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15章

作者&投稿:直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各位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先恭诵第15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论语》中很有意思的一段对话,也是《论语》中一大疑案,古来就有许多人做各种解读,但还是莫衷一是,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明确答案,但通过揣摩思考,还是可以有所收获。

“参”,是曾子的名,“唯”,就是“是”的意思。

这段类似禅宗公案的对话是这样的:有一天在房间里,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啊,我传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曾子恭敬地回答说“是的。”然后孔子就出门去了。在场的其他弟子都不明白孔子的意思,于是就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就解释说,“我们老师所传的道,就是忠恕之道。”

这里有几个问题,从记录看,在场应该不只曾子一人,孔子为什么只对他说?孔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曾子为什么对其他弟子说“忠恕”就是“夫子之道”?什么是忠恕之道?

我们试着来一一探索一下。

首先 , 在这些弟子中,孔子为什么只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以孔子因才施教、观机施教的作风推测,大概是他 认为曾子够条件了,可以再提点他一下 。曾子虽然“鲁”,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特别踏实,每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时处处认真实践老师所教来修行,如同他自己引《诗经》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尤其在孝道方面,孔子特别给他讲授《孝经》,他最终成为传承孔子学说的主要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就是跟随曾子学习,孟子也是他的再传弟子,所以被后世尊为“宗圣”。由此推断,孔子在众多弟子中唯独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看到曾子学修到了相当的程度,可以进一步指导他将所学以一个道理一以贯之。

再者 , 孔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对子贡也说过类似的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问子贡说,“端木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就说,“我当然不是博学强记的人啊,我只是一以贯之。”这里孔子是要点醒子贡,子贡一直认为孔子是博学强记,也就是知道很多的人,所以他自己也努力博学,但却不能将所学全部笃实践行,反而成为评点他人的话柄,所以 孔子经常教诲他要切实笃行 ,此处也是。学的时候固然要博学,行的时候却必须专一精进,就像孔子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所以要一以贯之。那么孔子在这里为什么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看到曾子不能将道一以贯之去行持,还是曾子对道一以贯之有所犹疑,特别去教诲,我们虽然不清楚孔子的真实用意,但显然应该也是为了 指导曾子的学修。

再者 , 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这段对话中最有争议的地方,虽然有许多注释解读,但孔子没有明说,或者说后世传下来的记录中没有孔子的说明,所以我们只能 从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来解读 。我个人肯定不明白这个“一以贯之”,不仅是因为孔子没说,更主要的是因为,既然孔子是对曾子、子贡才说“一以贯之”,要明白理解“一以贯之”,就要有相当的修学体验,到相当的境界才能明白,所以连当时许多弟子都不明白。我肯定不如当时弟子了解孔子的言教,也没有认认真真切实笃行实践,自然不明白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妄加猜测,只能是缘木求鱼,白费功夫。所以孔子的这句教诲,对于我就是一个警钟, 时常提醒我,对于儒学自己的修学多么微不足道 。

再者,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 ?答案还是不知道,曾子虽然回答了“唯”,但孔子并没有正面印证曾子的说法;曾子是真正明白了孔子的意思,还只是自以为明白孔子的意思了,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后世就有人认为曾子并不真正明白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我个人则倾向于曾子是明白孔子的意思的,一是因为曾子是个很踏实的人,每日都反省“传不习乎”,怎么会轻易自以为懂呢,不懂处自然会向老师反复请问确认,这在《孝经》中就有很明确的记录;再就是孔子既然主动对曾子教诲,听到曾子回答后并没有再多问,以孔子诲人不倦的风格,如果他认为曾子还不明白,自然会继续教诲;如果他认为曾子明白了,曾子应该就是明白了,因为孔子对弟子的学修情况都是了如指掌。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孔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对子贡也说过类似的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问子贡说,“端木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就说,“我当然不是博学强记的人啊,我只是一以贯之。”这里孔子是要点醒子贡,子贡一直认为孔子是博学强记,也就是知道很多的人,所以他自己也努力博学,但却不能将所学全部笃实践行,反而成为评点他人的话柄,所以孔子经常教诲他要切实笃行,此处也是。 学的时候固然要博学,行的时候却必须专一精进,就像孔子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所以要一以贯之。那么孔子在这里为什么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看到曾子不能将道一以贯之去行持,还是曾子对道一以贯之有所犹疑,特别去教诲,我们虽然不清楚孔子的真实用意,但显然应该也是为了指导曾子的学修。

2.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这段对话中最有争议的地方,虽然有许多注释解读,但孔子没有明说,或者说后世传下来的记录中没有孔子的说明,所以我们只能从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老师说他个人肯定不明白这个“一以贯之”,不仅是因为孔子没说,更主要的是因为,既然孔子是对曾子、子贡才说“一以贯之”,要明白理解“一以贯之”,就要有相当的修学体验,到相当的境界才能明白,所以连当时许多弟子都不明白。老师说自己肯定不如当时弟子了解孔子的言教,也没有认认真真切实笃行实践,自然不明白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妄加猜测,只能是缘木求鱼,白费功夫。所以孔子的这句教诲,对于我们就是一个警钟,时常提醒我们,对于儒学自己的修学多么微不足道。

3.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

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答案还是不知道,曾子虽然回答了“唯”,但孔子并没有正面印证曾子的说法;曾子是真正明白了孔子的意思,还只是自以为明白孔子的意思了,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后世就有人认为曾子并不真正明白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我个人则倾向于曾子是明白孔子的意思的,一是因为曾子是个很踏实的人,每日都反省“传不习乎”,怎么会轻易自以为懂呢,不懂处自然会向老师反复请问确认,这在《孝经》中就有很明确的记录;再就是孔子既然主动对曾子教诲,听到曾子回答后并没有再多问,以孔子诲人不倦的风格,如果他认为曾子还不明白,自然会继续教诲;如果他认为曾子明白了,曾子应该就是明白了,因为孔子对弟子的学修情况都是了如指掌。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之《里仁篇》第21章。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

论语里仁是哪篇文章里面的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基本信息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里仁》第2章。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论语·里仁篇的原文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什么意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的意思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的意思是: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是什么意思?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的意思是: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出自《论语》的第四篇《论语·里仁篇》,原文如下: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论语·里仁》全文 -
花泊骨刺: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论语 里仁15条意思 -
花泊骨刺: 新年好.不好意思,刚看到你的问题.不知道还来得及吗?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参,孔子弟子名,平辈称字,对晚辈称名,对长辈称职份...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是什么意思? -
花泊骨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本句出自《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花泊骨刺: 我个人意见,你没理解原文的本意.联系下文,这句是说有无定性的问题,不懂得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简约的环境无法久处,对于安乐的环境也无法长乐,也就是说不知足的意思.所以后文才说,仁爱的人应该能够安处于仁的心境,智慧的人应该能够使仁发扬.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什么意思 -
花泊骨刺: 意思是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即仁者安心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论语·里仁篇》. 原文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是什么? -
花泊骨刺: 意思: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出处: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什么意思 -
花泊骨刺: 意思是: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出自《论语·里仁篇》,原句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花泊骨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意思是: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子曰,君子处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意思 -
花泊骨刺: 子曰:“君子处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也有这样解释的,自己取舍吧: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地(要求)要怎么做,也没有固定不变地(认为)不应该怎么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样去做.”

秦皇岛市15573053035: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翻译这句话
花泊骨刺: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而不怨③.” 《论语·里仁篇》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 ②又敬不违:仍然恭敬不触犯他们. ③劳而不怨: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 【翻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