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寓言【陋室铭】

作者&投稿:裴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解读寓言【陋室铭】~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作品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原文及解释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8)帘青。谈笑有鸿儒(9),往来无白丁(10)。可以调素琴(11),阅金经(12)。无丝竹(13)之(14)乱耳(15),无案牍(16)之劳形(17)。南阳(18)诸葛庐(19),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0)?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使陋室不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古代常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长上。 (8)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9)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鸿”大,学识渊博。儒:旧指读书人。 (10)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1)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13)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泛指音乐。 (14)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15)乱耳:扰乱耳朵。乱,使……扰乱。 (16)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7)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8)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20)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1)苔痕上阶绿,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会显得灵异。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与我讨论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交往的没有一个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赏析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世俗音乐扰乱我的两耳,没有官府公文使我感到身心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诗豪。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崔沔
另一种说法,崔沔为传统名篇《陋室铭》的作者,诸家选集如《刘梦得文集》、《历代散文选》、《古文选译》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均认定是唐代的刘禹锡。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刘禹锡小传:“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官监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辞》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还。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再迁太子宾客。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中只言刘禹锡作《竹枝辞》及《玄都观》诗,未提及《陋室铭》。作《竹枝辞》的心境与当时遭贬斥的处境相吻合。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辞》……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其遭遇处境与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辞》以屈原自况,完全切合客观实际。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出于谁人之手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原来《陋室铭》的真正作者是崔沔。仅此不足为据,再查《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中国人名大辞典》崔沔传源于史料《新唐书》,确凿无疑。以崔沔的才华、生世、秉性“俭约”“不治居宅”,作《陋室铭》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实情的。

文章赏析

作品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主题思想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表达方式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写作手法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词句鉴赏

第一部分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第二部分
(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三部分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5)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文言文现象
写作特色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论语·子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一对对联。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 《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作者先用新颖的,易为人们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是说,房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却是高尚的。“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扬子云在简陋的亭子里写出了《太玄经》。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名闻于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内涵。 2、《陋室铭》为什么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主要是因为本文的艺术手法独特,作者的构思巧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刘郎才气。首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比”,就是用具体事物作比,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比喻;“兴”,手法上和“比”相同,但主要是前一句的出现为了引出后一句。例如本文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如开头几句排比,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文势。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如中间的六句对偶。同时,本文押韵严格,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齐美的佳作,所以能传颂不衰,脍炙人口,成为千古赞誉的名篇。

在空闲的时候翻开了《文言文全解》,阅读了《黔之驴》。
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作者在文中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当我读到“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避林间窥之”,我本人十分认同它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要善于利用自己那珍贵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探个究竟,这也是一种学习。同时我们要避免一切的伤害,不要伤害到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当读到“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我想虎并没有被驴吓倒它那强烈的好奇心,继续勇敢得探讨,最终也会看到真正的事实。
其实世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它们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世上真正有实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对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虚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别人言语上的抨击就足以把他打垮。
我更欣赏虎的做法。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它敢于了解强者的一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啊。从虎吃掉驴的角度理解,可以理解成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面对是勇敢的表现,逃避是懦弱的表现。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作品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编辑本段]原文及解释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8)帘青。谈笑有鸿儒(9),往来无白丁(10)。可以调素琴(11),阅金经(12)。无丝竹(13)之(14)乱耳(15),无案牍(16)之劳形(17)。南阳(18)诸葛庐(19),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0)?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使陋室不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古代常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长上。 (8)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9)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鸿”大,学识渊博。儒:旧指读书人。 (10)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1)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13)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泛指音乐。 (14)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15)乱耳:扰乱耳朵。乱,使……扰乱。 (16)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7)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8)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20)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1)苔痕上阶绿,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编辑本段]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会显得灵异。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与我讨论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交往的没有一个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赏析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世俗音乐扰乱我的两耳,没有官府公文使我感到身心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诗豪。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崔沔
另一种说法,崔沔为传统名篇《陋室铭》的作者,诸家选集如《刘梦得文集》、《历代散文选》、《古文选译》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均认定是唐代的刘禹锡。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刘禹锡小传:“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官监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辞》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还。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再迁太子宾客。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中只言刘禹锡作《竹枝辞》及《玄都观》诗,未提及《陋室铭》。作《竹枝辞》的心境与当时遭贬斥的处境相吻合。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辞》……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其遭遇处境与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辞》以屈原自况,完全切合客观实际。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出于谁人之手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原来《陋室铭》的真正作者是崔沔。仅此不足为据,再查《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中国人名大辞典》崔沔传源于史料《新唐书》,确凿无疑。以崔沔的才华、生世、秉性“俭约”“不治居宅”,作《陋室铭》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实情的。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作品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主题思想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表达方式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写作手法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去百度网页输入“陋室铭翻译”,就OK了,嘎嘎…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年代及作者

唐·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品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主题思想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表达方式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写作手法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编辑本段]词句鉴赏
第一部分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第二部分
(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三部分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陋室铭》全文+译文
【陋室铭】——唐代文学巨匠刘禹锡的不朽诗篇 唐代诗人刘禹锡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千古流传的《陋室铭》,以简朴的文辞描绘了一处超凡脱俗的居所。他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看似寻常的陋室,却是主人高尚品德的象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染绿阶前,青草映入帘内,...

解读寓言【陋室铭】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刘禹锡,作为《陋室铭》的作者,其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同样耐人寻味。在被贬和州期间,面对刁难,他以陋室为乐,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坚守与对世俗偏见的反驳。《陋室铭》不仅是一篇寓言,更是刘禹锡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

陋室铭原文,附作者简介
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以诗歌和散文闻名,通过《陋室铭》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铭文表面上描述的是简陋的居所,实则寓言作者的君子之风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借托物言志,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节操。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对比、隐寓、用典...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坚守与自得。文章开篇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起兴,通过比喻寓言,暗示陋室因主人的高尚品德而显得不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揭示了主题,陋室因主人的品德而超越了物质的简陋。接下来的描绘,如"苔痕上阶...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陋室铭》知识点大全(《陋室铭》思维导图分享)_百 ...
哲理寓言与艺术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看似寻常的环境描绘,实则深藏寓意,刘禹锡以青苔和野草的坚韧象征自己的品性。他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展现其追求高尚品格的决心。而“何陋之有”则借孔子之口,揭示了陋室不陋,只在主人的德行。写作技巧与韵律之美 《陋室铭》虽短小精悍,却...

如何通过《陋室铭》理解托物言志的运用?
托物言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策略,它如同一盏照亮内心世界的明灯,将个人的志向和情感巧妙地寄寓于具象之物中。这种手法让"物"承载起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载体,使其表达更加深刻且富有感染力,如同《陋室铭》中的陋室,不只是一间屋,而是作者洁身自好、高尚情操的象征。通过描绘具体事物,如陋室...

陋室铭的全文解释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人世沧桑,岁月如流...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全文分析 -
赵威补肾:[答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刘禹锡,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宫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是表达了什么意思 -
赵威补肾: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全文的中心句,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和乐于享受清淡无争的情趣.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的解释是什么含义?同上!陋室铭》的解释是什么含义?
赵威补肾: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了仙人就成为了名山.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它的深浅,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斯是陋室,惟吾...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解析 -
赵威补肾: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而发生.何陋之有来的意思是说:“有什么简陋呢?”其实是说自己觉的并不简陋. 作者源这样认为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自由自在,“无案牍之劳形”.远2113离尘俗,5261但也有同道好友,即“谈笑有鸿儒”. 补充一点,<陋室铭>并非刘禹锡所做.我的老师,国学大师卞孝萱先生有专门的考证. 所以说《陋室铭》虽然表4102现出隐逸1653的快乐,但这种隐逸只是普通的隐逸,每个普通人都会向往这种境界.事实上,这显然不是最高境界.

龙里县17822048128: 请帮忙进行《陋室铭》篇目解读 ? -
赵威补肾: 《陋室铭》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赏析十万火急求答案!!!!! -
赵威补肾: 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之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是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解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其中“上”,“入”两字用得好,请赏析 -
赵威补肾:[答案] 这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就如“莲动下鱼舟”一样,意思是: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赋予其生命,充满活力. 上:长满 入:映照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全文 解释 -
赵威补肾: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的寓意 -
赵威补肾: 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异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因为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扬(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龙里县17822048128: 陋室铭是什么意思?
赵威补肾: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