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作者&投稿:用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雁门太守行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一、二句,描绘的画面~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原文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白话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敌兵如同翻卷的乌云一般压了过来,想要推倒城墙,我军奋力死守,金色的阳光照在盔甲上,一片金光闪烁,正逢秋日,军中的号角响天动地,边塞上,死去的将士的血渐渐凝固成暗紫色,援兵手举着半卷的红旗奔赴易水,夜晚的重霜冻住了鼓,声音的音调十分低沉,(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只为报答君王知遇之恩,手提着宝剑,为了君主而甘愿丢失性命




雁门太守行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

雁门太守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任用,建功立业的决心。《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雁门太守行》写了唐朝的雁门郡之乱。诗人李贺以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为题材做成诗,想要鼓舞朝廷将士奋勇杀敌。《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

《雁门太守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写了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任用,建功立业的决心。《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形象地反映了爱国将士为保卫雁门而洒下鲜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珍爱之情。敌方虽大兵压境,但守城战士终于保住了雁门,赢得了胜利后,又鼓起勇气追歼敌人,“半卷”和“霜重”写出了行军的急促和环境的艰苦。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 原诗: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

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雁门太守行》抒发了诗人赞美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及诗人渴望得到任用,建功立业的决心。2、《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3、注释 黑云压城头,...

雁门太守行主旨 雁门太守行主旨是什么
《雁门太守行》的主旨: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

雁门太守行用了哪些典故?
典故:“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玉龙,唐人用以称剑。燕昭王礼贤下士,筑黄金台,终遂所愿,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出处:《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原文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雁门太守行 原文及翻译
《雁门太守行》原诗 翻译: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

陆河县13485336821: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副怎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耿满普恩: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的画面: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

陆河县13485336821: 阅读《雁门太守行》一诗,回答问题. (1) 此诗描写的是旷日持久的战争,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请分别加以概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这... -
耿满普恩:[答案] 答案:3.B; 解析: (1) 白天,官军戒备森严;黄昏,刻苦练兵;夜半,袭击敌人. (2)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善...

陆河县13485336821: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什么的壮烈场面,赞颂了什么? -
耿满普恩:[答案] 雁门太守行 答:后人多取其题面之意,咏边塞征战之事.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陆河县13485336821: 雁门太守行写了哪三幅画面 -
耿满普恩:[答案] 1敌军来势凶猛.战争的紧张气氛2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3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陆河县13485336821: 雁门太守行描绘了哪两个场景?雁门太守行中,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分别是什么? -
耿满普恩:[答案] 诗共八句;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陆河县13485336821: 雁门太守行在内容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和场面别云间中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这句是表他了私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句是表达了... -
耿满普恩:[答案] 雁门太守行的首联写了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和战士们披坚持锐、严阵以待的样子 颔联写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 颈联写夜袭敌军 尾联写为国捐躯 别云间 前句表达诗人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 后者表达诗人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陆河县13485336821: 雁门太守行忠信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井巷入诗要表现什么 -
耿满普恩:[答案]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

陆河县13485336821: 雁门太守行三四句写出了怎样的场面 -
耿满普恩: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陆河县13485336821: 李贺《雁门太守行》译文及鉴赏
耿满普恩: 《雁门太守行》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雁门太守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陆河县13485336821: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150字 -
耿满普恩: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的画面: 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