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政绩文言文

作者&投稿:捷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苏轼的政绩有哪些

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苏轼防洪受到神宗奖谕

为防洪水入徐州,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

筑苏湾堤

首创监狱医师制度

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

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

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2. 苏轼有什么政绩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正事想干成看来多么不易。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想干点正事的人看来都必须具有如此政治技巧。是难还是累?

如果说杭州至今仍能称之为人间天堂,苏轼的这项政绩工程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坚固的支点。

苏轼这次到杭州仅干了两年半多。元祐六年闰八月他转知颍州,时间更短,次年三月即离任转知扬州。虽然任期短,但所干为民大事不少,首先是拒开八丈沟以防颍州被淮水倒灌,接着疏浚颍州西湖的蓄泄洪通道——中清河、白龙沟,也便利了颍州的通往淮水的航运交通。此后此西湖也有了一条苏堤,便是此地百姓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以纪念苏轼。他来时此地刚刚经历夏季大水,之后竟又秋季大旱,冬季大雪,苏轼又投入了赈灾活动中。这边形势逐渐好转,相邻不远的扬州由于有相似的形势又告急,苏轼又被派往扬州。来到扬州,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要求免去民间的“积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饱之乐”,一边干了另一件政绩工程,取消了一位后来的权臣在此为官得意的形象工程:万花会。

3. 苏轼的主要政绩

主要政绩:苏轼的政绩及其影响苏轼在杭州任杭州通判,权领州守事,判官妓从良。

灭蝗灾任杭州通判,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运河。杭州太守任,浚治运河。

上书裁减高丽贡使馆赐予之费,朝庭从之。上书振济浙西七州。

苏轼在颍州上《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二首》,以避颍州水患,皇帝准。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苏轼在扬州罢扬州芍药万花会,深得民心。

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

首创监狱医师制度。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

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

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扩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人物生平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4. 苏轼的为官政绩简介

拒开八丈沟以防颍州被淮水倒灌,接着疏浚颍州西湖的蓄泄洪通道——中清河、白龙沟,也便利了颍州的通往淮水的航运交通。

此后此西湖也有了一条苏堤,便是此地百姓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以纪念苏轼。他来时此地刚刚经历夏季大水,之后竟又秋季大旱,冬季大雪,苏轼又投入了赈灾活动中。

这边形势逐渐好转,相邻不远的扬州由于有相似的形势又告急,苏轼又被派往扬州。来到扬州,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要求免去民间的“积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饱之乐”,一边干了另一件政绩工程,取消了一位后来的权臣在此为官得意的形象工程:万花会。

5. 关于苏轼的为官的古文

千古风流话苏轼

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从此宦海沉浮,起落有声。曾先后被贬或被调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颍州、惠州、谵州等。如此的打击并没使他沉沦,他芒衣布鞋,躬耕荒野,筑房治屋,出没于荒郊阡陌,泛舟于月夜冷湖,纵情山水,放浪不羁。才高八斗、胸藏万卷的苏轼笑傲山水、寄情自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旷达,显示的是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人生境界。

苏轼的一生创作颇丰,无论哪一方面都堪称大家,堪比宗师。散文方面,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提起古代政论散文,没人敢忽视《六国论》,若论游记,《石钟山记》、《后赤壁赋》均是情景兼备的美文佳作。在词的创作上他使词彻底摆脱了“艳科”这一传统外衣,成为唯一可以和唐诗分庭抗礼的古代文学样式,代表作《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至今仍家喻户晓。他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苏轼对医药、水利、饮食也有不可估量的贡献。毋庸置疑,苏轼是中华历史上难得的全才。

直到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依然争相从苏轼的身上汲取着营养。更为重要的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天才苏轼,大才苏轼。

6. 关于苏轼的为官的古文

千古风流话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

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从此宦海沉浮,起落有声。

曾先后被贬或被调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颍州、惠州、谵州等。如此的打击并没使他沉沦,他芒衣布鞋,躬耕荒野,筑房治屋,出没于荒郊阡陌,泛舟于月夜冷湖,纵情山水,放浪不羁。

才高八斗、胸藏万卷的苏轼笑傲山水、寄情自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旷达,显示的是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人生境界。苏轼的一生创作颇丰,无论哪一方面都堪称大家,堪比宗师。

散文方面,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提起古代政论散文,没人敢忽视《六国论》,若论游记,《石钟山记》、《后赤壁赋》均是情景兼备的美文佳作。在词的创作上他使词彻底摆脱了“艳科”这一传统外衣,成为唯一可以和唐诗分庭抗礼的古代文学样式,代表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36237作《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至今仍家喻户晓。

他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苏轼对医药、水利、饮食也有不可估量的贡献。毋庸置疑,苏轼是中华历史上难得的全才。

直到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依然争相从苏轼的身上汲取着营养。更为重要的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天才苏轼,大才苏轼。

7. 关于苏轼为官政绩的一篇300字小作文 在线等

苏轼在密州对农事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时时把阴雨晴雪等自然现象同当地的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他或为久旱不雨、冬日无雪而忧心忡忡,或为甘霖普降、瑞雪盖地而欣喜万分。每遇天旱,苏轼总要按照当地风俗赴诸诚城南常山祷雨。熙宁八年(1075年)春,苏轼以“摩抚疮痍”为民祛旱之心赴常山祭山神。他的虔诚似乎感动了神灵,竟然祈雨立应:“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一场好雨自天而降,心系百姓的苏知州喜形于色。因为,随着旱情的解除,蝗灾则会减轻,丰收也就有望,这自然令苏轼兴奋不已。于是,苏轼欣然命笔,写下了《次韵章传道喜雨》一诗,抒发其与民忧乐的情怀。

8. 苏轼的文言文

是“瓮算”么? 出 处: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东坡 诗注云,有一贫士家惟一瓮,夜则守之以寝。

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而高车大盖无不备置。往来於怀,不觉欢适起舞,遂踏破瓮。

故今俗间指妄想者为瓮算。” 译 文:有一个穷人家,只有一只瓮,夜哗缉糕垦蕹旧革驯宫沫晚就守着它而睡。

一天夜里,心中自己思考,如果能富贵,应该用多少多少钱置办土地房屋,多少多少钱收养歌女,并且高大的车子车盖,没有不全部购置的。在心中想来想去,不觉快乐适意得手舞足蹈,结果就踏破了这只瓮。

因此现在民间指那些有妄想想入非非的人。称他为“瓮算”。

寓 意:此文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9. 《苏轼的文言文 大全

黠(xia)鼠贼

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编辑本段]正音

黠:xiá 啮:niè 拊:fǔ 橐:tuó 嘐:jiāo 聱:áo 遽:jù 堕:duò

[编辑本段]词解

1.选自《东坡全集》,黠:狡猾。 2.啮:咬。 3.拊:拍 既:已经……之后 止:使。停止 4.使:让 烛:用烛火照, 这里作动词用。 5.橐:袋子 6.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7.见闭:被关闭。见:表被动 之:结构助词,不译 索:寻找 8.是:这 方:刚才 遽:立刻,就。 9.向:刚才。 10.是:这。 11.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 12.致:招引。 13.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 14.登:捉取。役:役使 15.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 卒:最后 16.见使:被役使。 堕:陷入 17.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 18.乌:何,哪里 19.惟:只 20.识:认识 21.觉:醒悟 22.狩:狩猎 23.复:又 24.使:让 25.索:搜索 26.发:打开 27.覆:翻过来 28.走:逃跑

[编辑本段]译文

苏轼在夜里坐着,刚好有只老鼠正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制止它,(声音就停止了,)已经停止了又发出(声音)。(苏子)让童子用烛火照,有一个里面是空的袋子,有老鼠咬物的声音,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嘿嘿,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只老鼠刚才在咬的,怎么立刻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倒袋子使老鼠出来,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奇怪啊,这只老鼠真是狡猾啊!(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固而不能咬洞。因此(老鼠)没有咬但是却装咬了,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但是装死,用死的样子寻求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什么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支配万物并统治它们,最终被一只老鼠役使,落入这只动物的计谋中,(老鼠)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人哪里是智慧的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编辑本段]阐述的道理

《黠鼠赋》,看其表面题旨当是通过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的日常小事,来说明人即使聪明,但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方能搏猛虎、役万物,否则将猝不及防,而“见使于一鼠”的道理。




苏轼传高中文言文阅读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

文言文东坡治水
1. 文言文《东坡治水》翻译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 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所以米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

徙知徐州的原文及翻译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

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翻译
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讲述了苏轼在调任徐州的途中经历的种种琐事的故事。从苏轼徙知徐州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以下几点可贵的品质,心系百姓、临危不乱、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全文内容: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

一篇文言文
这是一篇苏轼的传记,主讲他从少年时有文学的天赋讲起,又提到他问其母:“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看出他少有大志。后讲他青年入仕有政治管理的才华。如果要问有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的话,可能就是人要在少年时就要努力学习并要一直用功不懈怠,聪明和才华在于积累。 就这些吧,别的我也答不上来...

苏轼守城文言文翻译
内翰(翰林)苏文忠公(谥号),名轼,字子瞻,苏老先生(苏询,苏轼的老爸)之长子 2.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父亲苏洵游学四方,便由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十岁时,听到史书中古往今来成败之事,就能说出其关键所在。一日,程夫人读完东汉史《范滂传》,激动地发出...

苏轼元丰七的文言文年
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

《苏轼》文言文翻译
1. 苏轼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是苏轼在阐述自己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的观点时所说的。 这种文学创作水平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也许只有大文豪东坡先生才能,才敢出此语。译文:探求事物的精妙之处,就像击打捕捉清风和影子般飘渺,能够让事物形象在心中清晰明了的人,大概在千万人中也遇不到一个,更何况能通过语言和行为...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1、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

轼文言文
2. 文言文翻译轼七八岁时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苏轼的一生 -
晨非可力: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湖州谢上表》全文及翻译. -
晨非可力: 文章大意是: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求苏轼《湖州谢上表》翻译 -
晨非可力: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给短文加题目 -
晨非可力: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考在古文中是什么用法 -
晨非可力: (1) 去世的父亲 [deceased father] 父为考.――《尔雅》 考妣延年.――《苍颉篇》 有子考无咎.――《易·蛊》 奔走事厥考厥长.――《书·酒诰》 生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以及相关资料 -
晨非可力: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苏东坡事例有什么 -
晨非可力: 苏轼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苏轼的资料(短小精悍) -
晨非可力: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

新晃侗族自治县19217696087: 宋朝 苏轼 -
晨非可力: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 是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