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赏析

作者&投稿:丘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注释]

1、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户。

2、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3、不见而明:一本作“不见而名”。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

4、不为:无为、不妄为。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归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无在於一,而求之於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於耳目,内为身心之所纷乱,外为山河之所障塞,见不出视,闻不出听,户牖之微,能蔽而绝之,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弥远而弥少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的智慧___第四十七章赏析
    第四十七章原文是这样的___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一章看似很浅显易懂,但却是《道德经》中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的章节之一。  说道后世人对老子的误解,...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出门户,便可知晓天下事;不望窗外,即可认识日月星辰的自然规律。越向外追求,所知越少。因此,得道的圣人不出行也能知事,不看也能明理,不作为也能成功。《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提出,仅凭感官经验去认识世界是不够的。这样做难以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把握整体,还可能心灵纷扰。真正的认识应来自内在...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七章万物和合 玄德之妙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七章(德篇第二章)万物和合 玄德之妙 (原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注解】1、载营魄,抱...

刘一明祖师解道德经:圣人不出门知天下,圣人用兵真如神
刘一明祖师的《道德经会义》注解,以修行实践为本,而非学者的理论探讨。他强调《道德经》并非哲学或兵法,而是性命之学,旨在超越生死。在第四十七章中,刘一明解析"不出户,知天下",指出知足者能理解自身身与道的统一,即理与气的合一,无需外求,仅凭内心之知即可洞悉天地万物的规律。与外界直接...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是谁说的?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摘自老子的《道德经》,好象是第四十七章。(不是我记性好,道德经我是背不下来的,主要是当年引用时仔细看过) 其主要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不亲身经历也能知道,不用看见也能明了,不作为也能成功。这是什么感觉?那是相当博学的人、有相当各种各...

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 | 安藤忠雄展·引领
光穿透黑暗,给人希望;光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行的方向;光还是生命力,《圣经·约翰福音》1:4:“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披头士创作的歌曲《内在之光》,歌词来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让天道运行在每个人身上,...

老子《道德经》求全文,别错字,最好带翻译,原文写完再翻译,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

有几句诗形容在家不去旅游就可以周游世界?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 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便知天下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指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拼音为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复句式结构成语,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语出毛泽东《实践论》:“...

《道德经》全文(有章名版)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rong)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u)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i)牖(yo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耀州区18333564603: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 -
汉馨蛇胆: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耀州区18333564603: “不出户,知天下”的原文是什么? -
汉馨蛇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

耀州区18333564603: 求《道德经》第54章翻译 -
汉馨蛇胆: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耀州区18333564603: 请展开对《老子》第48章的讨论 -
汉馨蛇胆: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学,学问.或说专指政教、礼乐之学,或说专指以情欲日益为目的的有为之学.学问天天积累,越积累越多.闻道者刚好相反,对于细枝末节的知识愈益消损.老子认为,细节知识妨害对于道的精要的把握.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为学”是对立的,为学是一种经验认知,可以追求知识的不断增加,而为道靠的是直觉体悟,所以要贬损知识的干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最终才有可能得道

耀州区18333564603: 道可道 非常道 明可明 非常明. . . 的全文是什么? -
汉馨蛇胆: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诠释: -------------------------------------------------------------...

耀州区18333564603: 道德经第77章求解. -
汉馨蛇胆: 本章先以天之道的不争无为与人之道的苛求诈取为一个对比,再引出道者淡泊名利心性.

耀州区18333564603: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
汉馨蛇胆: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译文]“道”如果...

耀州区18333564603: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解? -
汉馨蛇胆: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

耀州区18333564603: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 -
汉馨蛇胆:[答案]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 也就是说我们要向他拿什么,我们要先给他们什么;若...

耀州区18333564603: "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圣人无私而故能成其私"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几篇? 是什么意思? -
汉馨蛇胆: 第一句句话出自道德经第37章.第2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7章.第1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他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能够做到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够用一种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所谓的无为就是去掉人心之后.并不是用人心去作为,而是用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