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文言文停顿

作者&投稿:禾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伤仲永全文怎么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个应该是对滴。

2. 求:伤仲永 【全文】 的朗读停顿划分

让路让路我来回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 啼求之。(这一句很多人划分错误 !常考。)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 / 利其然也(这一句个人认为应该这么划的。),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有人划成:余闻之也/ 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 伤仲永全文怎么停顿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

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听说;知道 28.泯然:完全。

指仲永的才华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通悟:通达聪慧 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3.固:本来。 34.文理:文采和道理。

35.利:以……为利。 36.可:值得。

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44.自:回到 45.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6.尝:曾经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4.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停顿转折

伤仲永

一、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的人

三、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PS:出处gushiwen/GuShiWen_aff0759f71x,楼主可自行了解更多内容。

5.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拉.)(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疑问语气词.)2.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 隶,属于 ) (2)未尝识书具( 识,认识 )(3)借旁近与之( 与,给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时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 (6)余闻之也久( 也,语气词,可不译 )(7)从先人在家( 先人,已逝去的长辈 ) (8)受之天也(受,接受 )(9)卒之为众人( 卒,最后 )( ) (10)今夫不受之天(天,天生 )(11)泯然众人矣(泯然,)(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 (谒,拜访 )7.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方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追逐利益.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伤仲永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伤仲永》朗读节奏:伤仲永  (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

伤仲永文言文停顿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

语文分化文言文节奏伤仲永
未\/尝

伤仲永文言文积累
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伤仲永》文言文整理
2. 伤仲永 文言文总结 一词多义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 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伤仲永 父异焉(...

七年级下册的语文书第5课<伤仲永>文言文的翻译?
伤仲永译 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

《伤仲永》文言文整理
3. 伤仲永 文言文总结 一词多义 其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 于 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宾客...

伤仲永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各一句
省略句 例:受之天也(受之于天也)、不使学(不使之学)…判断句“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要把判断句中省略的“是”或“不是”加上)反问句 得为众人而已耶?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

文言文阅读《伤仲永》
1、并且亲自在诗后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 2、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 3、渐渐地用对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4、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5、(于是)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 6、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关于仲永的文言文
《仲永父子》一日,仲永读《乐羊子妻》,以告父曰:“古有乐羊子者,远寻师学,以怀思,中道而归。其妻(方)织,乃(引)刀趋机以断其织。学亦如机杼之织,不可中道而止也。今父日扳环 谒于邑人,已有年矣。儿欲寻师而学,抑或有成也。”父笑曰:“汝尝言《卖油翁》。康肃公尧资善射,...

蕉城区15143331687: 初中课文<伤仲永>停顿划分 -
刀艺绒促: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蕉城区15143331687: 求:伤仲永 【全文】 的朗读停顿划分要全文的 -
刀艺绒促:[答案] 让路让路我来回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 啼求之.(这一句很多人划分错误 !常考.)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蕉城区15143331687: 伤仲永中 (1)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语句停顿节奏是怎样的? -
刀艺绒促:[答案] (1) 未尝 识 书具,忽 啼 求之. (2)借 旁近 与之,即 书 诗 四句,并 自为其名

蕉城区15143331687: 一道初一语文文言文画停顿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每一小句各划一处.)(此句出自《伤仲永》) -
刀艺绒促:[答案] 应该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蕉城区15143331687: 伤仲永的停顿为什么课文 余闻之也/久 的停顿时在久字前面. -
刀艺绒促:[答案] 这是根据意思决定的,解释成:“我听说(这件事)很长时间了”.这是【也】的用法---也”是语气助词,不翻译.所以不能翻译成“..也很长时间了”.

蕉城区15143331687: 伤仲永全文怎么停顿? -
刀艺绒促: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蕉城区15143331687: 初中课文<伤仲永>节奏划分
刀艺绒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并/.其诗/,收族/,传/才.诗/,理/.邑人/,.稍/,或/币/.父/,永/,不/. 也/.从/人/,于/,能/称/时/.又/,自/,到/家/,然/. 其/,贤/人.卒之/,则/者/.其/,此/,为/;夫,固/,又/,为/人/?可以吗?

蕉城区15143331687: 《伤仲永》中的“余闻之也久”这句话里该在哪停顿? -
刀艺绒促: 余闻之也/久确实只有一处,就是:我知道这件事很久了

蕉城区15143331687: 伤仲永中 (1)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语句停顿节奏是怎样的? -
刀艺绒促: (1) 未尝 识 书具,忽 啼 求之.(2)借 旁近 与之,即 书 诗 四句,并 自为其名

蕉城区15143331687: 《伤仲永》中,“从/先人还家”这句停顿是不是错了?
刀艺绒促: 参考书是按词义划分 从 .....先人还家 按道理说从后面必须停顿 若是音节划分你划分的从后面还要停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