伯牙大惊,叫俞诚快去问船家:“这停船所在是甚么去处?” 船家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杂草乱树,却并无人家。” 俞伯牙只觉惊讶,想道:“便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面,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忙叫左右:“与我速速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板上危崖。 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 “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一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今雨停风止,欲登归程,适途经此地,闻君雅操,少住听琴。” 俞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与你计较了。左右的,快叫他去罢。” 那人却是不去,只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此言差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就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俞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想来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忙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地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 只听那人答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弹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那第四句小子也还记得,莫不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俞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 即命左右:“掌跳板,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 左右掌跳板,待此人上船,见他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哪知言谈好歹,见确只是个樵夫,便没有好眼色相看: “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著哩!” 那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款款言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时其人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在舱门之外。脱下芒鞋,骊去泥水,重新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只见那操琴的大人坐在正中,白面凤目,三缕青须,长得仙风道骨。 樵夫长揖而不跪,口中只道得:“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这两截打扮的布衣。 下来还礼,犹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只因先已有一个请字,没奈何,俞伯牙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 便吩咐俞实看坐。 上梁不正下梁歪,俞实也就狗眼看人低,只是取过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 俞伯牙全无待客之礼,只是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 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俞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招呼手下人看茶。 两人默坐多时,一个不招呼,一个也不开口。 坚持不住,俞伯牙只得怪而问之: “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 明知故问。 樵夫答言:“不敢。” 俞伯牙问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它有甚好处?” 正在动问之时,却见那船家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请大人示下。” 俞伯牙分付:“且慢些无妨!给我退下。” 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耽误顺风行舟。” 俞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 樵夫道:“既然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只将此一中段送至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命相士巫师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征、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宫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征、羽五弦,后加二弦,故又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昔日师邝曾弹此琴,能引百鸟来朝,百兽率舞,此乃雅乐之好处也。” 俞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不禁佩服,但犹恐是记问之学,却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待我再试他一试。” 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 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 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欲试真才,须得佳题。于是畅其意在于高山,便即抚琴一弄。 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不加褒贬,不置可否,俞伯牙只是凝神不答。却又默思片刻。觅知音,重寻命意。于是泛其意在于流水,抬手再鼓瑶琴。 那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就只两句,便道著了俞伯牙的心事。 俞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忙与那樵夫施宾主之礼。口中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身份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 俞伯牙拱手道:“原来是钟子期先生。” 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 俞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 钟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 俞伯牙推钟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俞实点茶。茶罢,又命俞诚俞实取酒来两人共酌。 俞伯牙道:“急切之间,不成敬意。借此攀话,休嫌简亵。” 钟子期回称:“不敢。” 俞实取过瑶琴,俞诚摆开桌面,于是宾主二人入席饮酒。 俞伯牙开言又问:“听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 钟子期答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 俞伯牙点头道:“好名字,好个集贤村。” 又问:“道艺何为?” 钟子期道:“一介樵夫,也就是打柴为生。” 俞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本也不该僭言,但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资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 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二老喜居此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 俞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杯酒酬酢一会。见那钟子期宠辱无惊,有问必答,俞伯牙愈发敬重,越加相知。 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入味,越谈越默契。 俞伯牙又问钟子期:“青春多少?” 钟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 俞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 钟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攀,有辱俯就。” 俞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 遂命俞诚重添炉火,俞实再续名香,就在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 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尊弟卑,兄友弟恭,子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便从其言。两人换过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 正是:“称心客来身不倦,知音人听话偏长。” 月淡星稀,兄弟俩人情兴正浓,不知东方之既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忙整衣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住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 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将此杯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俱有眷恋不舍之意。 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 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昨夜情难自禁,一宵未归,已恐二老倚闾相望。” 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于。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 伯牙屈指算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 又叫俞诚:“吩咐记室将钟贤弟所居地名及相约重会的日期,登录在日记簿上。” 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道:“贤弟且住。” 命俞诚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接过双手捧定对子期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 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板搭扶手上崖而去。伯牙一直相送至船头相送至崖下,方各各洒泪而别。 不题钟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上江山之胜,再也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著知音之人。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尽皆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俞伯牙心怀钟子期,又分教度日似年,真可谓无日忘之。想著中秋节近,早早奏过晋主,请予给假还乡。晋主一口依允。俞伯牙这才放下心来,忙忙地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诚恐不慎错过站头。事有凑巧,刚刚八月十五,水手禀复,此去离马安山不远。俞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钟子期之处。一路行来,与俞诚俞实各个用心看来。到得傍晚,见果是这个所在,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 其夜晴明,万里无云。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像是窥探像是诱惑。俞伯牙命俞实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音相遇,适逢月圆。今夜重来,又值良夜。岂非人生相知一快事否? 不料四顾茫茫,一无动静。想他既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又全无踪影,莫非他爽信?莫非他失约?在船头上踱来踱去,等人心焦,五内似焚。等了一会又等了一会,方始想得个明白。一个人自言自语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已不是去年楚国之船只了。吾弟急切间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方才惊动知音。今夜我只需仍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 速命俞实取琴桌安放船头,俞诚焚香设座。 俞伯牙打开琴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却有哀怨之声。 俞伯牙急忙停琴不操,心中默念:“啊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想来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固有轻重缓急。故而他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也。待来日天明,让我亲自登崖前去探望便了。” 随叫俞诚俞实收拾琴桌,下舱就寝。真个是巴明不明,俞伯牙早早爬将起来梳洗整衣,命俞实携琴相随,又命俞诚取黄金十镒带去。口中自言自语道:“倘使吾弟确是居丧,此可为赠礼,聊表寸心耳。” 踹跳板登危崖,三人匆匆行于樵径之上。约莫行走了十数里光景,出一谷口,俞伯牙左右一看,便即立定止步。 俞实禀道:“老爷为何不行?” 俞伯牙言道:“俞实小儿,你且看来,这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想是都去得人家。知道哪一路是往集贤村去?且在此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 俞伯牙就安心坐在路边石上少憩,俞诚俞实退立于后一同等候有人路过。 不多时,见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持一根藤杖,右手携一只竹篮,徐步行来。俞伯牙起身整衣,站立路中,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开口言道:“不知先生有何见教?” 俞伯牙道:“请问老丈,此两头路,哪一条路,是往集贤村去的?” 老者道:“不劳动问。那两头路,就是去两个集贤村。左手这边便是上集贤村,右手那边便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河谷上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哪一个集贤村?” 俞伯牙默然无言,心中暗暗想道:“想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 见俞伯牙只管沈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是那说路的,不曾分别上下,只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此乃常情,不足为怪。” 俞伯牙道:“老丈说的正是。” 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共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我痴长了几岁,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所谓是‘土居二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想来先生到集贤村必是寻亲访友。只说先生所寻之亲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者夫就知他住处了。” 俞伯牙道:“如此多谢老丈,学生是要前往钟家庄去。” 老者闻得“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颤颤地摇著双手道:“先生别家尚可去得,若说是钟家庄么,那就不必前去了。” 俞伯牙惊问:“却是为何?” 老者长叹了一口气,言道:“请问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 俞伯牙道:“要访钟徽钟子期。” 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实乃吾儿也。他于去年八月十五日采樵外出至十六日辰时模样方归,说是相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义结兄弟。临行又蒙相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挑灯夜读,一心一意要与义兄比肩,方能高攀上国大夫。老拙无才,老妻无能,均不曾禁止。老夫妻都意欲成全他这一番苦心。天可怜见,他旦则采樵负重,暮则攻读辛苦。未曾料想他心力耗废,不幸染成怯疾。这山野之地,却又别无良医,因此上于数月之前,他,他,他已亡故的了。” 俞伯牙闻听此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只见他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一时昏厥在地。钟公忙上前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问道:“此位先生是谁?” 俞实附耳低声答道:“这位就是俞伯牙老爷。” 钟公道:“原来就是吾儿好友。” 三人扶起俞伯牙,俞诚俞实俩唤得他慢慢苏醒过来。 俞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哭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约,岂知你已为泉下之鬼!实实地你有才无寿了!” 钟公俞诚俞实俱皆拭泪相劝。俞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钟公施礼,不敢再呼老丈,改称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俞伯牙道:“敢问老伯,吾那结义兄弟还是停枢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 钟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守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瞩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因与义兄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钟徽之墓。今日恰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正要前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 俞伯牙道:“既如此,奉请老伯指路,容我就坟前一拜。”即命俞实代太公提了竹蓝。 钟公策杖引路,俞伯牙随著,俞诚俞实也跟定在后,四人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俞伯牙整衣下拜,口中祷告:“想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愿死后为神灵应。愚兄在此一拜,诚为天人永别矣!” 拜罢,放声又大哭起来。哭声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晋国大夫前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俞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即命俞实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围观之众,闻琴韵铿锵,人群中有点头者,有私语者,有窃笑者,待一曲终了皆鼓掌大笑,尔后一哄而散。 俞伯牙心中不觉诧异,问道:“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 钟公答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俞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适才所奏何曲?” 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音律。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 俞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吾弟者,让我口诵于老伯听之。” 钟公道:“老夫愿闻其详。” 俞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落纷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相知心,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俞伯牙于衣夹间取出一把解手刀,噌地一下将七根琴弦全数割断,双手举起琴来,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只摔得玉珍抛残,金徽零乱。 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俞伯牙含泪答道:“方寸之间,万难再有重弹瑶琴之愿。从此洗手不复弹也。我已有诗一首吟就,老伯听了,便知我心。”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已逝向谁弹!大千世界皆友朋,欲觅知音难上难。 钟公听了道:“却原来是如此这般缘故,可怜!实是可怜!” 俞伯牙对钟公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 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我儿已故,不复人世,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 俞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诚恐失礼有碍瞻观,不敢跟随老伯登堂拜见伯母了。随身带得有黄金十镒,一半代吾弟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吾弟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得本朝,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供养老伯与老伯母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上集贤村即是我家,我将相伴吾弟在此终身。望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日后也望准予同子期贤弟并葬左右。” 说罢,命俞诚取出黄金,自己双手亲递与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后人有诗赞云:势力交怀势力心,斯文谁复念知音。泊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5]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6]


伯牙高山流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明代剧作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内容是什么?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作品译文
有好事之徒追根究底探问,再加上三姑六婆勤加打听,方才得知俞伯牙俞大人心目中所言究属何意。原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俞大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觅一个人间知音。 俞诚焚香已罢,俞实捧出琴囊置于案间。俞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

描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文
描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文  我来答 43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 shiwenqi1998 2009-12-22 · TA获得超过11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好如鬼,湖...

伯牙碎琴谢知音的故事?
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谁能帮我概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猢广荆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下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的是什么琴?
俞伯牙摔的是:瑶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
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

俞伯牙摔琴是什么典故
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第二年伯牙再次来访,却只寻到子期的坟冢,伤心大哭之际,想到以后无人再可论琴,既是悲愤又带着对挚友的怀念,摔琴祭拜,从此不再抚琴。相对其他民间传说来说,伯牙子期的故事十分具有特点。它最早出现在《列子》《吕氏春秋》中,历史十分悠久,但在内容上,相对梁祝传说、济公传说来说,它是阳春白雪的...

隆回县19351748696: 《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文 -
掌呢悦康:[答案] 诗文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

隆回县19351748696: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句: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chan ra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 -
掌呢悦康:[答案] 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

隆回县19351748696: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开头的诗句译文~~~~~~~~求古文帝~!! -
掌呢悦康: 出自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前两句用的是典故,一个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一个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妄说(管仲)曾经(多)分了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以为意,形容他们间的交情至厚),(除了钟子期)有谁能够懂到俞伯牙的琴音呢(意即知音悦知音之意).如今这世道奸诈如鬼,(像古人那样的)诚心(只好)悬置于荡荡湖海上(供人评说了). 深入阅读:http://baike.baidu.com/view/3067609.htm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即:批判世风日下,感叹古人之心之德.

隆回县19351748696: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有关的诗文,太急了! -
掌呢悦康:[答案] 一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二 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三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

隆回县19351748696: 警示通言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文 -
掌呢悦康:[答案]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只因觅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舍意客来心不胜,知音人听话偏长.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

隆回县19351748696: 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好诗文 -
掌呢悦康:[答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隆回县19351748696: 摔破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 斯文谁复念知音 -
掌呢悦康: 出自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交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有位俞伯牙善弹琴,一日乘舟游至汉阳江口,命童仆取琴焚香,调弦转轸,一曲未终弦断之.疑有人听琴,命左右搜之,遇一樵夫钟子期,二人登舟促膝相谈,意合知音,结为兄弟.约定来年江边...

隆回县19351748696: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chan ra -
掌呢悦康: 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借花献佛,仅供参考

隆回县19351748696: 写关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古诗
掌呢悦康: 寄张元夫 薛涛(唐)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隆回县19351748696: <<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有哪些诗文是纪念他们的 -
掌呢悦康: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均有记载,也流传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尊”“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