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作者&投稿:于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不用出家门,便能知天下之事;不用通过窗户去看,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法则。越是向外寻找求索,对道的认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用出行却能知事理,不观察却能明白道理,无为却能成功。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不出户,知天下”,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老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一个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

(2)“不窥牖,见天道”,用不着开窗就看到天道,就能够晓得外面的事物。天道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天道,也可以指实际天文的天体。理论上讲,如果有真智慧修养的人,用不着到外面实际经验,就可以了解事实的究竟。一个真正修道的人,是有这个境界的。

(3)“其出弥远”的“出”字,并不一定讲偶尔出远门,其实是指知识越多,越愚钝;换言之,知识学问越好,烦恼越深。因为普通的常识越多,真智慧反而被蒙蔽了。所以“出”字并不是指出外之出,是付出去,我们在精神生命上,在脑力上,付出得太多,真正的智慧当然就越来越低了。因此,圣人之道是做内省工夫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并不是说,万事都不要做就成功,而是要真正做到无欲,没有任何的欲求。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如果只拘泥困囿于一物,那么对另一物便是无知的。以此一知,不可知彼一知,因为由此一物,不可通彼一物。天下万物,无有穷尽。只有解除物蔽,从具体的、有形的物中抽离出来,从琐细繁复小知的桎梏中抽离出来,才能理解,原来天地万物其实是一个整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下通于一气。圣人与道为一,天下即人身,人身即天下。无须离道而寻道,无须出户而知天下。故,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抱一合道,故无须窥外物以见道。

(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物与道相反,出离道,缘名物以求道,求索越多,出离越远,对道的认知就会越少。

(3)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知足之足,虚静自处,抱一内守,得见大道。而不会跑出大道,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这就是不行而知的道理。

不见而名。不能跑到道外去到处翻找道,因为道不可道;也不能以物之名来形容描述道,因为常名不可名。道隐无名,大象无形,视之不足见。圣人修炼体道,与道为一。

不为而成。不为,指圣人为政,不以人智治国。圣人治理天下,去人复天,以天治天下,万物皆自然而成。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不出于户,以知天下。”老子说,悟道之人,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发生的事,就能了解天下运行的规律。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悟道之人都不用往窗外看,在屋里坐着,就知道天道了。老子用这两句话来说明这个人很高明、见识很广,他不出门,不看窗户外发生了什么,就什么都知道了。

我们关注的事大部分都是没有用的,要学会从中 取舍。道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也是知识前面的正负号,它代表了 方向。做事背离了道,您所学的知识就是犯错的基础。明白了道的规则,您的内心就不再有纠结。

(2)“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您往外走,走得越远,希望了解的就越多,但是可能您知道的也就越少。当您的欲望越来越多,离道就会越来越远。“知”,不是您知道八卦,而是您知道“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3)“圣人不行而知”,知道的是什么?知道的是无我利他的道的法则。“不见而明”,明的是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私欲,为大家做事的这种道的法则。最后“弗为而成”,成的是您的事业,因为您按照道的法则,放下自己的私欲,为周围的人做事。“弗为”就是放下自己私欲的意思,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去捞取、作为。

您的心里有了道以后,不用到处去找机会,也不用到处去增加见闻,把自己的事,扎扎实实地做好,您最终就可以进入“弗为而成”的状态。

三、我之体悟——学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

这六七年的时间,我太想摆脱苟且的“现状”了,所以拼命的学习,看书,研究各种成功之道,结果除了自己的心越来越乱,干什么都不踏实之外,没有做出任何成绩。而且学太多东西之后,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别人给我说什么,都喜欢用自己知道的理论去反驳;有时候还会觉得别人很“无知”,不想跟对方说话;还喜欢贴标签。

慢慢的,我发现周围人越来越不喜欢和我交流了。家人也觉得我总爱讲大道理,什么事情都振振有词的,十分反感。有次老公跟我说:“你别用你学到的那些来跟我们说话,很让人讨厌你知道吗,难道你学那些就是来教育我们的?真希望你赶紧不要学了。”,我说:“谁让你不思进取不学习不读书的,说不过我还怪我学多了,有本事你也学啊!”。老公说:“如果读书学习之后就变成你这样,那我还是不要学了。我要也这样对你,咱们日子都别过了。”

我这才意识过来,学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学习本来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自己,生活的更好,但如果只是学习了知识本身,而无法转化为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我想就是老子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于是,这大半年,我试着放下这些知识和别人相处,试着多听少说,试着不先入为主,发现内心一下清净了许多,越来越能觉察到别人的情绪和需要了,和家人的交流也越来越顺畅了。和人相处,真得不需要太多技巧和知识,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关系中,让对方被看见。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赏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译文]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

道德经【47】:有道者,事竟成
“不出户,知天下”听起来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其实,老子所讲的是得道之人的一种境界。第二十七章也有类似的描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0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讲:“走的越远,懂得越少。”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符合逻辑。我们常讲:“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万...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文】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后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鉴远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意译】得了道的圣人,不用走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一切;也不需向窗户外望一望,就可以洞晓宇宙天道的奥秘。没有觉悟的修行者,云游的时间越长,走出的路程越远,其知道的真知灼见就...

帛书《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无事取天下
这句的意思表示:圣人对于天下的运行,顺其自然,治理天下保持无所偏好的状态。总结: 这章主要讲述圣人治理天下无所执着,任由百姓自然运行,也就是讲述圣人不仁的道理。(以生命内在变化为指引,以帛书道德经为线索,用古汉语思路试着解读《道德经》。为自己为天下 玄龙国学 玄龙无极)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在前面的道德经里面,讲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这一章讲的是由证悟大道而衍生出来的禅定。大道最极寂灭,然后在这个大寂灭里面,世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春秋·老子 老子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到客观世界中去求,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是说,你越是深入到客观实际中去,你得到的认识就越少,相反,足不出...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第九个字读什么?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译文:不出家门,知晓天下;不窥窗外,预见天道。他的出行越远,他的知晓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而知晓,不看见而命名,不做而成功。理解:圣人的实践经验异常丰富,同时又掌握了道的运行...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不用出家门,便能知天下之事;不用通过窗户去看,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法则。越是向外寻找求索,对道的认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用出行却能知事理,不观察却能明白道理,无为却能成功。2、南怀瑾《老子他说》(...

高密市17613614073: “不出户,知天下”的原文是什么? -
潭鱼远策: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

高密市17613614073: 秀才不出门、下句是什么 -
潭鱼远策:[答案]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释义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究其根是老子说的,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 ...

高密市17613614073: 不出户,知天下的介绍 -
潭鱼远策: 不出户,知天下,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高密市17613614073: 秀才不出门下一句 -
潭鱼远策: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究其根是老子说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指的是秀才博学多才,具有洞察世事变迁和预测未来的能力.过去,读书人不多,人们出门不多,见识少,对读书人很尊敬,把读书人的话当真理.事实上,读书也比一般的人懂得更多的道理,因而,愿意把天下事托付给读书人,也说产生了这句名言.

高密市17613614073: 老子所说: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窥牖而知天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布置的
潭鱼远策: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

高密市17613614073: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 -
潭鱼远策: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高密市17613614073: 老子这句话什么意思? -
潭鱼远策: 第一句原文出自《老子·四十七章》中的内容,即:原文内容: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原文大意:不出门口,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物;不望窗户,就能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第二句原文出自《老子·五十二章》中的内容,即:原文内容: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原文大意:阻塞沟通知识的渠道,关闭传递知识的门户,一辈子就不会受宭困;打开沟通知识的渠道,完成自己的种种事业,一辈子就不可求药.

高密市17613614073: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不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 -
潭鱼远策: D?“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的意思是说,圣贤之人不用实践就可以获得知识,不需要看到(东西)就能说出它的名字,不必去做就可以取得成功.显然,老子的观点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D项当选.A项与题意相反,B项和C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高密市17613614073: 道德经中的关于认知的观点是啥? -
潭鱼远策:[答案]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高密市17613614073: 《道德经》中不出户知天下;不阏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
潭鱼远策: 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偷看着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其实有时候走得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 因此,圣人不出行却知道很多事情,不用见到就可以明白真相,不用作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如此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 解它的“灵魂”.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 “道”,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